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關鍵詞國際博物館日·逛館觀展
2025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在快速變化社會中,作為文化身份的重要連接者、創新者和守護者,博物館應與時代共振。青島市博物館先后經歷了不同時期的起承轉合,成為青島重要的文化名片和人文地標。
“走,逛博物館去!”作為正在崛起的“博物館之城”,青島是感受文博產業發展風向的絕佳處。一個博物館就是一座大課堂。打卡博物館,不是娛樂,而是學習,這正是博物館文化的迷人之處。在公眾與博物館的“雙向奔赴”中,博物館營造了一個博大的文化語境,打通博物館與更多人群的壁壘,讓民眾獲得來自歷史深處的文化幸福感,正是博物館的開宗明義之舉。
作為諸多博物館的“領頭羊”,青島市博物館是城市文化的基石和教育基地,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放包容的姿態,激發人們對知識的探索欲、對美的感知力,以及對人類命運的深刻思考。
何以記憶 何以青島
倫納德·蒙洛迪諾在《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中這樣闡述:“使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地方在于,人類是唯一一種能夠利用過去的知識和創新去創造的動物?!边@句話,恰到好處地詮釋了博物館的魅力。
作為高度結合的多層次文化空間,青島市博物館如同城市的“記憶之窗”,讓人們觸摸到這個城市最深遠的記憶,欣賞其往昔的神秘,感受其現在的活力,并展望其輝煌的未來。
“青島市博物館,對我來說,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小時候,我經常去的是位于市南區大學路南端的老館,那里和青島市圖書館是鄰居,地址在魚山路37號。這個地方原來是20世紀30年代的紅卍字會舊址。那里的建筑風格五花八門,有羅馬式的、阿拉伯式的,還有中國傳統式的。記得當時院子里有四尊高大的石頭佛像,我們放學后經常在那兒玩。現在位于嶗山區的新館里,佛像依舊是‘鎮館之寶’。市博物館常年展出跨越四千年的‘青島故事’,成為保存城市文化精髓和推廣青島文化的殿堂。經常舉辦來自國內外的展覽,成為本地人耳熟能詳的文化公共空間和外地游客來青島的文化打卡地。”這是一位青島網友在社交平臺分享的“青島市博物館印象”。
航拍青島市博物館。
對于幾代青島人而言,博物館是他們成長中的一部分。很多青島孩子去市博物館,不是為了看文物,主要是為了了解青島的歷史。因為今日的青島市博物館,站在這個青島歷史與現代的鏈接處,可以讓更多人輕易、直觀地循著這座城市的物質性記憶,穿過時空的阻隔,走進幾千年歷史。透過那些精美的文物與高科技手段復制的時光片段,與濃縮的青島往事對話,俯瞰青島歷史的輝煌與久遠。
青島市博物館成立于1965年,是一座集歷史、藝術、人文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現代化博物館,也是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和省、市兩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F場館建成于2000年,建筑面積1.6萬平方米、開放面積9500平方米,展廳12個。青島市博物館擴建工程于2020年6月15日獲得發改委批復,2020年12月29日奠基,目前工程已基本竣工。新館建成后,總建筑面積將達7.15萬平方米,開放面積4.1萬平方米,展廳26個。館藏文物包括書法、繪畫、陶瓷器、銅器、玉器、錢幣、璽印、甲骨、竹木牙角器等30余個門類20多萬件,珍貴文物兩萬余件,每年舉辦各類展覽20余場,開展社教活動500余場次,年均惠及群眾500余萬人次。青島市博物館匯聚了青島文明的瑰寶,為這座充滿活力的城市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韻味,以文興業、以文潤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鑒,為市民的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色彩。
何以互鑒 何以博物
作家海倫·凱勒曾在《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中寫道:“這一天,我將向世界,向過去和現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我想看看人類進步的奇觀,那變化無窮的萬古千年。這么多的年代,怎么能被壓縮成一天呢?當然是通過博物館。”
近年來,依托“博物館之城”建設,以國有博物館為主體、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青島每年新開建和開館的博物館花開處處,海洋文化、歷史建筑、工業遺產、鄉村記憶四大特色的城市博物館體系已經形成。這其中,青島市博物館與文明互鑒,與時代同行的前行脈絡,可謂見證了青島發展“博物館之城”的見證與引領。
1996年,青島市政府決定于城市東部興建文化博覽中心,1998年7月竣工,其占地面積達105畝,建筑面積2萬平方米,展廳面積6000平方米,共有16個展廳,設施完善,成為當時青島歷史上最大的一項文化設施。
青島市博物館黨總支副書記趙好介紹,也就在這個節點,青島市博物館適逢兩個外部發展良機:一是為提高素質教育,青島市教育局與市博物館聯合,要求學生參與博物館舉辦的社會文化活動,為博物館帶來了廣泛且穩定的觀眾基礎;二是與媒體合作,加強市博物館宣傳的影響力與傳播力,聯合主辦了多個有影響力的展覽。這些內外部因素為青島市博物館的發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2000年9月30日,青島市博物館新館試開放,基本陳列《青島歷史文明之光》開展。2001年6月24日,青島市博物館新館全面開放,《館藏明清書畫陳列》《館藏古代碑刻拓片陳列》《館藏近現代書畫陳列》《館藏歷代貨幣陳列》《館藏古代瓷器藝術陳列》等7個文物專題陳列同時展出。
