【導讀】
在寧海古戲臺的歲月長卷中,李廣華先生以筆為弦、鏡頭為墨。他的文字流淌著對鄉土的深情,細膩勾勒戲臺的前世今生;鏡頭定格藻井的華美、構件的精妙,讓古戲臺在光影中煥發新生。文影交織,為寧海古戲臺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留下珍貴注腳,盡顯守護鄉土文脈的赤誠匠心!鄉土寧海今天轉載他的文章,以饗讀者。
當今,生活多元化,從整體上來講,看戲的人少了。
戲曲在古代的輝煌,某種程度上不亞于今日的網絡視頻,那可是古人提高認知、調劑生活的重要手段,戲曲為后世留下的遺存也相當豐富:劇種、劇目、橋段、角色、戲臺、服裝、招式……都成了今天我們倍加珍惜的寶貴遺產。
(古戲臺演出,徐培良攝)
寧海人愛看戲是出了名的,在那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誕生了正戲、夏戲、重陽戲、十月戲、冬戲等等,名目繁多,戲曲演出幾乎覆蓋全年。村里有個大事小情,總會請上戲班子,唱上幾天,熱鬧和喜悅自然掛在大人孩子們的臉上。
有1700多年歷史的寧海,自古被譽為戲劇之鄉。清代寧海詩人王夢賚有詩云:元宵演劇到春殘,乘興何妨日日看。共道經年辛苦甚,三時工作一時歡。
這首詩,道出了寧海人對戲劇的愛戀和癡迷。辛勞操持之余,用精神食糧犒勞自己,看出戲,放松身心,愉悅心情。那獨具韻味的唱腔,串起一個個今古傳奇,縈繞在戲臺的藻井和樑坊間。
戲曲發達,戲臺應運而生。寧海的戲臺多建于祠廟內,一般由主臺、后臺、看樓及藻井等構成,是祠廟建筑的一部分。至今,仍像明珠一樣熠熠生輝。
一
自宋元起,戲曲就與浙東這片地域的民俗緊密結合,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宗教儀式、年節慶典、春祈秋報、祭祀社火、紅白喜事等民眾聚集的場合,少不了戲曲參與其中,不知不覺間,那些唱段唱腔在傳播知識、規范行為、提升素養、娛樂休閑上,潛移默化地發揮著作用。
(城隍廟古戲臺,徐培良攝)
民眾愛看戲,戲曲自然就興旺起來,平調、木偶戲、獨角戲、說書賣唱等不同類型的戲,在寧海相繼出現。戲劇興,諸行旺,為戲劇服務的門類自然也少不了。明清以來,寧海涌現出一批本地戲曲方面的創作人才,搞劇本的,編曲的,導戲的,一樣都不少。如清代長街岳井人蔣楂鄉創作的《鏡里花傳奇》,在當時傳播很廣,影響過幾代人,至今也是寧海人的驕傲。
鼎盛時期,寧海縣有戲臺600多座,幾乎村村有,也有的村子建兩處、三處戲臺。顯然,肯出銀子做戲的人家有熱情,民眾又有不同需求,你想聽平調,我欲觀木偶,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發生沖突時,一處臺子怎么夠用。如今,明清以來的古戲臺尚存125座,其中單藻井戲臺112座,二連藻井戲臺10座,三連藻井戲臺有3座,有37座被列入各級文保行列。寧波市的寧海縣成為全國古戲臺保護最為完好的縣之一。
不僅數量多,寧海古戲臺的另一個特點是造型獨特,工藝水平極高,其中尤以戲臺藻井最為著名。寧海戲臺大都有藻井,特別是西店鎮崇興廟古戲臺、梅林鎮胡氏宗祠古戲臺、西店鎮孫氏宗祠古戲臺的三連藻井最為獨特,其構造之華美,雕刻之細膩,彩繪之絢麗,實屬國內少見,令人震撼。
戲臺帶藻井,在國內其他地方也不是沒有,但像寧海這么密集,制作這么精美的卻不多見。寧海戲臺構筑全部用精巧木構件有序地榫接而成,構造合理,工藝絕佳,雕刻及繪畫十分精良,使戲臺成為整個祠廟院落內建筑最為吸睛的部分。
戲臺頂部設有密集型的小斗拱,螺旋上升,下寬上窄,直收到頂,形成藻井。因其形似民間編織的雞籠,人們形象地稱其為“雞籠頂”。可別小看這一制式,古代沒有擴音設備,而“雞籠頂”具有吸音和共鳴作用,能聚集聲音,攏而不散,達到攏音的效果。世人常言戲曲的“余音繞梁”,多是這“雞籠頂”在起作用。
(戲臺藻井,李廣華攝)
古戲臺的制作方法獨特,一般木匠是不敢觸及這非門非窗非箱柜的活兒,只有專門的師傅方敢接攬這“瓷器活兒”。戲臺建造時,因工程量大、質量要求高,寧海人便相出個獨特方法,聘請兩班木工師傅,將活計縱向劈開,一分為二,在保持總體風格的前提下,兩班人馬分房施工,展開競爭,當地人稱這種做法為“劈作做”。技術好賴,“是騾子是馬溜溜看”,等到戲臺落成,高低上下一比便知。技術精湛的,當然有下家邀請;技術相對差的,自會門庭冷落。
