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unsplash)
盡管OpenAI和微軟關系不佳,但微軟仍將再向OpenAI投資數十億元尋求商業回報。
5月12日消息,鈦媒體AGI獲悉,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OpenAI和微軟正洽談數十億美元的全新融資與合作,旨在讓OpenAI能夠在未來實現首次公開IPO上市,同時保護微軟對前沿AI的訪問權限,通過放棄OpenAI新營利性業務中的部分股權,以換取2030年之后微軟對OpenAI新技術訪問權。
然而,OpenAI和微軟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潛在矛盾日益加劇。有消息稱,OpenAI計劃大幅削減微軟的收入分成。根據現有協議,OpenAI同意2030年前與微軟分享其1740億美元的20%收入,然而最近幾周,OpenAI表示,到2030年,它將僅與微軟等商業合作伙伴分享10%的收入。
隨著OpenAI爆發舉世矚目的CEO奧爾特曼(Sam Altman)遭董事會罷免事件,微軟對OpenAI的態度悄然發生變化,不再依賴于OpenAI大模型技術,而是通過收購Inflection AI邀請“局外人”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加入微軟AI擔任CEO,加速訓練新模型對抗OpenAI。
奧爾特曼上周五發文稱,OpenAI將于本周發布新產品,預計會與5月20日谷歌I/O大會上發布的新Gemini系列新模型技術展開較量。他還指出,微軟和OpenAI合作的下一階段,將會比任何人準備的都要好得多。
“我們認為,目前包括OpenAI、谷歌以及其他美國公司的模型,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但我們領先中國的幅度其實并不大,很難精確衡量時間上的領先程度?!眾W爾特曼稱,雖然目前美國在AI領域處于領先地位,但要保持對中國的技術優勢,必須加速升級基礎設施,并放寬AI芯片出口管制。
微軟復制不了OpenAI的成功
5月交易第一日,微軟重新超越蘋果(Apple),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
微軟之所以能逆勢勝出,除了云業務本身的強勁增長外,更重要的是美國發起全球關稅戰爭下,軟件無法被征收關稅,微軟則在新的大環境下展現出的獨特防護能力。
正如微軟CEO納德拉所說,微軟專注于服務企業客戶的軟件業務,本質上具有很高的彈性與抗風險能力,“軟件是抵御通脹和經濟增長放緩壓力的最佳資源,能實現更高效率、低成本的發展。”
然而,對于納德拉來說,其最大擔憂在于OpenAI與微軟之間的微妙關系,影響微軟在AI戰略下的發展。
2015年,奧爾特曼、馬斯克(Elon Musk)等人宣布成立OpenAI,承諾投資超過10億美元。僅僅一年之后,OpenAI與微軟開始合作,OpenAI表示將在Azure上運行大部分大規模實驗,Azure成為OpenAI用于深度學習和 AI 的主要云平臺。
到了2019年,OpenAI全面轉型加速商業化,馬斯克被踢出局,奧爾特曼執掌OpenAI,并發布GPT-2。當年7月,微軟向OpenAI投資10億美元,雙方建立獨家云計算合作關系,微軟成為OpenAI的獨家許可方,OpenAI使用微軟Azure云計算平臺來開發和托管其產品,雙方還同意共同構建新的Azure AI超級計算技術。
2021年1月,微軟再向OpenAI戰略投資20億美元,簽署長期合作協議,隨后微軟推出 AI 編程助手 GitHub Copilot 和 Azure OpenAI 服務。
2022年11月底,OpenAI發布的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推出僅兩個月后,微軟向OpenAI投資130億美元,而同時,ChatGPT月活用戶突破1億,成為史上用戶增長速度最快的消費級應用,并且收入飛漲,付費用戶已超過2000萬,年化營收一度超過30億美元。
然而,到了2025年,市場發生了變化。
中國AI開源模型DeepSeek引起全球關注,OpenAI內部多位高管出走,新的推理模型反響平平,馬斯克不斷起訴OpenAI,投資者則開始關注AI算力、AI應用產品等方向,模型領域出現“頭部效應”。
今年2月,OpenAI,與孫正義的日本軟銀集團、甲骨文公司和 MGX 等合作伙伴在美國成立合資企業“星際之門”,整體初始投資1000億美元,軟銀已向該項目投入了數十億美元;4年內擴展至5000億美元。
