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
郭守敬引水白浮泉
至元十六年(1279),忽必烈消滅南宋,其統治范圍遠遠超過了金朝,而大都城對于漕糧的依賴,也數倍于金中都。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世祖下令開鑿山東運河即會通河后,初步完成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裁彎取直”的改造工程,使南方漕船自杭州沿江南運河北上,可至直沽(今天津)轉白河到達通州。通過海運的大批糧食和物資到達直沽后,也通過白河運抵通州。但通州距大都城還有50余里,當時已開通的北線運河壩河的運量有限,大部分漕糧還需陸路運輸。然而用車馬運輸不但運費昂貴,郭守敬說每年僦(jiù)車費達六萬緡(mín),而且每當秋雨季節,道路泥濘,“驢畜死者不可勝計”,首都的糧食供應得不到保障。
據韓光輝《從幽燕都會到中華國都》統計,遼代中后期南京(今北京城西南)人口約計15萬人。金代中都人口增加到約40萬人,為解決城市用水的需要,大臣韓玉建言引一畝泉為源,將一畝泉和玉泉山一帶的諸多泉流一并向南引入甕山泊,使高梁河獲得足夠的水源。
待到元朝建立后,元大都的范圍包括南北兩城:原金中都城,稱舊城或南城;中都城的東北,稱新城或北城。彼時南城人口一直穩定在40萬人以上,到元代中期大都南北兩城總人口增加到90余萬人,僅靠一畝泉的水源已經無法滿足大都城的需要。為了尋找新的水源,郭守敬經過幾十年對北京地區水資源及地形的詳細勘查,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才提出不用一畝泉舊源,另用昌平白浮泉及其周圍更多的泉水,引入舊閘河以濟漕運的方案。
《元史·列傳》中郭守敬陳水利事原文是: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泉舊源,別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流于積水潭。集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置一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距閘里許,上重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
郭守敬提出開鑿大都至通州的南線運河——通惠河的建議,以及對白浮泉的利用,不僅解決了京師漕運問題,而且有機地將玉泉山、黑龍潭等西北諸水與京城水系合為一體,“為大都城開辟了前所未有的新水源”。
中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侯仁之先生強調:“昌平沿山一帶多有流泉,其為利之溥與歷史上之北京城息息相關者,首推白浮泉。”足見其地位之重。
北京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
敕建龍王廟
2013年,白浮泉遺址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浮泉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化莊村東龍山東麓,是京杭大運河最北端通惠河的源頭。《光緒昌平州志·山川記第四》載:“城東南五里曰龍泉山,舊名白浮山。舊志:龍泉山即白浮山,在城東南五里。上有都龍王祠,山半一洞,有人梯石而下……”據明《隆慶昌平州志》,“按州東南五里有龍泉山,上建都龍王廟,山之東麓,泉涌山下,石竇瀠洄,如玉噴吐,清冽可愛,州之游觀者無間四時”。當年那里建有水池,流水出處有青石雕刻的九個龍頭,取名九龍池。水自龍口噴出,有“九龍戲水”“龍泉噴玉”之稱,清康熙年間易以“龍泉漱玉”,為明、清“燕平八景”之一。上世紀50年代修建十三陵水庫,加之北京城地下水水位下降,白浮泉的出水龍頭漸漸干涸。
