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學智晚年的時候回憶說,他最怕的人是彭總。因為在朝鮮的時候,洪學智作為彭總的副手(志愿軍第二副司令員)及志愿軍后勤司令,他挨彭總的批評是最多的,當然同時受到的表揚也多。
對此,洪學智表示說:“彭總這個人,批評人那是真厲害。那是不分場合地點,張嘴就罵。不過,彭總罵人那是親,給你的感覺特別親近,他并不會無緣無故地批評你,完全是從工作角度出發。因此,即使有的批評錯了,我也毫無怨氣。”
洪學智和彭德懷最早相識于長征路上。1935年7月,紅三軍團到了瞻化草地和四方面軍會合。紅4軍政治部主任洪學智奉命接應中央紅軍,并為中央紅軍籌措了大批軍需物資。
起初,軍需物資直接送到紅三軍團。這段時期,洪學智結識了時任紅三軍團軍團長的彭德懷。
不過,抗戰時期,兩人接觸較少,彭總長期在華北前線指揮抗戰,而洪學智較長一段時間在蘇北,隸屬新四軍。
至于解放戰爭時期,兩個人更談不上接觸,一個在一野,另一個在四野。
直到1950年10月19日,志愿軍入朝參戰,兩人才有了并肩作戰的機會,彼此之間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當時,彭德懷任志愿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任第一副司令員兼副政治委員,洪學智任第二副副司令員,韓先楚任第三副司令員,解方任參謀長,杜平任政治部主任。
最初,入朝部隊的吃穿用度,主要依賴鴨綠江對岸的東北軍區后勤部來支撐。但隨著戰線的拉長,再加上東北軍區后勤部的人手本就捉襟見肘,機構設置也難以完全適應一場現代化戰爭的需求。建立一個統一指揮、高效運轉的志愿軍專屬后勤司令部,已經成了迫在眉睫、刻不容緩的任務。
那么,這個責任重于泰山、工作繁雜瑣碎的“大管家”,該由誰來當呢?中央軍委的指示很明確:就在志愿軍現有的幾位副司令員里選一位兼任。
當時,志愿軍司令部里有四位副司令員:鄧華、洪學智、韓先楚,還有一位是朝鮮方面的代表樸一禹。樸一禹同志自然不管理人選范圍。剩下的三位,鄧華和韓先楚都是久經沙場的戰將,以指揮作戰見長,幾乎沒有主管后勤的經歷。數來數去,只有洪學智是最合適的人選。
早在紅軍長征時期,洪學智就曾臨危受命,負責過部隊的收容和后勤工作,展現了出色的組織能力。更難得的是,他具備成為優秀后勤指揮者的兩大特質:一是記憶力好,對繁雜的數字、物資種類、部隊番號和位置等信息能做到心中有數;二是心思縝密,考慮問題周全細致,善于從細微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在需要精確計算、統籌調配的后勤領域,簡直是不二人選。
按理說,洪學智是眾望所歸的最佳人選。然而,當彭總找他談話,準備把這副擔子交給他時,卻碰了個軟釘子。
“老總,搞后勤?這不行吧?”洪學智一聽,腦袋搖得像撥浪鼓。他心里一百個不情愿。后勤工作太繁瑣了,整天跟柴米油鹽、槍炮彈藥、車輛運輸打交道,哪里有在前線指揮千軍萬馬沖鋒陷陣來得痛快?而且壓力山大,責任重大,還容易挨批。
彭總一看洪學智這態度,那火爆脾氣立馬就上來了,眼睛一瞪,聲調也高了八度:“洪大個子,你還是不是共產黨員了?組織分配任務,你還挑肥揀瘦,這像話嗎?”
洪學智還是有點猶豫,試圖解釋:“老總,不是我挑揀,只是我覺得在前線可能更能發揮作用……”
沒等洪學智說完,彭總把手一揮,使出了“殺手锏”,干脆撂下一句狠話:“行,你不干是吧?那好,后勤這攤子我來管。你洪學智,替我到前面去指揮部隊,怎么樣?”
這話一出口,洪學智徹底沒轍了,只好苦笑著,立正敬禮:“老總,我服從命令,這個后勤司令,我干!”
