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走基層|村里來了柿樹托管服務隊
5月7日,河北農業大學教授任士福(右一)為易縣果農講解柿樹管理要點。 河北日報記者 寇國瑩攝
“咔嚓,咔嚓……”5月7日,在保定市易縣井爾峪村的磨盤柿樹林里,68歲的柿農張愛國在服務隊專家、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任士福的指導下,熟練地剪下一根根徒長枝。
“以前全靠老天爺賞飯,現在服務隊進家入戶,專家手把手教咋剪枝、咋施肥,秋天一定會有個好收成。”陽光從密密匝匝的柿樹葉間灑落下來,照在張愛國笑逐顏開的臉上。
20世紀80年代,柿樹曾是張愛國家的“搖錢樹”,靠著賣柿子,他供孩子讀書、翻蓋新房,日子過得挺紅火。然而,隨著市場變化,柿子價格一跌再跌,低谷時三四毛錢一斤的收購價讓不少柿農心灰意冷,柿樹棄管現象很普遍。張愛國舍不得放棄,但柿子賣不上好價錢,他也無可奈何。
轉機出現在去年秋天。“保定冰柿”作為一款網紅食品暢銷全國,被譽為“樹上的冰激凌”,帶動柿子收購價格也水漲船高,一斤從幾毛錢飆升到1元多。這讓張愛國看到了新希望,心頭的火苗“騰”地燃起來——柿樹“活”了,增收致富的機會來了。
在任士福看來,“保定冰柿”的走紅為柿農增收、產業興旺帶來了機會,但要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柿樹管理。“只有把科學管理搞上去,柿子的品質才會高,產量才能穩。”他說,目前保定磨盤柿畝均產量近2000公斤,經過科學管理,畝產量有望達到4000公斤。
5月3日,由任士福領銜的保定首支柿樹托管技術服務隊在易縣成立。這支服務隊有12名成員,包括來自河北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經驗豐富的基層農技人員以及經過專業培訓的農民技術員。
“我們為柿農提供柿樹修剪、病蟲害防治、施肥等全方位技術托管服務。”任士福說,目前服務隊已經將4個鄉鎮7個村的2200畝柿樹納入托管范圍,提供半托管和全托管兩種服務模式。
張愛國是首批簽署托管協議的柿農,他選擇了半托管服務。“打動我的是,服務隊不僅提供技術支持,還為我們墊付有機肥、防蟲藥劑等的費用,這下干起來就更有底氣了。”
“歲數大了干不動了,我簽的是全托管協議,每年能領到1000元承包費。”75歲的柿農劉鳳祥家有60多棵柿樹,此前已棄管多年。他說,服務隊來了,柿樹有人管了,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
落頭、抹芽、摘心……走進劉鳳祥的柿樹林,服務隊的技術員正在忙個不停。
“落頭就是去掉高枝,抹芽如同給柿樹‘理發’,摘心就是為其‘塑形’,目的是讓柿樹多結好果。”服務隊的發起人王永旺說,夏季是柿樹管理的關鍵期,除了在樹上下功夫外,他們還要對樹下的土地進行中耕、松土、施肥等。
易縣種植柿樹11.3萬畝,年總產量約25萬噸,是河北最大的磨盤柿產區,有“中國磨盤柿之鄉”美譽。但因長期一家一戶種植,標準化程度低,優質果率不足50%。
“成立柿樹托管技術服務隊,通過示范帶動,破解柿樹種植管理‘小散弱’難題,確保了源頭果品穩定可靠。”易縣農業農村局二級主任科員何術國說。(河北日報記者 徐華 寇國瑩)
來源:河北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