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愛上班,愛上香的年輕人,把“寺廟經濟”推火了。
鯨商(ID:bizwhale)原創 作者 | 胡篤之
如今玄學當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上課和上香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后者。由于他們熱衷購買各類寺廟轉運法物和文創,間接促進了寺廟經濟的火爆。
但寺廟經濟的走紅,竟能促進背后旅游公司上市,倒有些新鮮。比如正籌備上市普陀山,已經上市的峨眉山和九華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這些佛教名山被包裝上市的事或許會越來越多。而年輕人本想朝拜的凈土,變成了上市公司一日游。資本裹挾著信仰,還是寺廟鉆進了錢眼?
寺廟“掘金”新姿勢
寺廟經濟之所以能火,原因在于年輕人工作上被996壓得喘不過氣,房價物價高得讓人絕望,教育醫療費用的昂貴讓家庭負擔沉重。年輕人的日常就是被焦慮推著走,內心則迫切希望找到一個能安撫情緒的一隅。寺廟,正好成了他們的“心靈慰藉所”。
在寺廟燒香拜佛,點燈祈福,再買些周邊文創,仿佛能把煩惱帶走。艾媒咨詢的數據顯示,56.5%的年輕人坦言,上香是他們釋放壓力的方式之一。寺廟的香火越來越旺,不是偶然,而是年輕人集體“求佛”的縮影。
但寺廟的火爆,并不只是年輕人尋求心理安慰。它還代表了年輕人的社交需求、跟風心理。在小紅書上,#寺廟旅行#有176萬多篇筆記,話題瀏覽量突破2.4億。北京雍和宮、杭州靈隱寺等熱門寺廟更是流量爆表——雍和宮相關話題瀏覽量超16億,靈隱寺也超過14億。年輕人不僅去寺廟祈福,還把寺廟變成了“網紅打卡地”。
數據顯示,中國現存寺廟有3 萬多座,絕大部分都已商業化,主要集中于北上廣以及江浙等城市中,而上述地區的寺廟營收過億的不在少數。
在收入層面,大眾通常熟知的寺廟收入主要有門票、香火收入,以及功德箱、法會法事、供奉和周邊。其實,寺廟還有其他商業活動,如商標授權、收租、廣告費等。
首先,以去寺廟最基礎的花銷,門票錢和香火錢來說。現在很多寺廟都是5A級國家旅游景點,門票可不便宜。
普陀山的大門票就要220元,峨眉山純門票也要160元,靈山大佛210元、少林寺80元、靈隱寺45元。有時進入寺廟后,一些香火和其他活動還需單獨買小門票。
以靈隱寺為例,其45元的門票看似親民,但年接待1200萬人次,直接帶來6.7億的現金流。而門票只是“流量入口”,香火經濟才是核心引擎。靜安寺1.98萬元的鎏金佛像、1.68萬元的開光山寶銀幣,熱門寺廟供奉牌位動輒數千元的年費,春節的“頭香”的價格萬元起步,這些才是寺廟的利潤主軸。
通常來說,大門票收入由當地政府和寺廟按7:3的比例來分,小門票收歸當地的佛教協會,再和寺廟進行自主分配。
其次,為了創收,寺廟還會偶爾舉辦一些法會和認捐活動,入場券從幾百到幾萬的都有。香火的價格差異更多了,從便宜的幾十元到上不封頂,一支過10萬的都有出現過。
普陀山的子公司吉祥香業,2019年光香火銷售收入就有3200萬元。
最后,是豐富多彩的寺廟周邊產品。廟內不僅有吃的素面、素食自助餐,也有喝的酒、奶茶和咖啡,還有買了可以戴的轉運手串。靈隱寺58元的“陳皮醬油”一年銷售額320萬,十八籽手串在淘寶銷量暴漲566%,雞鳴寺的“慈悲奶茶”日銷百杯,五臺山的白酒、永福寺的咖啡,宗教IP的變現能力讓人瞠目。此外,寺廟還通過直播、短視頻等新興方式吸引年輕群體,進一步拓展了其商業版圖。
寺廟的功德箱也與時俱進,變成了便民的電子版,可以直接掃碼捐功德。甚至還能和寺廟內的大屏實時同步,誰捐了多少,一目了然。
有寺廟還統計稱,電子功德箱的捐贈額比起傳統方式增長了30%以上。
總之,就是一茬又一茬的年輕人,和五花八門的創收方式,讓寺廟越來越有錢,甚至有了上市公司的出現。
上市、投資“兩手抓”的寺廟
當寺廟包裝成旅游公司,就成了披著“袈裟”的資本游戲。
峨眉山早在1997年就在深交所上市,成為第一座進入資本市場的“名山”。其主要業務為旅游門票、索道業務和酒店業務三個方面。而旅游門票、索道業務是最掙錢的業務,在2024年年報中,峨眉山整體營收高達10.13億元。游山門票收入為2.77億元,占比27.35%;客運索道收入:4.10億元,占比40.49%。
可以看出,老牌名山的優勢是旅游資源集中,景區在門票、索道經營業務上擁有不可復制的優勢。并且,經過多年發展,峨眉山的產業鏈資源豐富,已成為涵蓋景區門票、索道、賓館飯店、茶業、演藝、旅行社、旅游商品、廣告傳媒、旅游大數據信息技術和軟件開發等板塊的大型綜合類文旅上市公司,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購、娛”全方位服務。加之越來越便利的交通,峨眉山景區的發展才會越來越好。
