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高校學者李某因指使研究生張某竊取企業涉密數據換取境外期刊發文機會,被有關部門聯合查處。這一案件不僅暴露了個別學者學術倫理的崩塌,更將高校“非升即走”考核機制引發的系統性風險推向輿論風口浪尖。
“非升即走”雙刃劍:科研加速器還是倫理粉碎機?
“非升即走”制度作為高校師資篩選的國際通行規則,本意是通過競爭激勵青年教師產出高質量成果。然而,國內部分高校在落地時將其異化為“唯論文、唯SCI”的量化錦標賽。某985高校甚至明碼標價:1篇頂刊論文=3年教學工作量。這種簡單粗暴的換算公式,迫使學者在“留校”與“學術尊嚴”間艱難抉擇。
李某的案例正是極端寫照。為在六年聘期內攢足“科研成果”,他勾結境外機構,以涉密數據為籌碼換取頂刊“通行證”,更將學生張某卷入犯罪鏈條——以實習之名行竊密之實。事件曝光后,網友痛心疾首:“導師手握畢業生殺大權,學生哪有說不的權利?”
“學術GDP”狂歡:誰在喂養畸形生態?
當前高校考核體系中,境外期刊權重畸高已成頑疾。據統計,國內90%以上的“非升即走”合同將SCI論文數量作為核心指標,部分學科甚至要求年均發表2-3篇頂刊。這種“以刊評文”的導向,實質是將學術話語權拱手讓渡于西方評價體系。有學者尖銳指出:“若將屠呦呦、莫言置于現行考核下,恐怕未等突破性成果誕生就已遭淘汰。”
重壓之下,灰色產業鏈悄然滋生。論文代寫工廠、數據造假團伙、期刊“中介”與焦慮的學者形成共謀。而處于權力鏈底端的研究生,往往淪為“學術民工”。張某的遭遇絕非孤例:導師以畢業相挾,學生被迫參與數據造假、掛名虛假論文的事件屢見報端。
破局之路:讓學術回歸“求真”本質
事件引發學界對考核機制改革的強烈呼聲。專家建議多管齊下:
- 分類評價:設立教學型、科研型雙軌道,避免“用同一把尺子量所有人”;
- 延長周期:重大成果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劍”,可探索彈性聘期考核機制;
- 本土標準:建立自主知識體系的評價指標,打破“SCI至上”迷思;
- 倫理監管:將師生權責關系納入制度框架,設立學術不端舉報保護通道。
教育部近期已出臺文件,明確要求“破五唯”、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但政策落地仍需高校摒棄“排名焦慮”,真正構建尊重科研規律的評價生態。
當發論文成為“保命符”,當師生關系異化為“老板與員工”,李某式的悲劇便不再是個人道德的塌方,而是制度缺陷的必然惡果。學術考核不應是懸在學者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應成為照亮真理之路的明燈。唯有讓科研回歸“問題導向”、讓評價尊重“人的價值”,才能避免象牙塔在功利主義中傾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