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女兒時,看到熟悉的一幕:
一位媽媽一邊熟練地幫兒子拍打衣服上的灰塵,一邊說:
“杯子又落教室了?每次都丟三落四。”
“怎么又弓著個背?你看看誰和你一樣?”
“今天的測驗是不是又沒考好?我早說讓你平時好好學,就是不聽!活該!”
看兒子悶頭不語,男孩媽媽越來越氣:
“每次一說你,你就這副死出樣!
你媽我每天辛辛苦苦接送你,就連今天生著病,還是得來接你。
你倒好,見面也不問句媽媽身體怎么樣了!說你倆句你還不樂意。”
這副畫面看得我太眼熟了,因為這完全就是我每天接女兒的日常:
我追著女兒嘮叨、指責,她反抗、沉默。我追,她逃;我再追,她插翅難逃。
最后我再用那句經典的“道德大旗”做總結: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你卻從來都不心疼、關心我。”
以前并不覺得自己這樣做有什么問題,直到今天看到這面“鏡子”,才知道我之前錯得有多離譜。
都說大多數孩子的冷漠,是被父母養出來的。
不是孩子不心疼父母,而是我們在接孩子放學時錯誤的做法,摧毀掉了孩子愛父母的本能……
女兒剛上小學那段時間,新的班主任非常負責任。
每天在群里發孩子的上課表現、作業情況。
為了給孩子們打好基礎,日常的小測驗也非常多。
每次成績一出來,老師還會把孩子的分數立馬分享到群里,孩子們每周的具體表現,也會被打成具體的分數。
那可能是我為數不多最為焦慮的一段時間。
女兒哪天作業沒被評優,哪次成績比別人低了0.5分,幾乎都會挑動我脆弱的神經。
所以那段時間,每次女兒放學后,我第一句話都是問她:
今天上課為什么又被扣分了?今天的作業錯哪了?這次的考試分又丟哪了?
后來,女兒好像形成了條件反射,放學一看到我,就會先觀察我的臉色。
一旦發現我的表情不太好,就會小心翼翼地說一些她“今天加分了”“上課回答問題了”這些好的表現來“討好”我。
直到有次翻看女兒幼兒園的視頻,看著她放學時笑著奔向我的畫面,我才突然意識到自己那段時間的行為出了很大的問題。
我把原本應該很幸福的接女兒放學時間,變成了讓她被接受“拷問”的“上刑時刻”。
我自己憂心忡忡,一身負能量;女兒戰戰兢兢,時刻提防是否會被我責罵。
心理學中認為:
當父母的關注點總聚焦在孩子的成績、表現中時,就會讓孩子形成“工具型依戀”,他們會把自己的分數、得到的老師的表揚,換算成爸媽的笑臉。
這時候,父母的愛,帶給他們的就不再是滋養,而是期待、壓力、負擔。
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用力愛孩子,但孩子卻感受不到愛。
最近網上爆火的一對父女,被稱為現實版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
一位父親說自己因為愛女兒,想給女兒更好的教育,所以把女兒困在家中,親自教了十幾年。
但視頻中的他女兒,一臉木訥,普通話都無法說通順。
還有前段時間頻頻霸上熱搜的尋親家庭雷公父子。
雷公尋親多年,找到兒子僅4個月就被兒子拉黑。
初看新聞覺得詫異,直到看到雷公爆出的父子間聊天記錄和他的采訪,才明白一切都有根源:
對兒子開口閉口稱呼“您”;
說兒子22年來過的是“小祖宗”的日子;
在網上公開指責兒子沒有滿足自己的要求,甚至表達自己的愿望之一,是給缺失了22年陪伴的兒子做人生導師……
網友們直呼:“控制欲太強!”
《愛的法則》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自我犧牲里沒有滋養,它制造了內疚、怨恨,甚至仇恨。 我愿你的愛像陽光,我感受到溫暖、自在、豐盛、喜悅,我在你的愛里滋養、成長。
所以你看,為什么現在的很多孩子,對父母的愛表現得很冷漠?
