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韓國大選戰鼓再響,2025年的總統選舉成為繼尹錫悅時代之后,決定韓國政治重構走向的關鍵節點。候選人登記于5月11日正式截止,各方陣營宣戰姿態已定,前京畿道知事、共同民主黨代表人物李在明強勢領跑,遙遙領先執政黨候選人金文洙,形成鮮明的“李金對決”格局。最新民調顯示,李在明的支持率已突破52%,與金文洙的差距擴大至21個百分點,呈現“一騎絕塵”之勢。
在這個看似格局已定的選戰初期,韓國社會卻并未顯得平靜。李在明的強勢回歸,不只是一次簡單的選舉“回爐”,更是對現行執政路線的正面挑戰。他代表的不是某一個黨派的勝敗,更是韓國選民對保守政權治理模式的系統性反彈。從2022年敗給尹錫悅一戰,李在明不僅未被邊緣,反而在經濟、社會、司法等多個議題上持續高調發聲,成功塑造了“改革派民生斗士”的人設。在失去政權的民主黨內部,李在明更迅速整合力量,確立個人為核心的黨內權威,形成一股反擊保守統治的政治動能。
此次大選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為它承載著韓國民眾對“尹錫悅體制”的總體評價。而從目前的選戰氣氛來看,執政黨候選人金文洙明顯處于防守姿態。金文洙雖長期擔任國會議員,具備一定保守派資歷,但其政治辨識度、公眾動員力均無法與李在明匹敵。在民調中,其31.1%的支持率幾近停滯,且缺乏突破中間選民和青年選民圈層的能力。
李在明此番不僅鞏固了民主黨傳統支持基礎,還在中間派甚至部分保守派失望選民中打開缺口。尹錫悅執政三年來,韓國社會矛盾加劇,通脹高企、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地產政策反復動蕩,再加上“第一夫人賄賂門”與“檢察體系高度政治化”等問題,令保守執政形象大幅受損。而李在明則將自己打造成“反財閥、挺小民”的代言人,在基層民眾中積聚了強大的輿論反彈力。若這一趨勢持續,大選不僅會成為政權更替的契機,更可能成為對韓國政治結構的一次根本改造。
除了李金之爭,此次選戰中還出現了另一個耐人尋味的變量,改革新黨的李俊錫。這位前國民力量黨黨首、青年保守派代表人物的參選,被視為對尹錫悅體制內權力運作方式的公開質疑。然而,隨著競選啟動前夕其支持率滑落至6.3%,李俊錫的邊緣化趨勢日益明顯。其打出的“年輕保守、世代交替”牌并未成功吸引廣泛中間選民,反而割裂了保守陣營內部的團結,使金文洙本就不穩的局勢雪上加霜。從戰術層面看,李俊錫若堅持到底,很可能成為本輪大選中“送人頭”的第三方。
5月12日正式開啟的競選宣傳期將持續22天,預計將迎來政壇火藥味最濃的時段。候選人將在全國8萬多個地點張貼海報,舉辦街頭集會,動員力量。最關鍵的,將是5月18日至27日的四場電視辯論。這不僅是候選人政策交鋒的核心場域,更將對尚未決定投票意向的中間選民產生實質影響。
可以預見,李在明將在辯論中集中火力炮轟尹錫悅政府在經濟、民生、司法三大領域的失政表現,并進一步強化“我是尹政權的對立面”的敘事。金文洙則需在極度不利的起跑態勢下,嘗試穩固保守核心盤,同時設法在外交與安保議題上尋找突破口。然而當前的選民情緒更傾向“內政轉向”,安全議題對金而言恐怕只是次優選擇,無法翻盤。
從長遠看,若李在明勝選并上臺,韓國政壇將再次迎來“制度性左轉”。其提出的諸如“對財閥征收社會責任稅”“重建檢察體制中立性”“擴大基層福利預算”等主張,無疑將與保守派過往強調的“市場自治”“司法獨立”形成劇烈碰撞。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劇、東北亞格局高度緊張的背景下,李在明可能調整的對美對華政策。
結局尚未揭曉,但格局已基本明朗。如果保守陣營不在未來兩周內制造強力輿論逆轉或“黑天鵝”事件,李在明極有可能成為繼盧武鉉、文在寅之后,韓國第三位以改革派自居、承諾“打破既得利益結構”的總統。而這背后,隱藏的則是韓國社會深層結構性不滿的全面爆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