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復治療領域,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優化始終是提升療效的關鍵。顱骶系統作為保護腦與脊髓的精密結構,其功能狀態直接影響整體神經調控。
顱骶系統由顱骨、骶骨及其間的膜性結構、腦脊液構成,形成貫穿頭尾的生物力學與液體循環網絡。當顱骨、面部骨骼或骶骨區域出現功能受限,將直接干擾腦脊液搏動與中樞神經信號傳導,引發頭痛、呼吸障礙、姿勢失衡等多元癥狀。
顱骶治療師通過觸診顱骶節律作為引導,尋找身體中的限制區域,并與身體的自我修復機制協作。
其中,“十步法”是Upledger博士精心提煉并系統化整理的一套核心技術。以觸診顱骶節律為起點,通過 10 個循序漸進的標準化操作,逐層釋放縱向與橫向膜系統的張力,重建顱骶復合體的動態平衡。
這套技術不僅是評估工具,更構建了從問題定位到精準干預的完整路徑。
十步法每一步均可獨立用于評估和矯正,循序漸進地釋放身體的緊張與限制:
十步法思維導圖
一、靜止點引導
治療師對顱骶施加輕微壓力,這是對于顱骶節律的短暫中斷,對身體深度放松并自我重置。
臨床實踐顯示,這一步有助于釋放累積的緊張情緒,顯著提升患者對后續手法的敏感度。
二、橫膈松解
橫膈膜是水平的組織層,在腦脊液循環和整體身體功能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使用各種顱骶技術,治療師可以緩解五種不同橫膈膜的緊張感:
1. 骨盆隔膜:下背部疼痛和骨盆問題
2. 呼吸隔膜:橫膈膜的緊張,呼吸問題和整體放松
3. 胸廓入口:頸部疼痛或緊張感
4. 舌骨:喉嚨和上胸部的緊張,吞咽困難或頸部勞損等問題
5. 枕部顱骶:整個顱骶系統的張力
通過觸診各橫膈膜的運動軌跡,治療師可精準定位并釋放深層粘連,從根本上改善腦脊液的流動動力學。
三、骶部手法
利用骶骨作為硬脊膜管(包裹脊髓的纖維性保護膜性結構)的把手,精準釋放骶髂關節的粘連與張力,讓骶骨活動更自由。
這一操作不僅能改善骶髂關節的生物力學紊亂,更可通過硬脊膜-骶骨復合體的聯動效應,減輕脊髓末端的異常牽拉,對慢性下背痛、骨盆旋移綜合征及產后骶尾部不適具有根源性調整作用。
四、硬膜管的調整
硬腦膜管是一層包裹脊髓并與腦脊液循環密切相關的保護膜。
治療師通過對下背部及顱底施加輕微張力,評估此處是否存在緊繃或限制,針對評估發現的問題,采用溫和手法予以釋放,從而改善身體姿勢、減輕疼痛,并促進腦脊液的順暢流動。
五、額骨提拉
治療師將雙手輕置于前額,緩慢施加牽引力,有助于釋放顱骨前部的緊張感,緩解頭痛、鼻竇不適及眼疲勞。這一步非常溫和,患者可以自然進入輕度冥想狀態。
六、頂骨提拉
輕輕按壓頭部兩側并抬起。可以有效提升顱骨活動度,減輕顱內壓力,促進大腦與身體其他部位之間的更好溝通。這一步對于頭痛和其他類型的顱骨不適均有良好改善效果。
七、蝶骨手法
這里是顱骨非常重要的兩塊(蝶骨和枕骨)的交匯處。輕按太陽穴附近區域釋放壓力,有助于平衡顱骶系統的運動,有效緩解該區域的緊張狀態,從而改善頭痛、頭暈及鼻竇不適等癥狀。
八、顳骨手法
通過輕柔擺動顳骨,可有效緩解耳鳴、頭暈等不適;或以手指按壓耳部,幫助釋放下頜及耳周區域的緊張感。
九、顳下頜關節(TMJ)的壓縮與減壓
雙手輕按顳下頜關節(TMJ)區域,交替進行關節的壓縮與減壓操作,有助于釋放關節壓力、改善下頜活動功能,進而緩解局部疼痛,減輕頭痛、耳痛等伴隨癥狀。
十、靜止點引導
與第一步類似,讓身體重置顱骶節律,幫身體達到深度放松狀態。
對于 治療師而言,Upledger 十步法不僅是一套技術體系,更是理解人體功能解剖與生物力學的思維框架。通過標準化操作流程與個體化方案設計的結合,既能提升治療效率,又能建立差異化的專業優勢。
康知了將邀請國際導師于鄭州在6月份舉辦美國Upledger學院顱骶療法認證課程,需要了解更多詳詢客服:
李老師18137185405
聲明: 部分為廣告,內容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