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
100多年前,一位英國攝影家在北京頤和園萬壽山上俯拍了一張照片,照片上多處古建的屋脊上“站”著一些小動物。它們就是屋脊獸(簡稱脊獸),這種建筑構件既能起到裝飾的作用,也有實用功能。在整個人類建筑史上,中國古代建筑上的脊飾都是獨一無二的,梁思成先生曾說,屋脊上的神獸是“整個建筑美麗的冠冕”。
常見的脊獸:一龍二鳳三獅子
在中國古代建筑的屋脊上,常常可見到各式各樣的脊獸,堪稱“神獸天團”,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龍、鳳、獅子等象征吉祥的動物,此外還有狎魚、獬豸等有特定象征意義的神話生物,甚至有人與神話生物的結合體——騎鳳仙人。
騎鳳仙人真正成型是在明代初期,不過其淵源可追溯到宋代。宋代建筑的屋檐角落常擺放人面鳥身的神鳥,到了明代,人面鳥身形象逐漸演變為頭戴道冠、騎乘鳳凰的仙人,這就是“騎鳳仙人”。
在中國古代圖騰文化中,龍位列五大瑞獸之首。作為脊獸,龍形裝飾不僅象征皇權和威嚴,也有吉祥的寓意。在古建筑上,“雙龍戲珠”是最常見的脊獸之一。
鳳即鳳凰,是神話中的百鳥之王,象征美好與祥瑞。在傳統建筑上,鳳常與龍相對而置,形成“龍鳳呈祥”的組合,在一些建筑中,鳳也單獨出現。
獅在古代被視為護法神獸,代表勇猛與守護。在傳統建筑的布局中,獅子通常被安放在大門兩側,也見于屋脊之上。作為脊獸,獅子有守護的象征意義,古人認為其能辟邪納祥。
獬豸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獸,外形似羊或鹿,頭頂有獨角,尾短,蹄似羊。據說,這種動物棲息于水邊,性情忠貞,見到兩人爭斗時,獬豸會用獨角撞擊無理一方,發現有人爭吵,會撕咬理虧者。因為能辨是非,獬豸成為清正廉潔、執法公正的象征。
資料圖:北京故宮太和殿上的脊獸。
在北京故宮建筑群上,除了上述脊獸,還有天馬、海馬、狻猊、斗牛、行什等脊獸,其中,太和殿上集齊了11種脊獸。在古建筑上,脊獸有固定序位,據《大清會典》記載,在以上脊獸中,騎鳳仙人排在第一位,其他脊獸的排序如下:龍、鳳、獅、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行什。為了便于記憶,古人還編了順口溜:“一龍二鳳三獅子,海馬天馬六狎魚,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個猴。”
脊獸之用:既有象征意義,又有實用功能
古代宮殿多為木質結構,易燃,在檐角設置傳說能避火的神獸,兼具實用與裝飾功能:保護木栓或鐵釘、穩固瓦壟,同時增添建筑美感,使其更顯雄偉富麗。
東漢桓轔《五朝小說》記載:“設吻者為殿,無吻者不為殿”。此處的“吻”即鴟吻,按慣例,只有官方建筑與祭祀建筑可裝飾脊獸,民居不得使用。宋以后,建筑上的脊獸數量按等級劃分,以奇數(一、三、五、七、九)體現尊卑,數量越多級別越高,為凸顯皇權,故宮太和殿作為特例裝飾了十獸。
縱覽故宮建筑,除太和殿外,其他建筑上的脊獸數量依次遞減:保和殿、皇極殿九獸,太和門、中和殿七獸,東西六宮五獸,亭臺閣院三或一獸。
太和殿以十獸冠絕天下,除象征皇權至高無上外,更賦予皇帝“十全十美”的專屬待遇,而且每獸皆具文化寓意,如龍表天子、鳳喻圣德,“行什”為太和殿特有脊獸,其他建筑皆無。
