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焊花中的“鋼鐵縫紉師”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在核電大修現場,焊花如星辰般飛濺,照亮了高級技師葛亮從業27年的成長之路。從普通學徒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他用手中焊槍“縫紉”鋼鐵,譜寫著新時代電力工匠的奮進篇章。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時間回溯到1998年,19歲的葛亮懷揣著憧憬,開啟了與焊接相伴的職業生涯。初入職場,艱苦的工作環境和艱巨的技術挑戰撲面而來,仰焊技術成為他職業生涯首道“關卡”。為攻克難關,葛亮每天提前兩小時來到操作間,在悶熱環境中全神貫注地練習。火花一次次濺落在手上留下灼痕,長時間的練習讓雙手布滿老繭,他從不退縮。憑借頑強毅力和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僅用一年半時間,葛亮就從青澀學徒成長為技術骨干。
2003年,葛亮開始承擔通常由老師傅來完成的爐內管道焊接工作。爐內管道焊口400道,間隙不足6厘米,他加班加點研究工藝,遇到疑問立刻停下來咨詢老師傅,弄清楚后再重新焊接。憑借不懈努力和對質量的嚴格把控,所有焊口經射線探傷檢驗,創造了該公司焊口合格率100%的驚人紀錄,展現出高超的技藝水平。2014年,在“嘉克杯”國際焊接大賽中,葛亮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高手,他沉著冷靜,憑借精湛的手工電弧焊技術,一舉獲得國內第二的佳績,榮獲“中央企業技術能手”殊榮,讓世界看到了中國電力工人風采。
把每一個焊點都當成第一個
2007年,葛亮開始投身核電檢修領域。核電檢修堪稱焊接領域的“珠峰”,焊接技術和安全標準要求極高。為了提升自身能力,葛亮一邊積極與業主方、其他承包商焊接工程師溝通交流,學習核電焊接規程及文件,提升理論知識;一邊在實操中細心謹慎,嚴格要求自己,提高驗收標準。在近20年時間里,葛亮始終保持著“把每個焊點都當成第一個”的初心,足跡遍布大江南北多個核電基地,參與核電常規島大修40余臺次,合格率始終保持在99%以上,用近萬道完美焊縫為核安全筑起堅固屏障。
在2023年紅沿河核電檢修中,機組正值10年大修,需檢修設備多,焊接工作量比以往成倍增長。葛亮白天在一線進行核心焊接工作,夜晚則化身“夜校導師”,帶領團隊攻克厚壁焊接難題,創新“分段焊接、多層填充”工藝,實現焊縫一次檢測合格。
在紅沿河項目部,他與同事們累計開發工具及改進97項,工藝及工序改進39項,自主化管理改進18項,先后完成20臺次核電機組大修,均一次性啟動并網成功,其中多臺次大修在同類型機組中不同對比領域創最短工期紀錄。
百花齊放春滿園
葛亮深知,個人力量畢竟有限,團隊才是制勝的關鍵。2016年,在工會支持下,他創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這成為他淬煉團隊、破解行業難題、推動技術革新的新“戰場”。工作室成立至今,他帶領團隊先后取得“等離子陰極頭加工再利用”“耐磨耐腐蝕節流孔板”等近40項QC成果,榮獲13項國家專利,累計創造經濟效益超千萬元。其中“氧氣乙烯兩用扳手”“多功能閥門打壓工具”等小改小革,有效提升了檢修現場工作效率。
他注重焊接人才培養,創新“三心三勤”培訓法加強師帶徒培訓力度,鼓勵年輕焊工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動手實踐,多觀察不同工況下的操作技巧和應對方法,耐心講解并加以示范,帶出一支勝任核電檢修任務的年輕焊工隊伍。在2024年紅沿河機組臨停消缺過程中,他率領團隊經過五天四夜連續工作,完成凝汽器鈦管漏泄處理、疏水平臺管道更換等任務,保質保量完成搶修任務,受到業主方高度認可。
從遼寧鐵嶺走出的普通工人,到閃耀國際賽場的行業標桿,葛亮用毫厘之間的極致追求、創新突破的使命擔當和甘為人梯的傳承精神,詮釋匠人匠心。在焊花綻放處,他用焊槍“縫紉”起責任與夢想,奏響新時代電力產業工人的奮進強音。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