在現如今的寧海十個“國保”戲臺中,有六個采用了“劈作做”法。除木工外,彩繪、雕花板等細部構件,均表現出不同的工藝水平。即便是一塊匾額,有的也以中間為界,兩邊工藝各有不同。欣賞古戲臺,若不是行家指點,外人很難發現這一秘密。人們常說“戲里有戲”,而寧海的古戲臺里也處處“有戲”。
面對面,活兒對著活兒,工地挨著工地,“叮叮當當”聲相聞,甚至連師傅的大聲指導都會傳到對面去,競爭不可謂不激烈。在這樣的競爭下,不出好師傅都難,難怪寧海自古出良匠。
二
原本散落于鄉間祠廟里的戲臺,一度并沒引起人們過多的注意。畢竟,歲月的滄桑,時代飛轉的車輪,曾經讓戲劇逐漸式微,戲臺也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有時一場臺風,會吹落了架子;有的雕件過于精美,被不法分子盜走販賣……當時,很多戲臺處于自生自滅的境地。
1999年底,寧海的有識之士意識到保護古戲臺的急迫性。湊巧,當時浙江省開展文物普查,要求及時公布一批文保單位。他們馬上想到古戲臺,要求公布保護。但此舉受到個別人質疑,認為戲臺位于祠堂、廟宇內,是“封建迷信”的產物,對“戲臺是不是文物”持懷疑態度。
普查后不久,寧海公布了第一批祠堂廟宇為縣文保點,引起不小的反響。有人連連叫好,認為此舉保護了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反對者亦有之。
(三連藻井戲臺,李廣華攝)
到底該如何保護?他們走出寧海,到戲曲比較繁盛的紹興市區及新昌縣、嵊州市等地學習取經。紹興的“水上戲臺”保護很成功,給了他們極大的信心。如何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切入點?祠堂、廟宇、戲臺都是古建筑,都是中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應該加以保護。這樣,“寧海古戲臺”的概念便產生了,讓整體建筑,共戴一頂“帽子”,運用統一的Logo,保住戲臺,祠堂、廟宇等保護遇到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認識到位,行動就有了方向。隨后,寧海縣人民政府公布了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崇興廟、雙枝廟、皇封廟、鄔氏宗祠、胡氏宗祠等5處祠廟因其獨特構造的戲臺而位列其中。同時縣文物辦也公布了26處縣級文保點,里面有10處為祠廟建筑,戲臺是其中的重要組成。
之后,戲臺申報“國保”,也并非一帆風順。申報標準十分嚴格,而戲臺多存立于山村,資料匱乏,少有記載,更缺少專業性的研究。文保工作者加班加點,搜集所需材料。省文物局大力支持,寧波市文保所下撥經費,用以古戲臺的修繕。
2006年5月,崇興廟古戲臺、岙胡胡氏宗祠古戲臺等10座“寧海古戲臺”,以捆綁的方式,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是“國保”中首個群體保護的古戲臺,10個點位的古戲臺,填補了寧海縣境內沒有“國保”的空白。
寧海古戲臺實現了從縣級文保點、縣級文保單位、省級重點文保單位,到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的四級跳。
具有千余年歷史的寧海,出過方孝孺、柔石、潘天壽等文化名人,文化底蘊深厚。可誰也沒想到,在“國保”的榜單里,古戲臺實現了零的突破。
(匾額劈作做,徐培良攝)
喜歡看戲,是刻在寧海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傳說寧海深山岙里某村準備請戲班子去演出,但是村里人不知戲班底細,遂派三叔公先到城里去打探。城里的戲正演到高潮處,飾演關公的演員忙中出錯,上場前忘了戴髯口。諸葛亮急中生智,大聲念白:“關平,爾父何故不來?”關公這才意識到自己的疏忽,連忙對答:“哦,我去叫來!”他趕緊到后臺戴上胡須,重新登場。