去白浮泉遺址考察時,多年研究白浮泉的李海濤老師先帶我們來到建于元代的龍泉禪寺。李老師說龍泉禪寺舊稱“海角龍泉梵苑”,明景泰年間才始賜今名。現在禪寺內設有“大運河源頭歷史文化展”,參觀者可以先到這里了解白浮泉的歷史梗概。
龍泉禪寺坐落于龍山山腳,都龍王廟位于龍山之巔,當地稱都龍王廟為上寺,龍泉禪寺為下寺。此外,龍山一帶還曾有白衣庵、龍潭、蓮池、觀音洞、甘露亭、戲臺、魚池等多處古跡名勝,可惜現已不存。目前可以看到的就是下寺(龍泉禪寺)、上寺(都龍王廟)和九龍口(九龍池)。
都龍王廟是北京歷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敕建龍王廟。《析津志輯佚》載:“即江(紅)橋,立燕帖木兒碑處,此乃去白浮村五里許,龍王泉祖之廟,為諸泉水之始。”《明弘治八年重建都龍王廟碑》碑文記載:“常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白浮村北鳳凰山上有都龍王廟,乃前朝所敕迄今猶存。”這座龍王廟坐北朝南,由照壁、山門、鐘鼓樓、正殿及配殿等建筑組成。修建時按照皇家規格,殿頂覆黃色琉璃瓦。后經歷代修繕,現存建筑為清代所建,院內有明、清碑刻5通。正殿門口有一副楹聯:九江八河天水總匯,五湖四海飲水思源。殿前懸掛匾額“都龍王廟”,殿內有新塑的龍王及諸位神仙像。
敬水傳統歷史悠久
我們的祖先把中華民族優秀的“敬水文化”與流傳千年的“龍的文化”完美結合,世世代代用“龍”的符號,給予“水”最崇高的敬意和贊美。
明清時期,白浮泉是著名的祈雨之所,香火鼎盛。經數百年傳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祈雨習俗和龍山廟會文化。祈雨是龍山的傳統文化,每到干旱少雨,禾苗干涸的年景,人們要來都龍王廟進行祭祀,祈求龍王早日行云布雨,為他們降下救命的甘霖。場面大的時候,要有人扮演龜帥和蝦兵蟹將。場面小時人們扶老攜幼來到九龍口前,跪在水里,用紅繩拴一個小瓶子,把小瓶放在泉水中間的石窟窿處,等小瓶子漂流出來,用手指量瓶子里有多少水,稱作幾指雨。如果水太少,大家還會念叨一番,央求龍王爺再賞點雨,再把小瓶子重新放入祈雨。有一年大旱,官民去龍山祈雨,后來果然天降大雨,驚動了朝廷,于是光緒帝下旨南書房翰林,書寫匾額“祥徵時若”,交給李鴻章,安排人懸掛于都龍王廟,此匾今已無存。
農歷六月十一日至十三日的龍山廟會,在清代是昌平地區的一件大事。十里八鄉民眾匯聚于此,祈求平安、求雨上香,買賣商品,聽戲表演。屆時昌平的州官要親自來到龍山,給龍王爺上香,祈求龍王爺保佑昌平地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龍泉寺西南的平地上有一座戲樓,每到廟會的時候,一些戲班就會前來演出京戲、評劇、河北梆子。廟會這幾天,商販云集,吆喝叫賣的聲音此起彼伏,寺內煙霧繚繞,鐘磬之聲不絕于耳,游人如織,人聲鼎沸。
1989年夏,為紀念郭守敬倡議導引白浮泉引水濟運700周年,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規劃設計,
修繕都龍王廟,并整修九龍池,再現“龍口噴水”景觀。這座園林景觀以九龍池為核心,九龍池上建仿元式碑亭,亭內石碑正面書“白浮泉遺址”,背面由侯仁之先生撰文,劉炳森所書《白浮泉遺址整修記》,為運河之源增色。在九龍池碑亭旁,李海濤老師指著東側一層以土覆蓋的探溝介紹說,曾在那里挖掘出用青磚石塊壘砌的出水口。經專家研究考證,其用磚規格與都龍王廟大殿建筑用磚規格基本相同,元代白浮泉水應該由東側流向白浮甕山河。
2023年4月,隨著昌平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建成開放,園區增加了長流惠澤、山水清音、運河源、引水臺、聆泉處、讀泉圃,這些景觀再現元明時期白浮泉古景,展現出大運河源頭悠久的歷史文化風貌。
編輯/李喆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