后來于2015年上市的九華旅游公司,上市前就被業內詬病基礎設施落后,接待能力趨于飽和,經營業績也已見頂回落。因此,上市后的公司利用募集資金進行了天臺索道改建、東崖賓館改建、西崖賓館新建等項目的投資,提升了旅游設施和服務水平。
還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普陀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雖多次因正義被迫撤回IPO申請,但其如今已更名為舟山旅游,與上級相關部門對接溝通,準備重新申請上市。
除了這些老牌旅游公司憑借天時地利人和上市,寺廟還有其他方式玩轉資本,投資就是其中之一。
比如上海的玉佛寺,因其出色的投資能力被稱為“最懂投資的寺廟”。早在2009年,玉佛寺啟動了“覺群大學生創業基金”,為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提供貼息貸款,助力創業項目發展。
餓了么是2009年第一屆受益者,其創業團隊在相關創業大賽中獲得最高額度10萬元全額貼息貸款。除餓了么外,盛視天橙、帝亞實業、威佩網絡科技、貝孚幼兒教育等多個項目也獲得過資助。截至2020年,基金累計資助創業項目219個,成功率達80%以上。
此外,各類資產過億乃至上百億的寺廟也紛紛成立基金會,涉足投資、文化旅游、水業、藝術團、網絡科技甚至客運行業,硬生生把寺廟開成了多元化集團。
具體而言,深圳弘法寺設立了弘法寺慈善功德基金;廈門普陀寺也成立了普陀寺慈善會;山西五臺山直接控股了15 家企業,除了傳統寺廟項目,還涵蓋投資、文化旅游、水業、藝術團體、網絡科技、客運等多個領域。
當然,國內還有不少寺廟圍繞與寺廟文化相關的領域,如文化發展、素食餐飲,甚至房地產、制造業等開設投資公司。比如少林方丈釋永信在2008年創辦的河南少林無形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00萬人民幣,目前對外投資了14家企業,涉及制造業、房地產業等。
這些寺廟憑借龐大的客流量和繁雜的營收項目,才一步步讓“寺廟經濟”成了年輕人眼中的香餑餑。
不過,也有諸多業內人士和擔心自己變成韭菜的消費者,質疑這種寺廟經濟是否存在智商稅,是否具有持續性?
玄學智商稅?
眾所周知,成本不高的手串,在寺廟的經過開光,價格高至幾百上千不等;靈隱寺30元門票只是“開胃菜”,普濟寺160元、普陀山210元的門票才是“硬菜”;靜安寺延生祿位2000元/年;陜西法門寺牌位供奉1000元一年,如若需要在初一和十五隨堂參加法會,價格將上漲到2000元/年。
當祈福變成“付費解鎖”,當功德箱開始支持掃碼支付,普通香客的信仰體驗正在被高消費門檻勸退。更扎心的是,寺廟的錢究竟流向了哪里?
不少人為此吐槽,如今寺廟的規模是越來越大,和尚也越來越圓潤,可這些寺廟也如" 貔貅 ",錢只進不出,難得見其主動捐助社會公益項目。
寺廟作為一個弘揚佛法、勸人向善的場所,固然需要有經濟收入,但也不應該變得太過功利和商業氣息太濃。
不過,也并非所有寺廟都如此。遼寧大悲寺的僧人堅持清苦生活,禁止香客捐錢,靠托缽乞食過日子;終南山隱修寺廟把捐款全數資助留守兒童;上海報恩寺的智祥法師三十年如一日救助流浪動物,用行動詮釋“慈悲為懷”。這些寺廟的存在,像一盞盞微光,照亮了信仰與商業化之間的平衡點。
另一方面,最近兩年,線上有諸多玄學經濟。從直播間千元“招財”水晶到8.8萬線上風水服務,玄學經濟正收割著現代人的焦慮狂歡。曾經以歷史價值為核心的古董交易,如今被賦予開光、風水、轉運等神秘色彩,形成年產值超千億的灰色產業鏈。
某直播間內,一串號稱“雍和宮同款”的白水晶手鏈被標注“能量凈化”“招財納福”功能,售價從30元炒至上千元,主播宣稱:“戴上它,客戶追著你簽單!”而在高端市場,某寺廟推出的微信頭像開光服務標價3000元,宣稱“換頭像改運勢”,竟吸引數百人排隊。
對消費者而言,還需要分清現實的焦慮和古老的迷信,辨別套路和智商稅。
不過,回到寺廟經濟本身。旅游公司想賺錢無可厚非,但當各種消費充斥著寺廟時,其文化價值就會被稀釋。未來寺廟經濟的發展要注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平衡。讓商業化為信仰服務,而不是讓信仰為資本打工;讓寺廟的宗教屬性和文化內涵得以延續,而善款流向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讀者入群 媒體轉載、尋求報道及商務合作 添加小秘書的微信:duoyu605 添加時,請備注姓名+職務+公司
#大公司戰#
丨 丨
#品牌方法論#
#渠道新機會#
#新消費賽道#
丨 丨
丨 丨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