脊獸的顏色也有講究,建筑等級不同脊獸顏色不同,其中黃色為最高等級,紅色次之,黃、紅脊獸用于宮殿寺院,而綠、青、藍再次,用于官邸,黑、灰脊獸為低等級,用于普通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中,斜頂結構占主流,而位于屋頂兩坡交會處的正脊屬于易滲水、易損壞部位,設置在正脊兩端的脊獸構件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嚴密封固屋脊接縫,既確保了脊壟結構的穩固,又可有效解決雨水滲漏等問題。
騎鳳仙人和龍、鳳等被稱為“仙人走獸”的脊獸,也有實用價值。仙人走獸一般安放于垂脊末端的關鍵節點,此處既是瓦壟上端的交會處,也是需要覆蓋保護脊瓦的重要位置。早期建筑中,為防止檐角前端瓦片滑脫,需使用鐵釘固定,設置仙人走獸,能起到美化和防護的作用。后來,建筑不再依賴鐵釘固定,但脊獸已成為廣受歡迎的裝飾物,加之其豐富的文化意蘊,因而成為建造大型傳統建筑不可或缺的構件。
文昌一處祠堂上的龍脊獸。李昊 攝
海南的脊獸:“二龍戲珠”是流行款
在瓊臺書院、崖城學宮、丘濬故居等古代建筑或仿古代建筑上,也常常可以看到脊獸。
海口瓊臺書院內的魁星樓是一座清代建筑,始建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屋頂上的脊獸沿襲了明清建筑的傳統,安放騎鳳仙人等脊獸。
丘濬故居是一處瓊北民居風格的建筑,目前存有前堂和可繼堂。在前堂屋脊的兩端,分別安放了魚龍吻——一種魚形龍頭的脊獸。古代知識分子將參加科舉考試視為“躍龍門”,考中的就能由魚變為龍,擺脫凡夫俗子的身份,因此民間有“鯉躍龍門”的傳說。
海口丘濬故居屋頂上的脊獸。楊樹 攝
在海瑞故居的建筑上,也可以看到屋脊上的魚龍吻。丘濬和海瑞是古代海南讀書出仕的代表人物,因此在這兩處建筑上安放魚龍吻,符合二人的身份。
三亞崖城學宮內的大成殿為清代建筑,其屋脊正中的脊獸為“二龍戲珠”,兩條銅鑄龍造型栩栩如生,盤踞于屋頂之上,氣勢威嚴。崖州學宮建筑群上的脊獸,多采用龍鳳相間的搭配方式。其中,大成門的脊獸設計獨具特色,是龍與魚結合的“魚龍”脊獸,這一形象或是“魚龍吻”的衍生品,但造型上又截然不同。
海口比干媽祖文化園中有三座仿古代建筑,分別為媽祖廟、財神殿和忠孝堂。文化園大門上的脊獸為騎鳳仙人領頭的仙人走獸。
海口比干媽祖文化園媽祖廟上的鳳脊獸。楊樹 攝
這三座建筑的屋頂上都有“雙龍戲珠”脊獸,龍文化在海南大地延伸拓展,人們將對龍的崇拜、敬畏和喜愛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在海南的大小廟宇中,常常可以看到“雙龍戲珠”脊獸。
媽祖廟供奉媽祖,具有女性特征,因此這座建筑上安放了色彩艷麗的鳳脊獸。媽祖廟和財神殿上都有“魚龍”脊獸,與崖州學宮大成殿上的“魚龍”脊獸一脈相承。
忠孝堂上的脊獸頗為特別,除了“雙龍戲珠”,還有有序排列的“十二生肖”。此外,忠孝堂屋頂上還有麒麟脊獸。麒麟簡稱“麟”,也是一種常見的脊獸,我國古人將鳳、龜、龍、麒麟并稱為“四靈”,視麒麟為仁德祥瑞之獸。據杜預《春秋左傳集解》記載:“麟者,仁獸,圣王之嘉瑞也。”相傳,麒麟為神明坐騎,雄性稱麒,雌性稱麟。有人認為,古籍中描述的這種神獸,其原型是草原動物長頸鹿。
(海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