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前言
近期中美高層戰略對話備受關注,兩國關系的“競爭”與“破冰”成為全球焦點。
回顧歷史,中美之間的關系總是歷經波折,從二戰時期的盟友協作,到冷戰中的破冰之旅,再到改革開放后的深度合作。
有三位美國總統在不同歷史節點推動中美關系走向合作,塑造了兩國長達半個世紀的互動格局,他們分別是誰?
20世紀30年代,美國深陷經濟大蕭條,羅斯福上任伊始便推出新政逐步恢復經濟,此時歐洲戰場硝煙彌漫,而亞洲的中國已獨自抗擊日本侵略多年。
珍珠港事件后美國正式對日宣戰,羅斯福開始認識到中國戰場的戰略價值,于是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
不顧國內反對將中國列為重要盟友,通過《租借法案》向中國提供援助。
截至1945年,美國一共向中國提供了價值8.25億美元的步槍、飛機、卡車、藥品等。
盡管這些援助占美國對外援助總額的比例不足5%,且因運輸線艱險實際抵達中國的物資打了折扣,但確實極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國軍隊的裝備短缺問題。
特別是由退役美軍飛行員組成的飛虎隊在滇緬戰場擊落日軍飛機千余架,為抗戰勝利作出重要貢獻。
羅斯福力主中國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當時英國擔心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曾公開反對,但羅斯福堅持認為一個穩定的中國是亞洲和平的基石,也是制衡蘇聯的重要力量。
1945年4月,中國正式成為聯合國五常之一,這一地位不僅源于中國在二戰中的巨大犧牲,也離不開羅斯福的支持。
遺憾的是,羅斯福在聯合國成立前一個月病逝,未能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時刻。
而他的離世成為中美關系的轉折點,隨著戰后國共內戰爆發,美國逐漸轉向支持國民黨,戰時積累的合作基礎開始松動。
第二位美國總統則是尼克松。
當時美蘇冷戰進入白熱化,蘇聯在核武器和常規軍力上全面擴張,美國則深陷越南戰爭泥潭,與此同時中蘇關系因珍寶島事件降至冰點,尼克松在此時提出想要通過改善中美關系。
從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國土地,到1979年雙方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尼克松在中美關系的發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也成為首位訪問新中國的美國總統。
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已不可逆轉,對于蘇聯來說,更是陷入中美聯手的戰略包圍,加速了其衰退進程。
尼克松在離開中國時說:“我們在這里完成的不僅僅是改變中美關系,更是改變了世界。”
布什與中國的淵源始于1974年,當時他就曾騎著自行車穿行北京胡同,與普通百姓交流,他也是美國歷史上首位真正深入了解中國社會的“中國通”總統。
當時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急需技術、資金,布什延續了尼克松的務實路線,推動美國企業與中國合作,并支持中國加入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他頂住國內壓力維持中美之間高層對話,避免中美關系全面倒退。
在經濟領域,老布什推動建立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促成數百個科研項目合作,為中國的科技進步提供了助力。
在文化領域,他還積極支持中國申辦奧運會,成為首位現場觀賽的美國前總統。
老布什對中國文化的熱愛貫穿一生,他強調“尊重差異”,認為中美應在“求同存異”中推進合作,而非將意識形態差異擴大為對抗。
三位總統的親華政策,本質上是美國全球戰略的考慮,但不可否認他們的決策客觀上為中國提供了發展機遇。
羅斯福讓中國躋身國際舞臺,尼克松打開外交新局面,老布什助力改革開放。
然而國際關系始終受利益驅動,隨著中國崛起,美國對華政策從合作轉向遏制,貿易戰、科技封鎖、軍事威懾輪番上演。
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
三位總統的故事提醒我們,大國關系需要超越短期利益,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尋求共贏。
中美關系的航船可能會遇到風浪,但只要雙方把握好航向,就能駛向更廣闊的海洋。
參考資料:
1. 《羅斯福與中國》(陶文釗,2014年)
2. 《尼克松回憶錄》(理查德·尼克松,1978年)
3. 《老布什與中國》(周文重,201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