最終,OpenAI選擇重組推進商業化。
今年3月底,OpenAI宣布將從軟銀集團(SBG)等機構融資400億美元,而軟銀“對賭”投資OpenAI,使得OpenAI公司估值高達3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1萬億元)。該協議包含一項條款,如果OpenAI在2025年內沒有從一家營利性公司轉型為一家公益公司(PBC),SBG可以將其總投資從400億美元減50%至200億美元。
如今,微軟選擇自主訓練新的模型技術,與OpenAI產生競合(同時競爭合作)關系,兩家公司CEO心態早已發生變化。
目前,OpenAI每周活躍用戶已超過5億,較去年12月的3億有所增長。
據The information報道,2024年3月,納德拉聘請了AI科學家、谷歌DeepMind創始人、Inflection AI聯合創始人兼CEO蘇萊曼,作為聘用蘇萊曼的一部分,微軟簽署了一份價值6.5億美元的許可協議,以獲得Inflection的技術和研發團隊。
隨后,納德拉宣布蘇萊曼成為微軟AI CEO,而蘇萊曼迅速重組了微軟內部的 AI 團隊,將原本各自負責 AI 項目的各個部門整合成一個專注于模型構建的新部門,由其聯合創始人兼Inflection首席科學官Simonyan領導。
而在蘇萊曼的領導下,微軟一直在進一步規避風險,嘗試訓練微軟模型(內部稱為 MAI),其性能表現幾乎與OpenAI和Anthropic的領先模型相當。同時,微軟還嘗試利用Anthropic和馬斯克xAI公司的模型,以及來自 DeepSeek 和 Meta的開源模型,支持Copilot AI助手產品。
“這是一個競爭異常激烈、創造力無限的時代,”蘇萊曼表示,“我們現在使用的基本上是所有主流實驗室的模型,包括所有開源模型。我們正在對它們進行全面實驗和測試,將出乎所有人的意料?!?/p>
與此同時,微軟還希望推進AI推理模型的研發和落地。
早在2024年夏天,蘇萊曼希望 OpenAI 員工解釋其最新模型 o1 的工作原理,蘇萊曼對 OpenAI 未向微軟提供文檔說明其如何實現o1 CoT(思維鏈)一事感到不滿,認為OpenAI沒有履行與微軟達成的合作協議。
因此,蘇萊曼團隊選擇自有訓練AI推理模型,但進展緩慢,而OpenAI并未停滯不前。其模型的進步產出已超越微軟,過去兩個月里連續發布更強大的推理模型o3預覽版、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模型GPT-4.5。所以,微軟能否迎頭趕上還有待觀察。
蘇萊曼表示,他最大的關注點是讓微軟在未來十年實現 AI 技術的自給自足,而不是短期成果。雖然他只負責微軟一小部分業務,但他負責的AI產品可能會對整個微軟公司的未來產生影響。
“我們(微軟AI部門)真正想做的,不是太糾結于今年或明年會發生什么,而是真正關注未來十年會是什么樣子。(我們)要確保公司內部構建這種實力,以便能夠構建世界上最好的模型,并與其他各方合作使用這些最好的模型?!碧K萊曼稱。
AI編碼賽道迎來收購狂潮,五年后OpenAI收入將超1萬億
近兩周,OpenAI史上最大一筆收購交易引發關注。
據彭博,OpenAI將豪擲30億美元,吞并AI編碼公司Windsurf(前身為Codeium)。報道稱,OpenAI的這筆收購是為了應對AI編程助手市場的激烈競爭,通過收購Windsurf,OpenAI不僅能夠整合其先進技術,還能鞏固在AI編程領域的領先地位。
Windsurf(正式名稱Exafunction Inc.),由兩位MIT 畢業生Varun Mohan(CEO)和Douglas Chen 于2021 年創立。成立雖短,成長驚人,已從Greenoaks Capital等知名創投募資約2.43億美元,去年估值達12.5億美元,擠身獨角獸,潛力備受市場認可。Windsurf 年化營收(ARR)約4000 萬美元。雖不如Cursor,但在年輕公司中成長快速,市場吸引力與變現能力強勁。
與此同時,AI編碼領域龍頭、Cursor母公司Anysphere在新一輪融資中獲9億美元,由Thrive Capital領投,Andreessen Horowitz (a16z) 和Accel參投,公司估值已達90億美元。
事實上,AI編碼應用賽道持續引發關注,主要在于其商業化能力較強。
以Cursor為例,有報道稱,該產品年經常性收入(ARR)達3億美元,并且兩度婉拒OpenAI洽購,堅持獨立發展,成為OpenAI難以企及的收購目標。
