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李義府,出身庶族地主家庭,憑借卓越的文采和一手好文章得以被舉薦入仕,歷任門下典儀、監察御史、太子舍人、中書舍人,成為大唐太子李治的東宮屬官。
李治稱帝后,李義府參與謀劃李治立武則天為皇后,并幫助李治和武則天扳倒輔政大臣長孫無忌。
李義府被拜為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永徽初年最有權勢的宰相。李義府出身背景寒微,依靠投機鉆營爬上權力巔峰,為了鞏固權力不惜賣官鬻爵,廣結朋黨。
他以為自己當了宰相就是大唐話事人和餐桌主位者,殊不知自己才是菜單上的“佳肴”。
寒門逆襲的“好榜樣”
公元614年,李義府出生于瀛州饒陽(河北省衡水市饒陽縣)的一戶中小地主家庭,他的祖父擔任射洪縣丞。
從出身來看,李義府屬于寒族,雖然衣食無憂,家境寬裕,但絕非大富大貴。
關隴集團和山東士族門閥掌控社會資源和政治資源,階級固化十分嚴重,寒族庶族想要出頭難如登天。
按照正常生活軌跡 ,李義府將會安逸平穩的度過一生,雖然不會有太大的作為,至少可以過上比普通百姓強上一些的生活。
但少年時期的李義府胸懷大志,不甘平庸,刻苦讀書,誓要闖出一番天地。功夫不負有心人。
634年,二十歲的李義府因善寫文章被劍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看中,被表薦為門下省典儀。
可以說,李大亮是李義府人生的第一個貴人,在李大亮的操持下,李義府從地方郡縣小吏晉位門下朝廷中樞,實現了階級跨越。不過這對于李義府來說只是第一步。
此后李義府兢兢業業,因為工作勤勉,善于察言觀色,再加上一手漂亮的好文章,得到劉洎、馬周的舉薦,改任監察御史,隨侍晉王李治。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是皇后長孫氏嫡出,身份尊貴。李義府隨侍李治意味著已進入大唐權力核心。
隨著平臺的抬高,李義府有了得以施展抱負的機會。實踐證明,上天不會辜負一個努力且有才華的年輕人。
649年,唐太宗病逝,李治即位為帝,是為唐高宗,李義府作為從龍之臣自然被重用,任中書舍人,躋身征政府核心決策層。這一年李義府年僅三十三歲。
李治即位之初的幾年里,朝堂政治風云變幻。651年,武則天借王皇后與蕭淑妃爭寵契機再度入宮,并誕下兒子李弘。
李治拜武則天為二品昭儀,隨之欲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
與李義府背景相似,武則天也是庶族出身,而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是當時一流的名門望族,又有輔政大臣、國舅長孫無忌的支持。
長孫無忌的背后則是大唐開國階層關隴集團,李治通過廢后就是要借機打擊關隴和豪族的勢力。
而長孫無忌反對廢后,因此李治與關隴集團的矛盾愈加突出。所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李義府因瑣事得罪長孫無忌,655年被貶為壁州司馬。
這是李義府入仕以來第一次政治挫折,不過很快李義府就在慌亂中鎮定下來,與中書舍人王德儉商量對策。
王德儉給了他一個建議,說皇帝想要立武昭儀為皇后,害怕宰相不同意,所以尚未正式提出。
如果你能推助此事,就會得到武昭儀和皇帝的信任,到時就可以轉禍為福。
李義府如夢初醒,遂代替王德儉值夜,趁機叩門上表,請求廢黜王皇后,改立武昭儀。
而李治當時正比較苦惱,自己雖是皇帝,但朝廷大權一直掌握在長孫無忌之手,廢后這件事沒有人表態支持他。
李義府是第一個投名狀之人,李治十分高興,視李義府為心腹,因為貶官的詔命尚未傳達,李治收回該敕書,將他留居原職。李義府得以化險為夷。
通過這件事,李義府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在朝堂做事,能力固然重要,但想要真正立足發展,政治站位才是關鍵。
李義府,唐朝第一位庶族宰相,也是第一個奸相
李義府在納下政治投名狀后,暗中聯絡大臣爭取支持和聲援,同時也成功傍上武則天這棵大樹。
同年十月,武則天被立為皇后。而李義府被拜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成為大唐帝國的宰相。
