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那么一瞬間,你覺得自己的身體情況,大不如前了?
比如,總是容易感到疲憊,沒工作多久,就困得不行;
比如,情緒波動大,一點雞毛蒜皮的事,都能讓你心煩心悸;
再比如,小病小痛不斷,不是這里查出結節,就是那里疼痛發炎……
身體是最誠實的反饋者,你怎樣對待身體,身體就怎樣對待你。
而對于多數疲于奔命的社畜來說,造成體質滑坡的原因,往往都包括:
不運動。
作家周嶺說:
久坐不動的人,體內生態系統就像是一潭死水。
一個人若是不愛運動,新陳代謝、心肺功能都會衰退,生命能量也會悄然流失。
有什么辦法,能用最小的成本,激活疲憊的身體?
十點君覺得最好的答案,就是跑步。
在眾多運動方式中,跑步無疑是門檻最低、效果顯著的選擇。
只要邁開腿,就能百分百燃燒卡路里;只要暴汗一場,就能感到渾身舒暢。
尤其對40歲后的人而言,每次奔跑,都是在激活身體;每次鍛煉,也都在重塑強健的體魄。
堅持跑起來,你的身體和精神狀態,都會煥然一新。
還記得曾經的“央視一姐”朱迅嗎?
前段時間,她現身上海馬拉松,以4小時56分59秒的成績,刷新了個人的最佳記錄。
朱迅之所以熱衷跑步,和她兩次患病分不開關系。
朱迅17歲時,曾被確診血管瘤,34歲又被查出甲狀腺癌,一度在死亡邊緣徘徊。
好在每次都確診及時,她也做了手術。
后來,在醫生建議下,朱迅開始跑步。
如今17年過去,她的癌癥竟然再也沒有復發過。
在一次長跑活動中,朱迅發自內心地感慨道:
跑步的好處真的很多,甚至能替代很多藥物。如今,我站在大家面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再沒有什么保健品,能比得上運動,更能強身健體,抵御疾病侵襲。
美國癌癥協會和哈佛大學研究人員發現,如果每周進行2.5~5小時慢跑,可以大大降低患肝癌、腎癌的概率。
它還會讓女性患乳腺癌的風險降低6%~10%,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降低10%~18%。
可以說,一個人跑得多一點,離健康也會更近一點。
美國《心血管病研究進展》曾報道,跑步1小時,可延壽7小時。
對成年人來說,每一步奔跑,都是在為生命續航。
或許跑步的效果,不像速效藥一樣,能馬上顯山露水,但它一定會在經年累月中,幫你積攢起抵御衰老、對抗疾病的底氣。
人一旦跑起來,病痛就會往后退。
當在運動中活絡開筋骨,就像給身體按下了修復鍵,小到改善精氣神,大到提升免疫力,每一滴汗水都在為健康蓄能。
很多熱愛跑步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會:
起床后跑上兩圈,腦袋里的困意被一掃而空,思維也會變得活躍清晰;
工作累了去跑跑步,不僅疲憊隨著汗水蒸發殆盡,連困擾許久的難題都有了靈感。
跑步不僅是對身體的深度滋養,更是對腦力的全面激活。
關于這點,我深有體會。
以前我寫稿的時候,常常在電腦前一坐就是大半天。
可寫的時間越久,越覺得思路一片混沌,很多內容刪了改、改了刪,都不盡人意。
有一次,我寫得心煩意亂,決定出門跑會步。
等我跑到滿頭大汗、洗了個溫水澡,再回到電腦桌前,神奇的變化發生了:
我的思路清晰了許多,甚至迸發出很多新的靈感,不到一小時,就寫完了一篇文章。
那之后,我只要思路卡頓,就會去跑步。
每次跑回來,我都能感到自己文思泉涌,很快就能進入心流狀態。
長此以往,我的輸出越來越絲滑,寫文章也更加得心應手。
作家盧梭有句名言:
我的身體必須不斷運動,腦筋才會開動起來。
跑步,就像驅動思考的引擎,只要邁開雙腿,腦力就會跟著步伐,一起加速發動。
亞利桑那大學有項研究發現,跑步者的不同腦區之間,會有更好的功能性聯系。
這是因為,跑步會促進大腦神經元的連接和生長,一個人跑得越多,大腦的信息傳輸網絡就越密集。
不運動的人,大腦神經元稀疏孤立,難以碰撞出思維的火花;
而愛運動的人,神經元網絡密集相連,總能迸發出好的創見和想法。
可以說,想要提高腦力,沒有比跑步更立竿見影的方法了。
人到中年,常常會覺得自己思維僵化、反應遲鈍,腦子像生銹一樣,怎么都轉不過年輕人。
想要重啟大腦的活力,不妨養成跑步的習慣。
讓腦細胞在運動的過程中,得到激活和滋養,你也能沖破思維的禁錮,更游刃有余地,面對工作和生活的種種挑戰。
前段時間,刷到了一則熱搜。
廣東的小張突發奇想,記錄下自己堅持跑步30天,每一天的變化。
跑步第一天,她臉部浮腫,面色蠟黃,整個人看上去非常疲憊。
可隨著跑步天數的增多,她整個人的狀態都發生了喜人的變化。
她的皮膚越來越緊致,氣色越來越紅潤。
到了第30天,她減重7斤,臉部比之前小了一圈,眼神也清澈了許多。
圖源:@健康時報
無獨有偶,沈陽64歲的劉奶奶,也有跑步的習慣。
她55歲愛上跑馬拉松,至今跑了上百場,總里程達到一萬多公里。
跑步,讓她的體重一直保持在98斤,整個人也靚麗苗條,看起來和30多歲沒什么兩樣。
跑步是性價比最高的醫美,讓人重新煥發青春,綻放活力。
國家體育總局研究員丁麗玲曾說,跑步過程中的汗液,能把細胞內的污垢、自由基排出來。
細胞的代謝廢物少了,身體就干凈了,整個人的精氣神,也會更加輕盈和舒展。
