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黑糖文字局,看到時事民生的不同聲音。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贊賞作者或點贊轉發,十分感謝。
汶川地震的一個月后,仍有130萬人遭受另一種滅頂威脅
文/程不糖
在這個周一的上午,我偶然看到聊天群里有人說聽到了外面的防空警報。
才想起來今天已經是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已經過去整整17年。
那場8.0級的地震,奪走了數萬人的生命,數不勝數的民眾受到直接傷害。災區17個縣、市,130多個鄉鎮受災,房屋倒塌470多萬間,災區直接經濟損失達8451億元。
除了直接震損,次生災害同樣觸目驚心:山體滑坡5600余處,崩塌6900余處,泥石流3500余處。數以萬計的余震不斷摧毀勉強站立的建筑,道路癱瘓、通信中斷、醫療系統崩潰...公共衛生危機在廢墟上蔓延。
那一刻,中國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救災行動開始了。國家投入了海量的救災資源和無數勇敢的人民子弟兵,群眾援助和捐款的意愿高昂,我也委托了我媽捐了500元。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在地震發生近一個月后,仍有130萬人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下,隨時可能面臨滅頂之災。這個威脅不是余震,不是疫病,而是一個可能對大部分人來說都很陌生的名詞——
你曾聽說過"堰塞湖"嗎?
堰塞湖是當山體滑坡、泥石流或其他障礙物堵塞河道后,河水被攔截形成的湖泊。它們往往在山洪、地震或火山噴發后突然形成,像是大自然設下的一個延時炸彈——隨著上游水流不斷匯入,水位持續上升,直到某個臨界點,堰塞湖決堤,瞬間釋放數億立方米洪水,沖向下游城鎮。
汶川地震后,四川境內共形成了34個大小不等的堰塞湖。其中最危險的,就是唐家山堰塞湖。
它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距離北川縣城僅6公里。當時發生了一個天文數字般的山體滑塌——2037萬立方米的土石,形成了一道長803米、寬611米、高達124.4米的巨型天然"壩體",完全堵塞了湔江河道。
這個"壩體"有多高?相當于一棟40層的摩天大樓橫臥河道之上。
更可怕的是,上游水流以每小時100萬立方米的速度持續匯入。當時根據水利部門的計算結果,如果不采取措施,堰塞湖水位將在9天內達到臨界點,蓄水量將達到3.2億立方米——相當于6400個標準游泳池的水量。
若唐家山堰塞湖決堤,將形成15米高的洪峰,沿湔江一路沖向綿陽、遂寧等城市。保守估計,若只有1/3潰壩,也將有20萬人受到影響;若有1/2潰壩,下游130萬人將面臨滅頂之災。
而這130萬人,已經算是從地震中幸存下來的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剛剛失去親人、家園,正住在臨時安置點,卻再次面臨生死考驗。
面對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政府的救災專項組展現出了驚人的應對能力。
2008年5月31日,國務院決定采取"上拓下排、自然泄流"的方案,在堰塞壩體上開挖泄洪渠,降低水位,減輕壓力。這需要在幾天內完成正常情況下需要數月的工程。
大量工程機械被緊急調往現場,475臺挖掘機、30臺推土機日夜不停工作。
為了趕在洪峰到來前完成泄洪道,工程人員甚至冒著余震和塌方的危險,直接在不穩定的堰塞體上作業。
由于道路中斷,重型機械無法通行,工兵們不得不肩扛手提,將炸藥和設備運送到施工現場。
2008年6月7日,泄洪渠開挖工作開始。
6月10日上午10點,堰塞湖水位已達742米,離潰壩臨界點僅剩1.1米。下游已經疏散了25萬人,但仍有超過100萬人處于危險之中。緊急疏散如此龐大的人群幾乎不可能完成。
就在萬分危急的時刻,6月10日10時38分,湖水終于漫過了泄洪槽,開始自然泄流。
現場爆發出歡呼聲,但這還不算結束,救災人員和軍隊繼續冒險工作,不斷加寬加深泄洪道,提高泄洪能力。6月10日至11日,唐家山堰塞湖成功泄洪,水位逐漸下降,6月11日16時,黃色警報終于解除。
相比起地震的突發和無力,這才是真正的“人定勝天”的偉大較量,也是中國應急管理能力的空前檢驗。從發現威脅到成功處置,整個過程展現出的決策魄力、科學態度和執行效率,令世界矚目。
汶川地震已過去17年,地震遺址上的雜草已經長出又枯萎,倒塌的建筑已經重建,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脅早已解除。但正如唐家山的堰塞壩有形可見,還有一些無形的"堰塞湖",至今仍在影響著幸存者的生活——
那就是心理創傷。
根據調查,地震后長期存在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幸存者比例高達23%,遠高于普通人群的比例。這意味著,即使17年過去,仍有數十萬人被困在心理的"堰塞湖"中,隨時可能被負面情緒的"洪水"淹沒。
在各大社交平臺上,常常能看到幸存者們分享的他們與心理創傷抗爭的歷程:
"每到雨季,我就會緊張得睡不著覺。2008年我在綿陽,被緊急疏散了三次,就是因為唐家山堰塞湖可能潰壩。雖然最后沒事,但17年過去了,只要看到河水上漲,我就會全身發抖,腦子里全是當年廣播電臺里反復播放的'請立即疏散'。我家已經搬到了高地,距離最近的河流有5公里,但我還是隨時備著一個逃生包。"
"周圍人總說'都過去這么多年了,該放下了',他們不明白,心理創傷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的。我每晚都會被同一個夢驚醒:我正坐在教室里上課,突然天花板開始晃動,我拼命往外跑,但雙腿像灌了鉛一樣。醒來后我渾身是汗,心跳快得像要蹦出來。我住過的每一個地方,第一件事就是確認逃生通道。我永遠坐在靠門的位置。"
"丈夫和兒子都在地震中離開了。我活下來是因為當時去鎮上趕集。每天晚上我都坐在他們的照片前懺悔:為什么那天非要去趕集?如果我在家,是不是能救出他們?或者至少可以一起走...這種負罪感快把我壓垮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替他們活好每一天,但這真的好難。"
就像處理唐家山堰塞湖一樣,這些心理創傷也需要"上拓下排、自然泄流"——通過社會支持和心理疏導,讓情緒得到健康釋放,而不是任其累積直至崩潰。
我們能修復倒塌的房屋,能疏通堵塞的河道,也應該能夠治愈破碎的心靈。
當我們今天回顧汶川地震,除了緬懷逝者、敬佩救援者,也應關注那些仍在與無形創傷搏斗的人們。
就像當年130萬人因為科學決策和有力執行而免于洪水災難一樣,希望更多的心理"堰塞湖"也能得到及時、專業的疏導。
我們為了去世的人還銘記過去,也應該給活下來的人提供未來。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