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這次恐怕是真的急了!
先是低價出售長和旗下43個港口,現在又開始降價拋售自己在北京的豪宅房產。
如此頻繁的出售自己的固定資產,李嘉誠有這么缺現金嗎?
難不成真的像有人說的那樣,他是想盡快籌措資金,然后轉移國內資產,好跑路呢?
據5月9日財聯社報道,李嘉誠旗下的長河公司,正打算對其在北京四環的核心樓盤項目進行七折拋售,這一消息瞬間引發各界熱議。
要知道這塊地是李嘉誠在2001年,斥資7億元,將北京朝陽區東四環這塊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地塊收入囊中。
算下來,當時的樓面價僅約1750元/平方米,在那個房地產市場還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這無疑是一筆極為劃算的買賣。
不過,在拿下地塊之后,李嘉誠并沒讓公司大面積動工開發。
因為在當時,我國有著明確的“三年未開發收回”政策,旨在避免土地資源被惡意囤積,保障市場健康發展。
李嘉誠為了規避這一政策,命令長河公司將這塊地分三期開發,這一策略使得項目開發周期大幅拉長,一直到2024年,該樓盤才正式開盤售賣。
而經過二十多年的城市發展,北京房地產市場早已今非昔比,此時開盤,房價平均已飆升至10萬元一平。
僅僅一年時間,李嘉誠便開始降價拋售,單套價格下降近100萬,別墅項目價格也隨之大幅下調。
而為了安撫去年高價購房的老業主,長河集團給出了相應補償方案。要么按照固定單價為老業主進行裝修補償,最高可達140萬/套。
要么直接補差價,不同戶型補貼80萬-100萬元不等,對于降價原因,開發商給出的說法是想趕在交付之前,清理剩余房源,還宣稱6月份交房后價格會回升。
但這樣的解釋,顯然難以服眾,不少人紛紛猜測,這或許是李嘉誠“套現離場”的前兆,其實,近年來李嘉誠一系列動作,都讓人對其在大陸的布局產生諸多疑問。
很早之前,長和集團就將注冊地遷至開曼群島,開曼群島作為全球知名的“避稅天堂”,許多企業選擇在此注冊,以減輕稅務負擔。
但對于長和集團這樣的商業巨擘而言,這一舉動背后,是否還有更深層次的戰略考量,比如規避某些監管風險,或是為后續資本運作做鋪墊。
緊接著在2024年,李嘉誠先是拆分電信業務赴英上市,英國作為歐洲重要的經濟體,在通信領域有著廣闊市場。
長和集團此舉,意在拓展海外業務版圖,進一步強化在歐洲市場的影響力,與此同時,減持郵政銀行H股套現4.75億美元,大量資金回籠。
在過去幾年里,李嘉誠還陸續出售上海、廣州等地500億級項目,果斷地從國內一些核心資產中抽身。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嘉誠將目光投向了英國能源、澳洲基建等“抗通脹資產”。
2024年,他更是斥資32億收購英國風電廠,這一舉措進一步強化了其在歐洲的布局。
而且,能源和基建行業往往具有穩定性和抗通脹特性,即便在經濟波動時期,也能提供相對穩定的現金流。
而到了今年,李嘉誠旗下企業又因試圖拆分出售拉美港口,遭到中國監管部門的警告。
畢竟,港口作為國家重要的基礎設施和戰略資源,其交易涉及國家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受到嚴格監管無可厚非。
但是國家警告李嘉誠沒過去多長時間,他便火速拋售北京核心資產,這一時間節點的巧合,難免不讓人質疑其動機。
有人認為,這是他為了轉移焦點,淡化港口事件帶來的影響;也有人覺得,這或許是他加速撤離內地市場的信號。
此消息一出,北京中介圈率先坐不住了,集體抵制這一降價行為,在他們看來,李嘉誠的樓盤降價,極有可能破壞當地房地產價格體系。
在輿論場上,關于李嘉誠此舉的討論也甚囂塵上,逐漸形成了兩派觀點。
質疑派言辭激烈,直指李嘉誠“掏空中國優質資產”,配合國際資本做空國內市場。
他們認為,李嘉誠近年來頻繁拋售國內資產,轉向海外布局,時機把握得極為微妙,背后可能存在不可告人的目的。
尤其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形勢復雜多變,國內經濟也面臨一定壓力的情況下,這種大規模撤資行為,可能會對國內經濟穩定造成負面影響。
而辯護派則稱李嘉誠遵循的是他一貫的“不賺最后一個銅板”原則。
在商業領域,李嘉誠向來以精明和穩健著稱,他的每一次商業決策,都是基于對市場形勢的精準判斷和風險收益的權衡。
從商業角度來看,當一個市場或行業的利潤空間逐漸收窄,風險逐漸增大時,選擇適時退出,將資金投入到更具潛力的領域,是一種合理的商業決策,無可厚非。
不過,李嘉誠此次七折拋售北京房產,究竟是單純的商業決策,還是真如外界所猜測,想與內地撇清關系準備跑路,目前尚無定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