對此,OceanBase CTO楊傳輝對鈦媒體AGI表示,AI技術發展速度很快,尤其開源模型讓AI應用的成本降低,普及速度更快,而AI編碼的部分工作已經被AI所替代,如對話、部分代碼檢查等。“坦率來講,重復性的工作有可能會被AI替代,所以,每一個這些開發者還是得去學AI數據庫只是,要不然再過5年、10年,你會發現還在制作老一套的時候,有的人慢慢就落伍了。AI變革能力更加強大?!?/p>
納德拉近期表示,目前微軟代碼庫中高達30%的代碼由AI生成?!皳夜浪?,我們代碼倉庫中約20%至30%的項目代碼很可能完全由軟件自動編寫完成?!?/p>
納德拉認為,AI的價值在于計算和推理訓練技術,誰能夠進行大量計算,誰就是大贏家。AI的發展不僅僅是構建模型的競爭,而是一場創造能夠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商品”競賽。然而,他對AGI(人工通用智能)持謹慎態度,認為人類的認知勞動不會被完全取代。
“AI的發展將創造新的認知任務,人類將與AI共同工作,而非被取代?!奔{德拉稱。
德勤最新發布的《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及明日之星報告》顯示,AI無疑是繼數字化轉型之后推動業務變革的最關鍵生產工具。企業需要通過持續的AI研究和開發,構建自己的技術優勢和專利池,形成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的核心技術。這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和人力投入,還需要長期的戰略眼光和耐心。
報告認為,生成式AI發展催生大批文生圖/視頻、文字/音視頻創作領域AI原生應用,功能體驗創新價值凸顯,未來伴隨場景融合將注入新的活力,如AI+音樂創作/設計等。同時,垂直行業專用模型加速覆蓋教育、金融、醫療、法律等領域,目前應用仍以B端為主,C端應用中AI+教育已率先普及,AI+法律、財經、醫療等解決方案類應用存在較大增長潛力。
德勤中國科技、傳媒和電信行業主管合伙人程中5月8日表示,在德勤評出的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和明日之星企業中,超過50%企業將主要研發投入放在人工智能與機器學習領域,該趨勢進一步印證了AI技術在提升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
“2025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及明日之星”評選項目當天在第27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期間正式啟動。該項目1995年創辦于美國硅谷,2005年進入中國,每年在數十個國家和地區舉辦。往屆上榜企業包括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蘋果、微軟、特斯拉等。
德勤高科技高成長項目全國主管合伙人趙錦東表示,德勤通過30年的全球評選經驗發現,真正的行業領軍者往往具備持續重視研發、學習AI等先進技術、堅持可持續發展和推動生態協同等特質,這些維度都將成為本屆評選的關鍵信息。
商業化層面,有消息指,OpenAI將從明年開始通過免費用戶和其他產品獲得顯著收入。OpenAI向部分現有及潛在投資者透露,預計到2030年前后,其智能體(AI agents)及其他新產品的合計銷售額將超越ChatGPT這款熱門聊天機器人。根據預測,2029年OpenAI總營收將達到12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120億元),2030年更將攀升至1740億美元(約合1.27萬億元)。
根據FT報道,OpenAI計劃重新與微軟達成協議,涵蓋了微軟對OpenAI的知識產權(如大模型和AI產品)的訪問權限,以及產品銷售的收入分成,可能會把收入分成從28%降低到10%。而且,微軟提議放棄其在 OpenAI新營利性業務中的部分股權,以換取對2030年之后開發的新技術訪問權。
最新財報顯示,微軟全年AI技術解決方案已經超過130億美元(相當于最近一個月收入的12倍),超出市場預期,大部分收入來源包括Azure云、企業版Office 365、面向開發者的AI工具(如GitHub Copilot)等業務。
(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林志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