李義府通過皇帝的家事上位,這讓他產生一個想法,即只要把李治和武則天服務明白就能永葆權力,所謂的治國理政并不是一個必要選項。
他與許敬宗、王德儉、崔義玄等人相互援引,倚仗武則天信任,結為朋黨,行不法之事。
李義府猖狂到什么程度呢?656年,洛州女子淳于氏因罪被關入大理寺監獄。
李義府聽聞該女子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畢正義將她釋放,然后納為妾室,結果事情被揭發。
李義府竟逼畢正義在獄中自縊以滅口,李治雖知實情,但卻沒有追究李義府的罪責。侍御史王義方彈劾李義府,李治將其貶為萊州司戶。
657年,李義府晉位中書令、檢校御史大夫、河間郡公。也就是說,李義府不僅沒有被懲處,反而還升了官。
因為李治很明白,在關隴集團掌權的朝堂,如果想乾綱獨斷,他需要培植自己的勢力,只有扶持武則天、李義府等庶族勢力才有可能奪回屬于自己的權力。
至于李義府行不法之事,李治心中門清,但是為了扳倒長孫無忌,李義府這顆棋子必須留著,一切事務都以政治優先,所以李治可以無視李義府的齷齪行為。
而李義府作為庶族出身,經過近二十年摸爬滾打坐上了宰相的位置,倚仗圣恩眷顧便可以肆無忌憚。
在李治和武則天的縱容下,李義府伙同其妻、子婿大肆賣官鬻爵,廣結朋黨,權勢熏天。
當時,同為中書令的杜正倫對李義府非常輕視,雙方黨爭不斷,甚至當著李治的面公開對質,李治遂以“大臣不和”為由,貶李義府為普州刺史、杜正倫為橫州刺史。
不過李義府雖然被貶,但武則天一心想要拉攏以擴充自身實力,不斷活動運作,并且暗示很快就會讓他回京重掌大權。
果然,李義府被貶后的第二年,也就是659年,李義府被征召回朝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李義府不僅再次拜相,而且還掌握用人大權,權勢更甚。
李義府也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地收受賄賂,大肆賣官鬻爵。不過水滿則溢,月盈則虧,一直以來,李治容忍李義府胡作非為是因為長孫無忌這座大山。
但就在李義府回朝前后,長孫無忌因謀反罪被下獄流放黔州,到黔州不久被逼自縊。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長孫無忌被扳倒,李義府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
在李治眼里,李義府雖是宰相,但毫無根基和背景,猶如提線木偶,更何況李義府貪婪太過,臭名遠揚,收拾他易如反掌。
李義府,因狂妄而倒臺的宰相
李義府,庶族出身的寒微之人,本沒有出頭之日,但時代的變遷和機緣巧合讓他傲立于潮頭,走上權力的巔峰。
李義府自認為高居宰輔,只要媚上就可以永葆權力,他一邊在皇帝面前諂言自媚,另一邊卻肆意亂法。百官盡皆畏懼,無人敢言其過。
不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李治對此略有所知,告誡他管住家屬子女,不要胡作非為。但李義府非但沒有謝罪,反而問是誰告訴陛下的。
李治雖未追究,但也深為不滿。不久之后發生的兩件事成為李義府倒臺的導火索。
663年,李義府請術士杜元紀望氣。杜元紀稱其宅第有冤獄造成的怨氣,只有積蓄二千萬錢,才能將怨氣壓制。
李義府更加急切的搜刮錢財,時人皆猜測李義府窺測災異,圖謀不軌。
同時李義府還向長孫無忌之孫長孫延索賄七百貫,授給他司津監的官職,結果被告發。
要知道,長孫無忌已經被判定為謀反,李義府賣官給長孫無忌的后人,碰了李治的大忌。而此時的李治已經掌控朝政大權,李義府已失去利用價值。
不久,李治將李義府下獄,命刑部、御史臺、大理寺一同審訊,并由司空李勣監督。很快李義府罪名坐實,李治將其長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市),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
至此大唐第一個庶族宰相,也是第一個靠介入皇帝家事上位的宰相宣布倒臺。
三年后李義府憂郁病死在巂州,朝臣無不拍手稱快,李義府也留下來遺臭萬年的罵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