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召和舉薦是統治者從民間直接征取或由在朝官員推薦入職的人才錄用方式。
伴隨科舉制的成熟,國家招攬人才的主要方式轉向規范化的考試,但對于像醫師這樣的專門技術人才,因其所學不在科舉考試的范圍內,征召和舉薦的作用依然重大。
元朝科舉衰落,不少士人以醫為業,其中就有因醫學成名而被授予官職者。明代也有民醫因其家學或聲望而被征召入宮之例。
清王朝建立之初,百廢待興,國家機構的運行機制尚不健全,亟需各類人才。清軍入關之際,為穩定局勢,清廷規定按照 “故明舊例” 確立在京文武官員的俸祿額數,太醫院院使、院判每年獲得 “額柴薪銀” 四十八兩,御醫、吏目各為二十四兩。
這說明清廷實際上接管了前明王朝的太醫院,那么沿用在明太醫院供職的醫者或從明代世醫家族中挑選人員都是極有可能的。另外,清太醫院還從民間采訪、征用醫生。遺憾的是,關于清前期醫員來源的資料較少,我們僅能依據個例來考察。
康熙年間的御醫凌一鳳,籍隸浙江,先祖為明代太醫院御醫凌漢章。凌一鳳擅長針灸,曾任太醫院右院判。檔案記載他被康熙帝派去給西洋畫師聶云龍治療肩膀疼痛。這是筆者目前所見明代御醫之后入職清太醫院之例。
康雍時期醫官祁嘉釗之父祁坤為順治、康熙時期的御醫,曾任太醫院院判,著有《外科大成》。祁嘉釗深得其父醫學真傳,于康熙三十六年(1679)起在內廷供奉,亦是通過繼承家學而任職于太醫院者。
康熙、雍正年間著名大方脈大夫劉聲芳,官至太醫院院使、戶部侍郎,是留有醫跡較多的清代御醫。他的入院方式在檔案中有所涉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六月,李國屏所進匯報赫世亨感激賜醫的奏折含康熙帝的朱批:“劉聲芳系朕從南方攜來之新大夫,可令伊診治。”
這表明劉聲芳很可能是康熙帝在南巡時招募的醫生。據學者研究,劉聲芳的入院時間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左右,他的起始官階即為御醫,到康熙四十九年(1710)已升為太醫院右院判。其擢升之快,反映出皇帝對征召醫者的重視。
關雪玲還在康熙朝檔案中發現清圣祖曾招募沈石青(他在清軍平定 “三藩” 之亂中治愈眾多將士)、朱本中(此人名聲廣,但因故未能進宮)、章文璜(通醫文士,原隨大學士王換修書,后因醫術受皇帝賞識,成為御醫)等人。
他們各自以不同的方式讓皇帝了解其醫術,從而獲得成為醫官的機會。
康熙帝對天花預防十分重視,曾招募南方種痘醫生入京。康熙二十年(1681), 江西痘醫朱純嘏、陳天祥被派往京城為皇子孫種痘,后朱純嘏等人留京成為太醫,太醫院也設立痘疹科。
研究表明,種痘制度推行后,康熙帝子孫的成育率有所提高。此外太醫院的痘醫也為滿蒙貴族兒童種痘。
清代前期太醫院醫員的入職方式,除皇帝直接征召外,還有大臣舉薦入院。如康熙末年,擅長 “金針開瞽” 術的浙江歸安人閔體健因治愈禮部尚書陳詵妻子的失明癥,由陳詵舉薦入太醫院,后以年老辭歸,卒于故里。
以上所舉凌一鳳、祁嘉釗、劉聲芳等例,大致反映了清前期的醫者因征召、舉薦而成為太醫院官的情形。因資料有限,我們無法得知更多細節,考慮到清前期宣傳 “滿漢一體”, 招攬漢人為官的整體環境,推測當時還有更多漢醫通過類似的途徑入院。
另一段特殊時期是清末。慈禧太后、光緒皇帝患病,經太醫調理未見好轉,清廷傳諭各督撫舉薦院外醫生來京,故清末也是舉薦醫生入院較多的時期。他們當中有的人在治療完畢后即返回原籍,有的人則在太醫院留任了一段時間。
嚴格來說,他們只是 “編外” 御醫,但因曾為太后、皇帝治病,名聲鵲起,像馬文植、杜鐘駿、薛寶田、力鈞等人還將自己進京診脈的經歷撰著成書,其知名度遠遠高于那些在宮中長期任職的御醫。
不難發現,被舉薦的外省醫生,無論其身份為何,都要在進京后先由內務府率同太醫院堂官察看審核,然后才有機會診視太后。
推薦人都是當朝要員,前述光緒六年(1880)慈禧患病時,還有直隸總督李鴻章舉薦洋務派舉人薛福辰,兩廣總督劉坤一呈保前內閣學士周壽昌和湖北鹽法道程春藻,湖南巡撫李明墀推薦醴陵縣知縣連自華。
光緒三十三年(1907)至三十四年(1908), 先后有陳秉鈞、曹元恒、呂用賓、周景濤、杜鐘駿、施煥、張鵬年等六名醫家被舉薦來京,診治光緒帝病。
《太醫院志?征取》載 “道光以后,屢有京外大臣保薦知醫官員,雖皆渥蒙優異,然俱奉旨隨同太醫院給事”, 正是對清末征取醫生之事的總結。
征召、舉薦良醫入院,當為清太醫院增補醫員的慣例。雍正元年(1723)的一則上諭反映了這一情況:“良醫須得老年經歷多者,但伊等憚于遠行。嗣后果有精通醫理、療疾有效者,或將伊等子弟輩授為經歷、吏目微職,以示鼓勵。著大學士等議奏。欽此。
遵旨,議準:令九卿暨直省督撫,各舉灼知之年老醫生,該地方官資以路費,護送到京,報禮部交院試用。
果能醫理精通,療疾有效即奏明,照例在院授職外,仍聽報出伊子弟等一人,如系見任官,以應升之官即用;候補、候選者,以應得之職即用;貢監生員,以經歷即用;布衣以吏目、典史即用。”
可見雍正帝看重醫生的理論水平和臨床經驗 —— 年老經驗豐富者通過禮部手續即可在院授職。而且為鼓勵好醫生入院,清廷還對他們的子弟給予做官方面的優待。
此外,軍隊在外作戰,若有醫療需求,可以征取醫生。乾隆朝《欽定大清會典》卷八十六《太醫院》載:“軍前需醫,由院遴選二人具奏,得旨即馳驛往,兵部遣官護行。其隨征醫人以庸醫充代者,罪之。”
乾隆四年(1739)的一份奏折有這樣的記載:“額外吏目顧璉原系民醫,奉旨召募,前往軍營駐防,賞授額外吏目,三年期滿換班回京,吏部議敘遇缺即用。”
乾隆年間長期在軍營效力的醫生陳催也是民醫出身。清太醫院醫官日常須在宮中各處值班,原本差多人少,所以清廷不便派遣大量醫官前赴軍營,征召民醫的辦法可快速填補軍隊的醫療需求,同時也為太醫院提供后備人才。
文|萌眼探世界
編輯|萌眼探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