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由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法院調解的“行人相撞案”,在輿論發酵兩天后,以法院澄清、道歉的形式迎來反轉。事件水落石出,但余波仍值得追問。
5月8日,一則“大媽走路突然轉身撞到男子獲賠7萬”的普法案例登上熱搜。據其描述,在青島李滄區,“大媽”劉某突然轉身,與走在其身后的“男子”王某相撞,導致自身十級傷殘,后經調解獲賠7萬元。調解法官認為,劉某在前方無突發情況時突然轉身往回走,存在較大過錯,而王某則存在未保持安全距離的過錯。
案件中的不合理之處引發熱議,人們代入王某的角色,感到不解:我怎么能預料走在前面的人會“突然轉身”,還注意“保持安全距離”?這樣的調解結果,會否助長老年人“碰瓷”風氣?
5月10日晚,青島市李滄區人民法院發聲,承認該普法案例存在事實描述不準確、法律表述不當的問題。
結合公布的監控視頻,李滄法院還原了真實案情:原告劉某并非“突然轉身往回走”,而是緩慢轉身站住,此時王某與其還有一定距離,并未注意前方情況,而是左右張望、快步前行。此前,對王某“存在未保持安全距離的過錯”的表述不當。
人們圍繞著“大媽與男子”展開討論,最后也被視頻證實“男子王某”其實也是女性。在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實錯誤面前,就事實而論,基本上等于“爭了個寂寞”。
我們反倒應該關心一個更普遍的問題:在法律事件的公共傳播中,法院該如何與社會情緒“對上話”,維護法律權威和自身公信力?一件看似平常的小案,何以成為社會焦慮的放大器?
從司法判斷到“社會判斷”
法律也許是最具有公共性的事物。即使最不關注公共價值的人,也很難不關心一件日常糾紛如何被法律“一錘定音”,因為,人人都有可能卷入這樣的“麻煩”。
幾乎每個人都可能遇到青島“行人相撞案”中的情景:與一位年老體弱的人士,一前一后走在路上,在偶然的情況下,產生相撞問題。我們關心法律機關如何看待此類事件,裁量是非曲直,厘清責任邊界。這是“公共性”最樸素的理解,推人及己,我們不光是為案例中的當事人爭取公道,也是在保護自己潛在的合法權益。
這樣,也就不難理解本次案例的高關注度。老人、事故、責任推定,這些案件要素在過去的十多年來,一直是公眾最敏感的神經之一。
“行人相撞案”中,王某賠償劉某人民幣70000元/圖源:法治青島
2006年的“彭宇案”中,南京青年彭宇自稱好心幫扶摔倒老人,結果反被要求賠付醫藥費。盡管法院方面在后來澄清,彭宇確實曾與老人發生碰撞,但“扶不扶”帶來的陰霾已然形成。2011年,天津車主因攙扶摔倒的老人,被法院判賠10萬元;2019年,北京一名老人在車站逆行被絆倒,因腦出血去世,家屬索賠62萬元……“扶不扶”所引發的質疑與抵觸,儼然成為一種社會情緒。
每當“扶不扶”的個案上演,我們的擔憂就重復一次:老年人的脆弱性是否造成“誰弱誰有理”的局面?另一方的責任會否被無理放大?這樣,一種敏感的社會語境層層累積,人們的安全感變得極度脆弱。“扶不扶”的影響已經不停留在孤立的法律層面,而是集體記憶的“余悸”。
此類事件中包含兩種事實:法律所裁定的事實,以及大眾所理解的事實。很多時候,恰恰是后者在影響大眾認知,書寫社會情緒。
因此,法律裁定能否讓人認同,是至關重要的——它給予人們基本的安全感。當一個司法案例進行傳播,也就經歷了“對裁判的再裁判”,這一次的裁判員,是社會公眾的意志與情感。如果公眾能夠認同這樣的裁判結果,找到安全感,普法案例的宣傳才有其價值。
法律裁定能否讓人認同,是至關重要的/圖源:圖蟲·創意
在“行人相撞案”最初透露的案情里,爭議來自“行人安全距離”的表述。法官認為劉某負次要責任的依據在于未保持“安全距離”,該說法疑似引用自《道路交通安全法》中的“車輛安全距離”責任,但這樣的遷移是否合理?所謂的“行人安全距離”有何具體的參照標準?一旦“行人安全距離”的適用范圍擴大,那常規走路要履行的“注意義務”是否過度?
