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春市松柏鎮沙?村的田野間,村民彎腰插秧的身影與泥土中攢動的禾蟲幼蟲,共同勾勒出“百千萬工程”引領下的生態農業新圖景。近日,記者探訪當地“水稻+禾蟲”綜合種養示范基地,見證傳統農耕與科技賦能的深度融合。
這片13畝的“水稻+禾蟲”試驗田
是陽江市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
聯合陽江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團隊
推動的“百千萬工程”創新試點
試驗田采用陽江職業技術學院
陳興漢博士團隊研發的
禾蟲與水稻共生的立體種養技術
通過禾蟲吞食浮游生物
凈化水質、排泄物反哺稻苗
形成“蟲稻互惠”鏈條
據陳博士介紹
一畝稻田可收獲成熟禾蟲200至300斤
按照現在的市場收購價
大概每斤80元至160元
禾蟲不僅美味可口
而且富含蛋白質、脂肪、
維生素等營養成分
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在市場上也有著廣闊的銷售前景
沙?村黨支部書記 蔡青青:
為助推“百千萬工程”發展,我村引進了禾蟲新型養殖模式。在陽江市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的指導下,我村采用一種兩收模式,促進農田復耕,提高糧食產量,打造高端綠色優質大米,為我村提供就業舞臺,促進我村經濟發展。
“水稻+禾蟲”項目管理人員 彭壽新:
現在禾蟲加上水稻是有兩項收入的,我們種的是環保水稻,如果能保持環保水稻產量有幾百斤,就比現在種的普通水稻要好。單純種水稻的收入,比不上“水稻+禾蟲”雙收入。如果這次禾蟲養得好,我們沙?村也有幾千畝土地,我們會繼續擴大發展。
據了解,在項目前期
村委會已組織專題座談會
并將稻花禾蟲綜合種養的指導要點
編成通俗易懂的“三字經”
讓村民在傳統勞作中融入科學管護
沙?村村民 盤運秀:
我們種植水稻,在稻田養殖禾蟲,不用花過多精力管理,保持農田灌溉即可。有禾蟲收入,又有水稻收入。
來源 | 陽江新聞 陽春市融媒體中心
編輯 | 林俏岐
審核 | 梁劍華 梁勝
終審 | 黃劉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