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慶大學沖上了風口浪尖,一個大四學生劉某喬,被扒出科研成果全是假的。
這事乍一聽,就像看了部荒誕劇,離譜得讓人不敢相信。
畢竟,從之前的報道可以看出,把劉某喬說成是科研天才也不為過。
一個大四學生,手握14篇SCI論文,還有14項發明專利,其中3項還是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更夸張的是,她第一次發明專利的申請時間,可以追溯到2016年,那時候劉某喬還只是個初中生。
但仔細一琢磨,又發現這里有點不對勁。
要知道,發SCI論文那可不是件容易事,期刊對論文質量要求高,審稿流程又嚴格,很多科研經驗豐富的副教授,幾年能發個幾篇就不錯了,一個本科生,還是初中生的時候就有這成果,怎么看都透著股蹊蹺。
再看看這些論文和專利的署名,就會發現,劉某喬都不是第一作者或發明人,名單里倒是頻繁出現重慶大學化工學院教授劉某華、劉某龍等人的名字,劉某華還是重慶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
好在重慶大學還算反應迅速,發了通報:
劉某喬系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某華之女,劉某華安排劉某喬參與了其本人部分署名論文和專利的研究工作,存在論文和專利署名不當的學術不端行為,同時劉某華論文中還存在圖片上傳錯誤等學術不嚴謹問題。
處理結果是給予劉某華黨內嚴重警告處分,免去研究生院副院長職務,撤銷劉某喬獲得的國家獎學金等榮譽和獎勵。
這下大家明白了,原來這是一場“父女檔”的學術鬧劇。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說實話,并不是群眾的眼睛多么雪亮,實在是他們造假造得太敷衍,連基本的掩飾都懶得做。
從專利申報到論文發表,那么多環節,就沒有一個人發現問題嗎?
說到底,是層層關口的人都裝聾作啞,誰都不想捅破這層窗戶紙。
雖然說重慶大學能這么快回應處理,值得點個贊,但也得想想,要不是輿論鬧得沸沸揚揚,這事是不是就這么悄無聲息地過去了?
再說說對劉某喬的處理,撤銷榮譽看似大快人心,可更該反思的是,當初這些榮譽是怎么評上的?一個初中生發表SCI論文,這么違背常識的事,當時就沒人審核出來?還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現在只是為了給輿論一個交代?
其實,劉某華和劉某喬這檔子事,在高校里恐怕不是個例。想想看,要是這種“權學交易”只是孤例,大家也不會反應這么大。
正因為這種操作在各大高校可能已經很普遍了,才讓人覺得悲哀。
處理一個劉某華,撤銷一個劉某喬,對整個學術界來說,意義真的有限。
這就好比大海撈針,撈到一根,還有千千萬萬根藏在暗處。
學術界本應該是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地方,現在卻被這些人搞得烏煙瘴氣。
當教授的權力能世襲,科研資源能私相授受,那些在實驗室熬夜做實驗、靠真本事搞科研的學生,拿什么跟這些“學術公主”競爭?
劉某喬的每一篇SCI論文,都是用普通學生的公平機會堆砌起來的;她的名校錄取通知書,背后是無數寒門學子被擠壓的上升通道。
劉某華們的行為,不僅褻瀆了學術尊嚴,更是對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納稅人的錢可不是用來給權貴家庭“走后門”的。
為什么“唯論文”會催生出批量掛名?為什么權力能凌駕于學術規范之上?為什么高校自查自糾總是流于形式?
如果不徹底斬斷學術資源的代際傳遞鏈條,不建立真正獨立的學術監督機制,今天的劉某喬事件,明天還會在其他地方上演。
所以,不能總是只查些“小嘍啰”,那些背后的“大老虎”“大魔王”才是問題的關鍵。
重慶大學這次開了個好頭,希望這股風能吹遍全國高校,還學術一片凈土。
上海交大的事件比重慶大學更早,到現在卻沒個說法;更早之前的董小姐和肖醫生事件,也都沒了下文。
這讓人不得不感嘆,學術反腐的路還很長,很多問題就像藏在暗處的“齷齪”,不被曝光就無人問津。
就像馬爾克斯說的,有時候我們得較真,但較真的背后,可能要面對狂風暴雨。
可即便如此,我們也不能選擇沉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