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陜西大會堂內掌聲如潮。
陜西化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焊工汪江身著工裝,鄭重其事地接過“三秦工匠”榮譽證書。表彰大會結束后,他不敢稍作停留,立刻前往陜西化建工程有限責任公司西三線項目現場。
在焊花飛濺的施工現場,汪江手持焊槍,目光如炬。17年來,這束躍動的弧光不僅照亮了他從普通焊工到焊接專家的成長之路,更映照出他在鋼鐵上“繡花”、奮斗中閃光的動人故事。
嶄露頭角:天賦與汗水的交響
天賦與努力的疊加,讓汪江迅速嶄露頭角。2009年,陜西化建公司設備制造公司技術比武,當其他選手還在猶豫參數時,汪江已胸有成竹調試焊槍。三小時后,評委圍著他的作品驚嘆:“這平整度,這熔深,簡直像機器焊的!”第三名的成績,讓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人慢慢走進眾人視野。
三年后,他與四位省級技術能手并肩作戰,在全國職業技能大賽陜西選拔賽中奪得第12名。賽場上,一位老師傅焊接時的從容姿態讓他挪不開眼——焊槍游走如筆,鐵水在鋼板上綻開完美的紋路。
“原來焊接可以這么美。”汪江暗下決心:“我也要成為這樣的人。”此后,他記錄每個焊接參數。午休時間,別人在宿舍休息,他卻在車間反復練習,直到眼睛被弧光灼得通紅。
厚積迎來薄發。2018年,汪江在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陜西省選拔賽中拔得頭籌;2023年,他摘得全國建筑行業職業技能競賽陜西省選拔賽第二名,獲“陜西省技術能手”稱號,并在國賽中榮獲二等獎。
2024年,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決賽舞臺是他的高光時刻,汪江以精湛技藝勇奪焊工賽項亞軍,被授予“全國技術能手”稱號。領獎臺上,他依然謙遜:“每一次獲獎,都是新的起點。”
勇攀高峰:挑戰與創新的淬煉
在汪江眼中,焊接不僅是技術活,更是“藝術創作”。面對復雜的焊接任務,他總能以巧思破局,用創新破解難題。
2016年,汪江帶隊承擔NDC項目8臺柴油罐、30臺儲氣罐的焊接任務。外方監理的要求近乎苛刻:焊縫必須均勻、圓滑,表面零瑕疵。
項目車間里,汪江盯著眼前的柴油罐,眉頭緊鎖。他舉著焊槍反復試驗,突然靈光一閃,和機修師傅溝通,將熔嘴電渣焊熔嘴改造加長。當第一根特制焊槍在罐體底部順利施焊時,連在場的老師傅都鼓起掌。最終,38臺儲罐焊縫全部一次性通過檢測,這不僅是公司首次按國際規范制造設備,更讓汪江在行業內聲名鵲起。
榆林煉油廠的脫硫反應器項目,堪稱焊接界的“珠穆朗瑪峰”。面對直徑1600毫米、厚34毫米的合金鋼焊接難題,汪江主動請纓。
由于公司尚無成熟工藝,他連續數周扎根車間,反復推演參數。焊前150攝氏度的預熱讓車間像蒸籠,汪江卻要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在筒內進行封頭與筒體的對焊。埋弧焊機頭擋住視線,他就半跪著操作,汗水順著安全帽的縫隙流進眼睛里,蜇得他生疼。
為攻克難關,他制定了“分段控溫、精準施焊”方案,連續十幾個小時的焊接,他咬著牙堅持,直到最后一道焊縫完成。當檢測報告顯示合格率100%時,這位硬漢紅了眼眶,“每一道焊縫都是我的作品,容不得半點馬虎。”
筑夢傳承:匠心與使命的接力
“師傅,我這道焊縫又不合格。”年輕焊工小李找到汪江。他只是拿起焊槍,在廢鋼板上演示:“看,手腕要穩,速度要勻,就像寫毛筆字。”他獨創的“三教四練”法,讓枯燥的焊接教學生動起來。學員都說,汪師傅的課堂連參數都帶著故事。
在朱瑞鋒創新工作室,汪江像個不知疲倦的“技術狂人”。他帶著團隊研發馬鞍型埋弧焊,將焊接效率提升3倍;試驗帶極電渣堆焊,解決了傳統工藝的缺陷問題。120余項新材料、新工藝的開發,每一項都凝聚著他的心血。
而最讓他驕傲的,是看到曾經的學員成長為技術骨干。“焊接這行,要有人傳承,才能生生不息。”他常這樣說。如今,汪江帶領的焊接團隊已是公司的“王牌之師”,團隊成員個個技術精湛,承擔著公司大量高難度焊接任務。
回到項目一線,汪江再次戴好護目鏡,舉起焊槍,西三線項目的工地上亮起了點點焊光。17年來,焊槍換了無數把,但他眼中的執著從未改變。
(陜西工人報全媒體記者 郝佳偉)
來源:中工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