權威期刊《科學報告》還發現,堅持有氧運動,還可以增加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的合成。
它們能夠顯著改善皮膚的彈性,讓人擁有緊致的皮膚、流暢的肌肉線條,越來越風采動人。
老話說得好:
跑步十年,老樣子;不跑步十年,樣子老。
愛跑步的人,面容會變得細膩有光澤,整個人像被清泉洗滌過一樣,透著明亮與清爽;
而不愛運動的人,面容會逐漸暗沉松弛,從內到外,都透出疲憊和倦怠。
你有多愛運動,你的狀態就會有多鮮活靈動。
有空多跑步,讓汗水澆灌出自然健康的好氣色,比敷多少面膜、做多少提拉術,都更加有效。
聽說過一個“跑者高潮”的概念。
意思是,跑步不僅會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內啡肽這類“快樂素”,還會產生內源性大麻素,讓人有越跑越上癮的感覺。
很多人跑到一定程度后,會忘記時間的流逝,沉浸式享受其中,正是因為產生了“跑者高潮”。
@央視新聞 采訪過的跑步愛好者許琬,就是其中之一。
許琬有10年跑齡,如今每周至少跑30公里,一旦暫停,就覺得渾身不適應。
許琬說,跑步的過程,會讓人全身心投入,不在乎外界環境的變化:
你可能會被別人超越,也可能會超越別人,但你不會裹挾在你追我趕中,因為你有自己的目標。
對于她而言,跑步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運動,而是寧心靜氣的良方。
跑步除了能重塑心力,還可以改善抑郁。
美國精神病學家約翰·H·格雷斯特,做過一次醫學實驗。
他隨機選擇了28位抑郁癥病人,分成了三組。
第一組做慢跑鍛煉,第二組做短期精神療法,第三組進行長期精神治療。
結果一周后,做慢跑鍛煉的大多數人病情開始好轉,三周后,有的人甚至覺得自己好得差不多了。
而其他兩組病人,病情則沒有太大的變化。
格雷斯特堅持隨訪兩年,發現那些堅持跑步的病人,情緒趨于穩定,幾乎和正常人無異。
他得出結論:在消除抑郁癥方面,跑步的效果絲毫不遜于精神療法,甚至要更好。
人到中年,很多人活得像兩面煎的烙餅,一邊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奔忙,一邊為雞零狗碎的家庭瑣事操心。
如果你覺得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不妨通過跑步,紓解內心的壓力。
跑15分鐘,能忘卻所有煩惱和焦慮;跑半小時,心底都是成就感和自信心;跑完一小時,渾身上下都酣暢淋漓。
感到情緒低迷的時候,就去風里盡興跑一回。
在一呼一吸間,一寸寸放松緊繃的神經,一點點重建內心的秩序,再多的疲憊也會一掃而空,你也能重拾靈魂的溫柔和寧靜。
很贊同一位知名外科醫生說的:
開刀是為了治愈,而跑步是無須動刀的治愈。
對于中年人來說,跑步是身心的救贖,也是激活生命力的良方。
那么在奔跑過程中,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3個要點,分享給大家:
1.跑步前,進行適當熱身
有些人跑完步后,會覺得肌肉酸軟、關節疼痛,持續幾天都不見好。
這大概率是因為,跑前沒有進行足夠的熱身,造成了運動損傷。
跑步前,可以通過半蹲或者高抬腿,活動開筋骨;
或者快走到微微出汗,讓身體有個適應期。
學會減小可能的運動傷害,你才能更好地享受跑步的快感。
2.跑步時,要循序漸進
跑步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而不是一味逞能,和人比拼跑得有多快、有多遠。
如果你是跑步小白,可以先每天跑個20到30分鐘,頻率可以是跑一天休一天,或者跑一天休兩天。
等身體適應以后,可以嘗試科學家推薦的“321跑步法”。
即:每周進行3次八百米以上的中距離跑,2次力量訓練,和1次三千米以上的長距離跑。
這樣,你的身體不會有太大的負擔,體能也會大大提高。
3.跑步后,不要立即坐下
看過一張圖:
運動后,下肢血液容易回流,如果馬上蹲下或者坐著休息,會導致血液回流受阻,腦供血不足。
更有甚者,會直接頭暈或者休克。
所以跑步過后,千萬不要馬上坐下休息,可以先走路放松下,或者簡單做些拉伸。
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回歸平穩狀態,才能真正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當然,對中年人來說,還有不少運動,比如瑜伽、跳舞、快走,都能達到和奔跑相似的效果。
最重要的不是運動的形式,而是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并堅持下去。
唯有養成習慣,持之以恒,才能享受到運動帶來長久滋養和回報。
點個,愿我們都能在喜歡的運動里,收獲抵御歲月的底氣,擁抱灑脫暢快的人生。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主播 | 林溪安,視頻號: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說早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