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巴基斯坦副總理兼外長達爾表示,巴基斯坦和印度已同意立即停火。在這場持續3天的克什米爾沖突期間,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印巴兩國爆發了全球近幾十年以來最大規模的空戰,無論是參戰飛機數量還是交火距離,都是有史以來最高的。
可原本看起來會非常焦灼的空戰,印度空軍剛開場就被打了一個0:5,其中3架還是被印度空軍視為王牌的陣風戰斗機。雖然因為殘骸落入印度境內,導致巴基斯坦暫時無法拿出絕對鐵證證明自己擊落了印度5架戰機,但是印控克什米爾當地居民拍攝的影像資料,已經能夠證明印度空軍至少損失了一架陣風戰斗機。而印度除了口頭聲稱擊落了1架JF-17戰斗機,目前拿不出任何影像資料能夠證明他們擊落過巴基斯坦戰斗機。
作為印度花巨資引進的西方先進戰斗機,陣風可是被印度空軍寄予厚望,什么“改變空戰規則的戰斗機”、“一架陣風能對付五架殲-20”,各種無敵光環不要錢似的往陣風身上套。印度空軍引進陣風戰斗機,想的是利用這款戰斗機壓制中國的殲-20、殲-16,至于殲-10、JF-17這些戰斗機,根本就沒被印度空軍放在眼里,一架陣風戰斗機價格接近2.5億美元,巴基斯坦買殲-10C的單價大約為8000萬美元,2.5億打8000萬,那就是“優勢在我”啊!
可一場空戰打下來,全世界除中國和巴基斯坦之外,其他國家估計都倒吸了一口涼氣,作為歐洲一流戰斗機的陣風,竟然被中國二流甚至是三流戰斗機擊敗了,整個過程可謂是完全碾壓。等于是中國用下等馬,直接干翻了歐洲的上等馬,之后壓根就不用比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歐洲的上等馬,連中國的下等馬都贏不了?提起陣風戰斗機,最近今年可謂軍火市場上的寵兒,接連斬獲數筆訂單,甚至連美國的F/A-18“超級大黃蜂”、歐洲的“臺風”、俄羅斯的蘇-35都在與法國的陣風競爭中敗下陣來。除法國軍方訂購了234架陣風之外,埃及訂購了55架陣風、印度訂購了62架陣風(36架空軍型、26架海軍型)、卡塔爾訂購了36架、希臘買了24架(12架二手、12架全新)、克羅地亞12架、阿聯酋80架、印度尼西亞42架、塞爾維亞12架。
反觀殲-10C戰斗機,目前僅有巴基斯坦一個海外用戶。而陣風戰斗機不僅賣得多,價格也令人咋舌,印度花了近90億美元才買到36架陣風、塞爾維亞花32億美元買12架陣風,單價已經超過了美國的F-35與俄羅斯的蘇-57,后兩者可都是五代機,賣的還不如陣風這款四代半戰機貴。
陣風戰斗機賣得如此昂貴,買家還絡繹不絕,真的是因為陣風戰斗機的性能很誘人嗎?在這次印巴沖突爆發前,的確有這種因素。根據法國達索公司官網的介紹,陣風是一種能夠靈活應對各種任務的戰斗機,無論是爭奪制空權、對地攻擊、防空巡邏、電子偵察與壓制,陣風戰斗機應付起來都得心應手。這就等于買一架陣風戰斗機,等于同時擁有了戰斗機、攻擊機、轟炸機、電子戰機、偵察機,一架飛機可以當五六架飛機使用,從這個角度來看,陣風不僅不貴,反而非常便宜!
