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報道,2025 年 1 月至 4 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均超過 1000 萬輛,這一數據猶如一記響亮的號角,宣告著中國汽車產業正以雷霆萬鈞之勢蓬勃發展。回首過往,我國汽車產業歷經風雨洗禮,從蹣跚學步到如今的大步流星,取得的成績舉世矚目。而在這輝煌成就的背后,令人不禁想起錢學森先生多年前極具前瞻性的預言。
早在 30 多年前,錢學森先生便高瞻遠矚地指出,“到下個世紀20年代30年代估計將到達1000萬輛,我們絕不應再等待,要立即制訂蓄電池能源的汽車計劃,迎頭趕上,力爭后來居上。”
彼時,傳統燃油汽車在全球占據主導地位,而錢老已敏銳洞察到汽油和柴油作為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局限性,以及 21 世紀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他結合當時電池工業現狀,分析氫化物 — 鎳蓄電池汽車的行駛里程,認為其具備進入實用階段的潛力。在 1993 年,錢老再次強調 “民用汽車一定要電氣化,用蓄電池”。
如今,新能源汽車產業正如火如荼地發展,穿梭于大街小巷,這是對錢老預言的有力印證。
近年來,中國汽車產業在多個維度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從產銷量數據來看,不僅 2025 年前 4 個月產銷量成績斐然,2024 年更是成績突出,乘用車出口 495.5 萬輛,同比增長 19.7%。國內市場中,自主品牌車企大放異彩,比亞迪、吉利、長城三家車企凈利潤超百億。比亞迪全年銷量 427 萬輛,營業收入達 7771 億元,凈利潤超 400 億元,研發投入達 542 億元,研發人員超 12 萬人,位居全球第一。吉利汽車通過業務布局調整,傳統燃油車與新能源業務 “雙輪” 驅動,凈利潤創歷史新高。長城汽車提升高單價車型占比、加快海外建廠,實現凈利潤高速增長。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更是一馬當先。2024 年,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首次突破 1000 萬輛,連續 10 年位居全球第一。2025 年前 4 個月,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 442.9 萬輛和 430 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48.3% 和 46.2%,新車銷量占汽車新車總銷量的 42.7%。在剛剛舉行的 2025 上海國際車展上,各大車企競相展示最新充電續航技術成果,如比亞迪的 “兆瓦閃充” 技術可實現 5 分鐘補能 400 公里,華為 “一秒一公里” 的液冷超充樁、極氪 1.2MW 全液冷充電樁等,推動新能源汽車邁向 “續航自由” 時代。
與此同時,汽車智能化發展也在穩步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部對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提出嚴格要求,華為攜手 11 家車企發起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推動行業從單純的 “功能競賽” 轉向 “安全與信任競爭”,兼顧安全保障與輔助駕駛,推動智能化發展行穩致遠。
中國汽車產業的海外拓展同樣成果豐碩。眾多車企海外銷量與利潤增長強勁,長安汽車海外銷量為 53.6 萬輛,同比增長 49.6%,海外營收達到 324.3 億元,同比增長 57.9%。廣汽海外營收達到 117.4 億元,同比增幅高達 112.6%,且長安、廣汽等海外毛利率均表現良好,較境內毛利率高出 10% 以上。各大車企通過海外建廠、技術輸出、供應鏈本土化、參與國際標準制定等方式,積極重塑汽車出海新模式。
當然,中國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一些挑戰,如行業內存在的價格競爭、產品同質化、夸大宣傳等 “內卷” 問題。但隨著國務院國資委對整車央企進行戰略性重組,集中央企的研發制造和市場等優勢資源,中國汽車產業正不斷集聚力量,攻克核心技術,實現供應鏈集約化整合、市場與品牌協同。
錢學森先生的預言,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汽車產業前行的道路。如今,中國汽車產業正沿著錢老指引的方向,在新能源、智能化、海外拓展等領域大步邁進,不斷書寫新的輝煌篇章,在全球汽車產業格局中占據愈發重要的地位。 中國汽車產業的未來,必將更加燦爛輝煌,持續印證錢學森先生等先輩們的卓越遠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