但洪學智也提了兩個條件,他說:“如果我干不好就盡早撤我的職,換個比我能干的同志;等仗打完了,回國后不要再讓我搞后勤了,我還繼續搞軍事。”
彭總一聽就樂了,當即說道:“行,答應你。”
就這樣,洪學智當上了志愿軍后方勤務司令部的第一任司令員。事實證明,彭總的選人非常正確。
洪學智雖然心里不情愿,但一旦接受了任務,就全身心投入,把他那過人的組織才能和細致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他的主持下,志愿軍的后勤系統逐步建立健全,面對美軍瘋狂的“絞殺戰”,硬是打造出了一條“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為前線幾十萬將士提供了最堅實的保障。彭總對他的工作,雖然批評依舊嚴厲,但內心的滿意和倚重也是毋庸置疑的。
在第五次戰役前夕,志愿軍內部就打法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彭總的意見是:主動出擊,不能滿足于在三八線拉鋸,必須趁敵人立足未穩,集中優勢兵力,在三八線南北地區,大膽穿插,堅決分割圍殲敵人幾個師(至少幾萬人),打出威風,然后再視情況向漢江以南發展,給敵人以更大的打擊,甚至爭取把美國人徹底趕下海去。這個想法,與遠在北京的毛主席希望盡快解決戰爭、擴大戰果的意圖,是不謀而合的。
彭總之所以如此堅持,除了軍事上的考慮,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時戰場上盛傳美軍可能效仿仁川登陸,在志愿軍后方實施大規模登陸作戰。一旦敵人成功在側后開辟第二戰場,幾十萬聚集在三八線附近的志愿軍主力,將面臨腹背受敵的滅頂之災。彭總希望通過一次大規模的主動進攻,打亂敵人的部署,粉碎其可能的登陸計劃,掌握戰場主動權。
然而,出乎彭總意料的是,他的這個打法在他主持召開的志愿軍黨委擴大會議上,幾乎是一片反對之聲。
第一個站出來明確提出不同意見的,正是洪學智,他說:
“老總,您的決心很大,但恕我直言,目前主動全線出擊的風險太大。我建議,還是采取咱們之前證明行之有效的戰法,把敵人適當放進來一些,誘至鐵原、金化這個‘腰部’地區再打。在這里,地形對我們有利,也便于我軍后續部隊展開,實施攔腰截斷,更容易達成成建制消滅敵人的目的。如果我們主動打出去,敵人一受挫就可能利用其機械化優勢迅速后撤,我們很難追上,容易打成擊潰戰,達不到殲敵數萬的目標。而且,我們剛入朝的幾個兵團(指三兵團和十九兵團)需要時間適應和準備,誘敵深入可以為他們爭取寶貴的時間,做到以逸待勞。”
洪學智的發言,立刻得到了其他幾位副司令員和高級將領的贊同。鄧華、韓先楚,以及參謀長解方等人,都紛紛表示,洪學智誘敵深入的方案更為穩妥,風險更小,成功的把握更大。他們擔心主動出擊會過早暴露我軍意圖,且在敵人掌握制空權和地面火力優勢的情況下,強行突擊可能導致我軍付出巨大傷亡,后勤補給也難以支撐過于深入的進攻。
會議室里的氣氛一下子變得凝重起來。彭總沒想到,自己的作戰計劃會遭到幾乎所有核心將領的一致反對。他本來就因為擔心敵人登陸而心急如焚,現在看到大家“畏首畏尾”,更是氣不打一處來,便猛地一拍桌子,說:“你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這個仗到底還打不打了?”
整個會議室鴉雀無聲,空氣仿佛凝固了一般。大家都被彭總這突如其來的雷霆之怒震住了,誰也不敢再開口。
沉默片刻,還是洪學智首先打破了僵局。他站起來,語氣依舊是尊重的,但立場并未動搖:“老總,仗肯定是要打的,而且要堅決打!我們這些人,都是您的參謀。參謀的職責,就是把各種可能的情況和我們的建議擺出來,供統帥決策參考。至于最后采納哪個方案,決心還得您來下。”
緊接著,鄧華也趕緊補充道:“是啊,老總。您不是讓我們暢所欲言嗎?我們的看法就是這樣,供您參考。最后您定了調子,我們保證堅決執行,絕不打折扣!”
兩人這番話,既堅持了自己的意見,也給足了彭總臺階,表明了堅決服從命令的態度。彭總聽了他們這番“軟中帶硬”的話,臉色稍緩,但也陷入了沉默。鄧華和洪學智又趁機再次陳述了“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理由和好處。
彭德懷在會議室里來回踱步,緊鎖眉頭,反復權衡。最終,他對敵人可能登陸的擔憂,以及盡快打破僵局的決心,還是占據了上風。他深吸一口氣,最后還是決定:“就按原計劃打,立即準備!”