陣風戰斗機不僅能夠一機多用,設計還非常緊湊,許多人都誤以為陣風是一款體型巨大的重型戰斗機,其實陣風的機身長度只有15.3米、翼展10.9米、空重10噸。而根據巴基斯坦公布的殲-10C數據,機身長度16.4米左右、翼展9.75米、空重9.75噸,陣風的體型跟殲-10大致相當,殲-10甚至還略長一些。
別看陣風與殲-10的體型大差不差,但其他數據就差的有些大了,陣風戰斗機的最大起飛重量高達24.5噸、全機身擁有14個武器掛點、最大外部掛載重量達到9.5噸!反觀殲-10的最大起飛重量只有19噸、全機身擁有11個武器掛點,最大外部掛載重量只有6噸。陣風戰斗機以中型機體型,卻換來了一些堪比重型機的指標,這一點就令許多買家非常心動了。比如最大起飛重量高達34噸的蘇-35,最大外部掛載重量卻只有8噸,陣風還少了1.5噸。而陣風在攜帶3個副油箱的情況下,燃油攜帶量高達11。5噸,也已經達到了蘇-35的標準。
從速度、航程、載彈量等指標來看,陣風都要凌駕于殲-10之上,為什么到了實戰中,反而是殲-10牢牢壓制陣風呢?簡單來說,法國人在設計陣風戰斗機的時候,犯下了“貪多嚼不爛”的錯誤。陣風戰斗機以中型機的體量,擁有了重型機的指標,代價是什么呢?除了價格昂貴之外,那就是“小馬拉大車”了。陣風是中型戰斗機,各種設計都非常緊湊,機身就只能容納2臺尺寸有限的中等推力發動機,可是當年研發陣風戰斗機的時候,法國人堅持獨立自主,沒有為陣風選擇英國先進的EJ200中等推力發動機,而是選擇了法國自己的M88發動機。M88發動機的技術指標,只能算中規中矩,最大加力推力為7.5噸,比米格-29使用的RD33發動機推力還低,2臺M88發動機最多只能為陣風提供15噸的最大推力。假如陣風戰斗機以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此時的推重比只有0.61,而梟龍以最大起飛重量起飛,推重比為0.66,殲-10C為0.73、蘇-35為0.84。可以說,在所有新型戰斗機當中,陣風戰斗機的滿載推重比是最低的,比作為低端戰斗機使用的梟龍還低。甚至就連最大起飛重量達到28.5噸的殲轟-7“飛豹”,在使用2臺渦扇-9發動機的情況下,滿載起飛重量都有0.63,一款戰斗機的滿載起飛推重比還不如一臺戰斗轟炸機,足見陣風“小馬拉大車”的情況有多嚴重了。
如果以標準起飛重量來計算,陣風戰斗機在滿油(4.7噸)、6枚流星空空導彈(1.1噸)的情況下,再算上飛行員與武器掛架重量(0.3噸),此時的推重比依然只有0.9。而殲-10C內部裝滿燃油(3噸)、攜帶6枚空空導彈(1.2噸)以及0.3噸其它重量的情況下,此時重量為14噸,使用渦扇-10B發動機(最大推力13.5到14.5噸)的情況下,推重比可以超過1。
從上述數據就能看出,在作戰狀態下,陣風的推重比相比殲-10C處于明顯劣勢。更糟糕的是,陣風在設計的時候為了在發動機推力有限的情況下提高機動性,只能拼命為了陣風減重減阻,原本就緊湊的機身上,雷達罩尺寸被進一步縮小,最終導致陣風雷達天線尺寸只有500多毫米,甚至還比如梟龍的雷達尺寸大,屬于天生的近視眼。這樣一個小馬拉大車的飛機,還天生近視眼,你還指望它能夠在超視距空戰中有多么亮眼的表現?就算印度為陣風配備了“流星”遠程空空導彈,依然無法改變陣風戰斗機超視距作戰能力孱弱的弱點。
反觀殲-10在設計的時候就沒有那么小家子氣了,相反在設計之初,中國科研人員知道自己家的航電技術與西方存在差距,為了彌補這個問題,就將殲-10的雷達罩盡量設計的比較大一些,比F-16的雷達罩大了20%左右,雖然為此付出了阻力大的代價,但是配合鴨式氣動布局優秀的設計,殲-10的機動性依然得到了保證。
等到了殲-10C服役的時候,中國的航電技術已經不弱于西方了,擁有更大雷達尺寸的殲-10C,面對西方同等規格戰斗機就有優勢了,更不要說是陣風這種原本就刻意縮小了雷達尺寸的戰斗機了。
推重比、航電都不如殲-10C的陣風,到了實戰的時候能討到便宜才怪了。更何況殲-10C還裝備了霹靂-15空空導彈,這是一種距離越遠越有優勢的空空導彈。別的空空導彈,都是在射程前半段最有威力,隨著燃料耗盡導致發動機關機,導彈后面只能依靠慣性滑翔,越到后面速度越慢,打個轟炸機都費勁。反觀霹靂-15采用了雙脈沖技術,能夠更高效的分配燃料的使用,導彈提高到最大速度后發動機關機節約燃料,依靠慣性滑翔繼續接近目標,等到接近目標后發動機重新啟動,導彈速度再次加快,大大提升了導彈命中率。
使用霹靂-15的殲-10C,在100到150千米這段交戰距離內,擁有絕對的導彈命中率優勢。雖然印度的陣風戰斗機也配備了射程較遠的流星空空導彈,但是流星空空導彈的不可逃逸區位于0到60千米這段距離內,超過100千米,流星的劣勢非常明顯。
而根據巴基斯坦軍方公布的5月7日空戰細節,印巴雙方的戰機交戰距離一度達到了160千米,而遠距離交戰屬于殲-10C的“舒適區”,陣風在這種情況下慘敗,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總之,小馬拉大車的陣風戰斗機,最擅長干的事情是對地攻擊,火力是殲-10C無法比擬的。可如果要比對載彈量要求不高的空戰,陣風就屬于自討沒趣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