2007年,青島投資1800萬元,對青島市博物館內部配套設施升級改造,并對展覽內容進行了全面改陳。改陳期間,青島市博物館入選第一批國家一級博物館,成為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改陳后的青島市博物館于2008年6月28日試運行,7月18日正式開放,推出《青島史話·歲月回眸》這一通史展覽和《百工奇技——館藏古代工藝品藝術陳列》《彩瓷聚珍——館藏明清瓷器藝術陳列》《古錢今說——館藏古代錢幣陳列》《鄉間畫記——館藏山東民間木版年畫藝術陳列》《左臂丹青——高鳳翰書畫藝術陳列》六個專題陳列,充分體現了館藏優勢和地方特色,并以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和功能,成為青島市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間。同時,青島市博物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于2008年7月實行免費開放,吸引了大量觀眾走進博物館參觀。青島市博物館致力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舉辦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并創立了“夜色青博”“博琴雅韻”“歲時佳興”等文化活動品牌,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何以傳承 何以未來
當前,“文博熱”持續升溫,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8月底,全國6833家博物館接待觀眾量達9.4億人次。青島市博物館的社會職能重心正從收藏研究轉向公共文化服務,它不僅是歷史記憶的容器、人類文明的窗口,也是社會教育、終身學習的課堂。近年來,市博物館舉辦《探源青島——青島地區考古成果展》《烽火膠東——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5周年展》等各類精品展覽、主題活動500多場,引進《溢彩奇珍——法門寺地宮的驚世寶藏》《極目楚天舒——楚文化特展》等高水平展覽約30場,讓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走入尋常百姓家,為市民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化選擇。
今年春節期間,青島市博物館圍繞“博物館里過大年”這一主題,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準備了歷史類、古代藝術類、紅色文化類等9大展覽,策劃了6場線下互動活動和1場線上研學活動,推出了“2025年新春聯名福袋”“彩色蛇年紀念章”新款文創產品,并有10余種文創產品限量打折銷售。他們以春節的重要時間節點為線索,自冬至拉開序幕,經過臘八節、小年的鋪墊,到除夕、春節的高潮,直至元宵節的終章,多姿多彩的過年習俗環環展開、層層推進,好似在我們眼前上演了一出“國潮”大戲,再度掀起了一陣“非遺熱”與“文博熱”。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青島市博物館重點推出了“典·閱——青島市博物館藏國家珍貴古籍展”。展覽展出館藏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全部38部古籍,以書寫——翰墨流芳、印刷——文心大觀、傳拓——歷久彌珍、新生——永續傳承四個單元介紹傳統古籍的制作工藝,每部古籍都輔以說明展示其珍貴性,是青島市博物館古籍收藏保護成果的集中檢閱。近年來,青島市博物館以其特色的館藏、高品質的展覽、多彩的活動以及不斷創新的展覽形式,吸引了市民和游客,成為“青島必游”的網紅打卡地。
國學大師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談道:“歷史知識,貴能鑒古而知今。”打卡博物館變成一種時尚與潮流,也少不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說話》等文博紀錄片的火熱“出圈”。尤其近年來,幾乎所有與博物館有關的熱度、熱詞都是年輕人最先發起的。比如,敦煌博物館聯名服飾被年輕人穿“出圈”;“國博鳳冠冰箱貼銷量破100萬件”的話題登上熱搜,這一“小物件”創下了國博近20年來單品及系列文創的銷售紀錄。年輕人認為,買到它約等于把“博物館帶回家”。同時,大部分公立博物館都是免費開放。對于年輕人而言,逛博物館不僅可以獲得大量知識,而且也是一種“物美價廉”的“看展式社交”。
讓歷史再現來時之路,用傳承弘揚未來恢弘。2020年底,青島市博物館擴建工程啟動。新館緊鄰老館建設,設計立足青島嶗山自然和人文特色,含有“浪涌石開、時空留痕”之蘊意。新館建成后,總面積達7.1萬平方米,屆時將以全新面貌展示青島地區的歷史文脈、地域特色文化、生態文明及中國藝術之美。
隨著文旅融合向縱深發展,文博場館日益成為游客熱衷打卡的旅游目的地。通過創新文物展現形式、引進特色臨展以及文博教育等舉措,博物館正成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增長點和前沿陣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