戲班子被請到村里,戲一開演,當然缺少上面的情節。三叔公頓時火冒三丈,認為戲班子欺負山里人,非要罰戲不可。
執著的寧海人,做起事來就這么較真,保護古戲臺,他們也一點不含糊。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深知寧海古戲臺家底的周邊縣市同行,見寧海古戲臺保護得如此之好,反過來到寧海取經,并慨嘆:我們的戲臺原本比你們多,當初也像你們那樣保護就好了,這些年,有一半消失了,現在比不上寧海了。
三
古戲臺被一座座地保護下來,相應的古建筑也得到了保護,成為寧海人眼中的“寶貝”。
但要得到長久地維修保護,必然涉及經費問題。2019至2020年古戲臺修繕項目國家文物專項資金下撥1616萬元。2024年,寧波市下撥文物保護資金35萬元。寧海縣財政每年投入資金30萬元。
飽經滄桑的古戲臺,雖為老建筑,但其背后已織起一張現代化的保護大網。監控、熱成像、紅外探測儀、報警系統、安全預警機制、后臺感應等保護手段得到應用。縣大數據中心、縣文保所、鄉鎮街道保護點相互接入,24小時實時監控。“國保”單位實現了“文物三防”:人防、物防、技防。消防工程、火災監控、火災報警等手段均已實施。古老加現代,人工加智能,在古戲臺的保護中實現了完美結合。
古戲臺是一種符號、一種技藝,它們肩負著文化傳承的使命,如今受到了保護,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被無節制地使用了。
(古戲臺構件,徐培良攝)
在岔路鎮的下畈村,新建了戲臺。村負責人告訴我們,原有的戲臺有300多年的歷史,由于年久失修,已承受不住風雨的侵蝕。再加上老戲臺的面積有限,難以適應現代戲劇演出的聲光電需求。新建的戲臺面積擴大了許多,還建了藻井,比原來的更氣派。過去,祠堂門板上畫的是護法金剛之類的民間信仰形象,面目兇惡,小孩子看著畏懼。如今畫的是福祿壽形象,溫和多了。新戲臺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新戲臺所發出的“咿咿呀呀”聲,時不時地飄蕩于祠堂的上空。
戲臺重建,由寧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海傳統戲臺建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葛招龍承包建造。2022年,他的木雕作品《人生?戲臺》獲得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
“中國古戲臺文化之鄉”,這是寧海的新名片。如今,全縣新建戲臺有10余處,既傳承了古戲臺的精髓,也滿足了新時代百姓賞戲的現實需求。新戲臺具有足夠大的面積,聲光電音響效果兼備,同時又不失為古戲臺制式的風采,足以擔起新職責,演盡古今風流事。
寧海人還將戲臺演出與文化禮堂相結合,實現了場地功能的有效轉換,傳統戲曲、現代新編劇目都可以在新老戲臺和文化禮堂中盡情地演繹。戲劇演出主要是公益下鄉和村民自籌,全縣有100多個村子有古戲臺,每年每村至少會有一次戲劇演出,每次一般三天五場。也就是說,全縣每年至少有500場戲演出。
西店鎮崇興廟古戲臺的背面,掛著一塊匾額,黑底金字,十分顯眼,上面寫著:“學友捐資義演,連續20余載,值得村民崇敬。”
這位叫石學友的村民,是一位企業家,連續20多年出資請劇團或戲班子來唱戲,越劇、寧海平調,只要村民喜歡的他都邀請,且一演就是五天。每有劇團來演出,周圍村子的村民也會趕來一道觀看,且被讓位于理想的座位,臺上唱念作打,臺下歡聲笑語。
一座座古色古香的戲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給百姓帶來無盡的歡樂。而今,通過保護、修繕、拓展、新建,戲臺譜寫著新的篇章。“你方唱罷我登場”,新老戲臺“接力”,“咿咿呀呀”的旋律,又在樑坊、藻井間久久回蕩了……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作者:李廣華
□ 來源:“遇見了您”公眾號
□ 編排:天姥老人
□ 審核:水東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