會議不歡而散。大家懷著復雜的心情離開了,只有洪學智,似乎還不“死心”。他留了下來,陪著彭總一起吃晚飯。飯桌上,氣氛依然有些沉悶。
洪學智看著彭總似乎還在思考著什么,瞅準一個間隙,鼓起勇氣,再次開口:“老總,我知道您已經下了決心。但按照規矩,當參謀的有三次建議權。剛才會上算一次,會后我找您匯報算一次。現在,我想再跟您提最后一次我的想法,說完這次,我就堅決執行您的命令。”
彭總抬起頭,看了他一眼,沒有作聲,算是默許了。
洪學智便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詳細地闡述了他的顧慮:“老總,主動打出去,看著痛快,但很可能抓不住敵人主力。敵人有汽車輪子,我們靠兩條腿,一旦打成追擊戰,我們的人員疲勞,地形不熟,追不上不說,關鍵是補給線會迅速拉長,大大超出我們后勤的保障能力。那時候,前線部隊缺糧少彈,反而可能陷入被動。而把他們放進來打,雖然要暫時放棄一些地方,但可以集中兵力,選擇有利地形,扎緊口袋,全殲敵人的把握更大,后勤壓力也相對小一些。”
這一次,彭總沒有發火,也沒有打斷他。他只是默默地聽著,拿著筷子的手懸在半空,對著飯碗若有所思。良久,他才緩緩說道:“洪大個子,你的意見,有道理,我不是不明白。但我最擔心的,就是這個戰場太狹窄了,把那么多美國坦克放進我們控制的區域,一旦處理不好,也是個大麻煩啊!”他說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另一個顧慮。
洪學智立刻回應:“老總,坦克進來固然難對付,但總比我們沖出去,面對敵人海陸空一體的火網要好一些吧?我們在自己的地盤上,總還能利用地形,組織反坦克火力。要是我們沖遠了,后援跟不上,那才是真的危險!”
彭總聽完,沒有再說話,只是低頭繼續扒拉著碗里的飯。洪學智見狀,也適時地閉上了嘴。
最終,第五次戰役還是按照彭總的原定計劃發起了。戰爭的進程和結果,不幸被洪學智等人的擔憂所言中。志愿軍雖然初期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未能達成大規模殲滅敵人的目標,反而因為戰線推進過遠,后勤補給嚴重困難,在敵人隨后的反撲下遭受了不小的損失,部分部隊甚至一度陷入險境。
戰役結束后進行總結時,彭總的內心無疑是沉重和自責的,他絲毫沒有回避自己的失誤。不久后,他特意把洪學智叫到自己的住處,誠懇地道歉:“五次戰役的事,是我指揮失誤了。戰前,你給我提了三次建議,都是好意見,很有道理,可我沒聽進去,一意孤行了。事實證明,你是對的,我錯了。我這個做統帥的,決策失誤,要向你檢討,鄭重地向你道歉!”
這番話,從彭總這樣一位戰功赫赫、性格強硬的元帥口中說出,其分量之重,可想而知。這不僅僅是對洪學智個人意見的肯定,更是彭總光明磊落、勇于承擔責任、實事求是的高尚品格的體現。他錯了就是錯了,敢于在下級面前承認錯誤,這在任何軍隊、任何時代,都是極其難能可貴的品質。
正是這種“對事不對人”、以革命事業為重的胸懷,使得彭總雖然脾氣火爆,批評嚴厲,卻依然能贏得大家的衷心敬佩和擁護,怪不得洪學智說:“彭總罵人那是親,給你的感覺特別親近,他并不會無緣無故地批評你,完全是從工作角度出發。因此,即使有的批評錯了,我也毫無怨氣。”
在朝鮮這段時期,洪學智和彭德懷結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以至于后面彭總身陷囹圄時,洪學智還出來仗義執言,這一點尤為難能可貴。
1960年,洪學智從總后勤部調到吉林省工作,任省農機廳廳長。在吉林,洪學智一呆就是17年。
1965年秋天,毛主席南下巡視,在與福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閑談時,曾提到洪學智。
偉人問道:“好久沒有見到洪學智了,你知道他現在在哪嗎?”
韓先楚回答說:“我也很長時間沒有見到他了,聽說他被調到吉林工作了。”
隨后,毛主席又接著說:“下次你見到洪學智時,幫我轉告他,他之前的事沒有什么大不了,讓他不要擔心。”
后來,韓先楚將毛主席的這番話轉告給了洪學智,洪學智心里非常感動,并示意自己現在的工作很好,學了很多東西,請主席不要掛念。
1977年9月,洪學智調回北京,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主任,之后再次出任解放軍總后勤部部長,為我軍的后勤事業的現代化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8年冬天,為了紀念抗美援朝勝利30周年,洪學智受邀撰寫回憶錄《抗美援朝戰爭回憶》。
在談及彭總時,這位年近古稀的老將軍不禁潸然淚下,說:“老總,真想你啊!”
2006年11月20日,洪學智將軍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