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發表14篇SCI論文,并獲得多項國家發明專利,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本科生劉某喬引發熱議。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相關發明專利的最早申請時間為2016年,當時劉某喬尚在讀初中。
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劉某華與劉某喬的真實關系浮出水面。"天才"背后的"二代"身份曝光,論文高產竟是副院長父親親自操盤所來。
5月10日,重慶大學通報,劉某喬系該校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某華之女,存在論文和專利署名不當的學術不端行為。劉某華被免職并受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親屬合作并非不可,若真有實際貢獻,聯合署名也正常。需要警惕的是,親屬之間以科研合作之名,行利益輸送之實,違背的不僅是學術倫理,還挑戰了教育公平的底線。
調查結果顯示劉某喬屬于后者。寫論文也"拼爹",以劉某華為代表,將科研資源轉化為子女求學路上的私產,類似的學術裙帶近年來在高校中屢屢出現。
去年,教育部通報的學術不端案例中,超過兩成涉及親屬掛名。
學術領域產生"近親繁殖",一方面在于當事人本身親屬關系的便利。"近水樓臺先得月"存在主觀的天然能動性,以及客觀的操作隱蔽性,互相之間打個掩護,很可能給后期審核監督帶來阻力。
另一方面在于論文與獎學金、學術科研成果的強關聯。父母都希望通過自身努力為兒女鋪路搭橋,尤其是掌握學術資源的父母,更有優勢將手中的資源變現助兒女一臂之力。
盡管當前提倡破除"唯論文"現象,但仍有不少學校急功近利。論文即"硬通貨",當論文數量與獎金、津貼掛鉤,就會有人為了追求論文數量走歪路。
一段時間以來,多個與論文有關的學術打假案例在網絡上被聚焦。
無論案例多么離譜,在暴露學術界問題的同時,也能夠讓人直觀感受到,社會輿論對學術不端、學術腐敗等容忍度越來越低,對教育公平的呼喚、對論文改革的期待越來越強烈。
那些網友下意識發出的疑問,一眼就能看出的荒謬,動動鼠標輕而易舉就能查到的蛛絲馬跡,相對高校、論文發布單位以及專業監督機構,更應該具備敏感度。
要把監督和調查工作做在日常,完善對學術不端行為的監測和懲罰機制,及時查找證據鏈發現問題。
學術凈土豈容"拼二代"橫行?無論是"拼爹"的操作,還是離譜的論文,對待任何一起學術不端案件,都必須向大眾有所交代。及時揪出涉事人員,嚴查可能存在的利益輸送與學術腐敗疑云,拿出實際舉措嚴肅以對。
根治學術裙帶,須認真對待每一次網絡舉報,但不能完全依賴于舉報。
在具體的評獎、評優、升學等制度的設計中,應當進一步剔除"拼二代"的不公平因素,對親屬可能產生交集的學術地帶設置"避嫌"方案,以此保證教育公平。
從構建維護公平的機制出發,優化學術評價指標體系。重點考查學生整體素質,對論文考評不斷科學化、合理化。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