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脹痛信號
40歲出頭的吳先生是一名出租車司機,每天他一早出車,很晚才收車,經常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午飯、晚飯都在車上解決。由于工作性質特殊,在駕駛過程中,吳先生的右腿要頻繁操作剎車、油門,而左腿長時間處于靜止狀態。近期,吳先生逐漸察覺左小腿有異常,開始出現發脹等不適感。但是,他并未將這些癥狀放在心上。直到一天深夜,結束一天的工作時,他突然感到左小腿傳來一陣鉆心的脹痛,同時還出現了喘憋、咯血癥狀。隨后,吳先生被緊急送往醫院急診科。急診醫生讓他做了下肢靜脈超聲和CT檢查,檢查結果提示左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伴有雙肺多發肺栓塞。
這兩種病癥隨時都可能危及生命,必須立即采取救治措施。醫院血管外科團隊隨即為吳先生做了左下肢及肺動脈血栓清除、下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術后,吳先生的左下肢水腫明顯消退,喘憋癥狀也隨之消失。
身體“河道”危機
久坐、久臥不動是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關鍵因素。醫學研究顯示,人們持續保持坐臥姿勢超過6小時,無論年齡大小,均存在血栓形成風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經濟艙綜合征”。
那么,血栓是如何形成的呢?打個比方,血液在靜脈血管里流動,就像河水在河道里流淌。河道里有泥沙,血液里有血細胞。河道有大壩攔截,血管中也有瓣膜控制開關。如果河道中的水流速度明顯減緩,便會導致泥沙堆積,河床堵塞。同理,當血液黏稠度增加、凝血因子活躍時,血細胞會逐漸聚集、粘附,最終凝結成血栓。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核心機制為血管損傷、血流淤滯和血液高凝狀態。此外,下肢深靜脈血栓在各類血栓疾病中占比高達80%~90%。其中,長期臥床的患者、經歷手術或骨折創傷者、惡性腫瘤患者、口服避孕藥的女性、長期伏案工作人群,以及60歲以上伴有高血壓、糖尿病、卒中、肥胖或抗凝血酶缺乏的個體,均屬于高危人群。這些群體因自身生理特征或外部因素影響,更易觸發血栓形成機制,要格外重視血栓的早期預防與健康管理。
防栓分“兩步走”
在日常生活中,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可以雙管齊下,改變生活習慣,同時做好特殊防護。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預防血栓的第一道防線。
多活動:無論是久坐辦公還是久站工作,持續1小時后都應活動5分鐘,可通過踮腳尖、勾腳等簡單動作,促進下肢血液循環。
多喝水:每天保證足夠的水分攝入,避免血液黏稠,盡量減少攝入咖啡、酒精等飲品,它們可能影響血液的流動性。
健康飲食:減少高脂、高鹽食物的攝入,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和水果,合理控制體重,減輕血管負擔。
戒煙:吸煙會損傷血管內皮,加速血栓形成,戒煙是保護血管健康的重要措施。
術后患者、長期臥床者等高危人群除了調整生活方式,還要在醫生的指導下,規范使用抗凝藥物(如低分子肝素或口服抗凝藥),但不可自行用藥,以免增加風險。
小貼士
旅行中如何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
出行時,盡量選擇寬松的衣物,避免穿著緊身衣褲,防止衣物束縛導致血流不暢。若有需要,可穿戴醫用彈力襪。醫用彈力襪采用梯度壓力設計,能有效促進下肢血液回流。此外,旅途中要多喝水,促進血液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
若條件允許,每1至2小時起身走動一下。在有限的條件下也要盡量活動,如坐著活動腳踝、小腿,足背上抬、腳尖畫圈、抬高大腿等。這些動作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栓形成。
倘若旅途中不幸出現肢體腫脹癥狀,要提高警惕,第一時間抬高患肢,減少肢體活動,避免擠壓腫脹部位,防止血栓脫落引發嚴重后果。同時,盡快就近就醫。
文: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潞河醫院血管外科 王艷陽
編輯:穆薪宇 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經「原本」原創認證,作者健康報社有限公司,訪問yuanben.io查詢【35A3WLR9】獲取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