上述調解的依據,難以符合大眾的常理認知,只會進一步加劇“扶不扶”的結構性信任滑坡。
用法律的術語來說,每一個判例都發揮著對公眾的“行為指導作用”,承擔著公眾對類似事件的“裁判預期”,這也是法律公信力的來源之一。盡管“網絡法官”被用來調侃一些網民盲目、片面“斷案”,卻也揭示了法律應該做到的要求:人們關注并期待法律裁決的公正性,法律應該跟社會情緒也產生“合意”(你情我愿),“能說得上話”。
這一點在社交媒體時代格外重要。因為,這是一個“事件的傳播”大于“事件”的時代。
一次普法宣傳的校準
通過李滄人民法院的回應,“行人相撞案”的事件全貌得以披露。事件的性質焦點也由法理上的失衡,轉變為對一次普法宣傳“失真”的校準。
回顧事件發展的節點,案件發生在2023年5月,在2024年10月,作為普法案例被發表在李滄人民法院的官網——這也是本輪媒體傳播的藍本。也就是說,被撞的老人劉某“突然轉身”的誤導性關鍵情節,以及調解法官對“行人安全距離”的不當表述,來自普法案例的文本。
普法案例中提到被告“存在未保持安全距離的過錯”,為表述不當
從真實情形來看,在劉某緩慢轉身后,走在后方的王某和她還有一定的距離,也就具有反應時間和一定的“注意義務”。比起最初描述的“甲突然轉身往回走,乙沒有來得及躲閃,二人相撞”,法院調解王某賠償其7萬元的結果也就更加合理。
李滄人民法院在5月10日表示,因法官描述事實不準確、表述不當,給廣大網民造成誤導的問題而道歉。也因此,問題產生的環節不在調解本身,而在于最初的普法案例描述失真、表述不當。
通過對案情的還原,以及詳細的釋疑,李滄法院回應了公共關切,也修復了本次法律調解中被質疑的公信力。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普法傳播機制上的失靈。
例如,在案件被“轉譯”為普法宣傳文本時,為何出現了基本情況的失實?“行人安全距離”的不當法律表述,是如何通過的?從官方網站的原始文本,到被上級單位和公共媒體擴大傳播的過程環節,是否有人把關?
網絡時代,公眾的信息接收經由多個媒體節點層層轉播,本就存在信息的碎片化、扭曲與失真的風險。例如,李滄人民法院的聲明中也提到,真實案情與普法案例中的情況和網傳情況都存在較大出入,在普法案例的文本中,并未涉及王某與劉某的性別;但在網傳的版本中,王某和劉某分別被標簽化為“大媽”與“男子”。實際上,二者都是女性。
二者都為女性/圖源:央視新聞
在傳播學的“把關人”理論中,信息傳播鏈條的每一個節點,都會對信息內容進行篩選與加工,擔負起質檢與校正的責任。社交媒體的環境里,“把關人”變得多元,不僅包括政務媒體和公共媒體中具體的人,也包括算法、熱搜機制,甚至AIGC。當把關機制失靈,信息的傳遞也就不可避免地走向偏移。
“行人相撞案”在傳播過程中的事實滑坡,讓我們看到,當一個不夠嚴謹的“普法案例”成為傳播起點,它的每一個再表達,都是一次潛在的歧義放大。
——最終,公眾所談論的對象,不是案情與法律制度本身,而是誤導性的情緒標簽,對法律的“誤傷”和信任的滑坡。
以青島的“行人相撞案”為鑒,我們可以在法治的公共參與上再進一步:對于司法工作者來說,法律的裁定及其傳播,是基于事實、法理和情理的技術,也是回應社會關切的責任。法律最根本的公信力,無外乎如此——不僅需要理性的裁決,也需要可信的表達。
文中配圖部分來源于網絡
作者 |速棠
編輯 | 蘇米
值班主編 | 吳擎
排版 | 菲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