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全軍進行了第一次大授銜,當時產生了55名上將,次年王建安被補授上將。1958年,李聚奎離開石油部,出任總后勤部政委,這一年他也被補授了上將軍銜。這樣一來,開國上將的總人數就來到了57人。
在民間,長久以來流傳著蕭克“鎮上將”的說法。但其實這個說法并不成立,因為有三位上將他都“鎮不住”。那這三位上將都是誰?又有哪些方面比蕭克強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先說資歷,在這方面蕭克“鎮不住”周士第。說到這里,可能有人不太相信。蕭克紅軍時期是紅6軍團的軍團長,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八路軍時期,擔任120師的副師長。如此深厚的資歷,甚至超過了一些大將,怎么還“鎮不住”周士第呢?
原因就在于周士第的革命起點太高了,黃埔一期畢業,孫中山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隊長,北伐戰爭時,接替葉挺出任第四軍獨立團團長。
1927年,南昌起義時,周士第是主力第11軍第25師師長。而蕭克此時只是25師的一名連長。從職務上來說,一個是連長,一個是師長,差了好幾級。
開國上將當中,如果單論革命早期的資歷的話,恐怕很難有人能和周士第相提并論。
只不過南昌起義失敗后,他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脫黨長達6年之久,直到1933年年底的時候才回到中央蘇區。如果換成一般人,恐怕以后就很難有所發展了。但55年大授銜的時候,周士第依然被授予了上將軍銜,足以說明周士第革命早期資歷之深厚。
因此蕭克在資歷方面,是“鎮不住”周士第的。
再看領兵數量,在這方面,蕭克“鎮不住”鄧華。
蕭克革命時期雖然擔任過多個重要職務,但實際指揮的兵力并不是那么龐大。他擔任紅6軍團軍團長時,手下兵力只有幾千人。后來雖然升任紅二方面軍的副總指揮和八路軍120師的副師長,但這些都是副職,并非軍事主官。解放戰爭初期,蕭克曾任華北第二野戰軍的司令,領兵數量也沒過十萬,且任職時間并不長。
張家口失利后不久,蕭克的職務就被楊得志取代,他從前線來到后方,協助葉劍英辦軍校。此后就再未出任部隊的軍事主官。
反觀鄧華,雖然革命時期職務沒有蕭克高,但在抗美援朝時,作為志愿軍的第一副司令,一直輔佐彭老總指揮部隊與美軍作戰。
1952年6月彭總回國后,他擔任了志愿軍代司令和政委。鄧華擔任志愿軍司令員的時候,朝鮮戰場上的志愿軍總兵力超過百萬之眾。在名將如云的解放軍隊伍中,能夠擔任統兵百萬的志愿軍司令員,既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能力。因此蕭克在領兵數量方面,是“鎮不住”鄧華的。
最后我們來看戰功,在這方面,蕭克“鎮不住”韓先楚。
蕭克將軍在紅軍時期確實立下了不少戰功,但在八路軍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戰功并不如前期那么顯著,這也是他的一個短板。
在1955年大授銜時,戰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衡量標準,蕭克擔任過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和八路軍副師長,最終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戰功拖了后腿。
韓先楚紅軍和八路軍時期,由于職務較低,名聲不是很響亮。但解放戰爭爆發后,韓先楚迎來了自己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新開嶺戰役、四保臨江、奇襲威遠堡,一仗比一仗出彩,也因此被譽為旋風司令。四野南下后,他又在海南島戰役中立下奇功,避免了海南島成為第二個“臺灣”。
自從成為軍事主官后,韓先楚打了許多大仗和惡仗,卻無一敗績,這在所有的開國將帥當中都是極為難得的。資歷不深的韓先楚能被授予上將,主要就是戰功突出。因此蕭克在戰功方面,是“鎮不住”韓先楚的。
從上面三人的情況看,蕭克“鎮上將”這個說法,只是軍迷對蕭克將軍的一種喜愛,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個說法是很難成立的。
還有就是,在1955年大授銜時,除了十大元帥和十大將有明確的排名外,上將以下,并無明確而嚴謹的排名,名單一般都是按照姓氏筆畫,或職務部門決定。因此蕭克“鎮上將”的說法,其實并不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