其實是因為當孩子從父母過度的“愛”中,識別出了“不愛”的真相,他們就會義無反顧地逃離。
書籍《母親、女兒、自我》中,作者簡的母親,是一位傳統的家庭主婦。
因為有著一個缺少陪伴的原生家庭,所以簡的母親在有了子女后,竭盡所能地想要把一切都奉獻給孩子。
母親毫無保留的愛,曾讓簡擁有過一個幸福的童年。
她會和母親沒完沒了地擁抱,母親也總會問她:
“你將來長大了,是不是就不會和媽媽這么親了?”
當時尚且年幼的她,每次都會毫不猶豫地掰正媽媽的臉,認真地說:
“媽媽,你是全世界最棒、最美的媽媽,我不管多大,都會和媽媽像現在這么親。”
但隨著她漸漸長大,她逐漸想要結束這種和母親“共生”的狀態,她開始用叛逆、欺騙、離家出走“逃離”母親。
最開始她心里隱約覺得自己這樣做并不太好,會對母親造成傷害。
但似乎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比起和母親一直共生,他們更想要自由。
在逃離了和母親密不可分的共生關系后,簡也迎來了自己的女兒。
可當她自己親自撫育女兒長大時,看著女兒像她當年一樣——小時候和母親密不可分,長大后又想要盡快逃離。
她才終于明白母親當年對她的執念——
因為童年不被愛,所以就想要用愛緊緊抓住自己的女兒,而她,只是填補了母親一直缺失的愛。
發展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提出:
過度掌控和依戀,本質是分離焦慮的變形。
這其實就和父母在接孩子時,不停地追問“喝水了嗎”“作業寫了多少”“這次怎么沒考好”,本質上都暴露的都是父母的焦慮。
或者換句話說,父母高頻的“關心轟炸”背后,是難以言說的“分離恐懼”。
父母拒絕分離,是因為擔心分離后的未知;
孩子想要分離,是因為他們不再認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神”,和他們對自由和自主的渴望。
當孩子長大,父母會面對更多的“失控感”,所以便會想用脫口而出的“關心”,和孩子重新建立聯結,以感覺到繼續被孩子需要。
可已經長大的孩子,他們需要的聯結,不再是親密無間,而是一個轉身,父母正好在,但又不會限制、束縛他的距離。
寫到這里,不禁覺得,難怪都說當父母是一門需要用一生去修行的功課。
如果某一天,你發現孩子突然不再心疼你了,不妨在接他放學時,多說說這4句話:
一位媽媽在網上分享了她每天接兒子時的儀式感——沉默5分鐘。
這5分鐘時間,她會接過孩子的書包,安靜地陪他走著。
她兒子有時候會在這個“沉默時間”和校門口的同學說再見。
有時候會轉頭四處瞅瞅,看看會不會遇到老師?今天校門口賣的是哪些零食?
一般不超過5分鐘,她兒子就會主動和她分享起學校里的事,有時還會在不經意發現她咳嗽時,關心媽媽是不是生病了,有沒有吃藥?
孩子,是自己長大的。
越是不刻意教育,孩子越能自在地變好。
2、“你今天這件事做得很棒!”
有段時間朋友圈特別流行“彩虹屁”的教育方法。
我當時還跟風買了一本類似“彩虹屁1000句”的書。
但新鮮了兩天,就被我拋之腦后了。
因為不是發自內心的肯定和表揚,不僅我自己堅持不下去,女兒還覺得我很“虛偽”。
后來我也在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問題?
想了一圈才發現,因為我早就習慣了對女兒糾錯、否定的溝通方式。
作業忘帶,就下意識說她總是丟三落四;考試錯了一道題,就埋怨她平時不認真努力……
一件普通的小事,我越是“消極關注”,就越能揪出錯處,貼上負面標簽。
后來我開始試著轉換自己的關注點,嘗試用“積極關注”的方法鼓勵和肯定女兒。
比如說“你這次居然只錯了一道題,太厲害了!”“你今天把作業都拿全了,很棒!”
有句話說,我們要相信相信的力量。
父母也是如此,當我們越相信孩子,孩子就越會變得值得我們相信。
3、“是呀,怎么辦呢?”
看過一個育兒博主分享的她和兒子間的趣事:
她兒子有天晚上回家后不寫作業,一直在玩,但那天的作業又特別多。
臨睡前,她兒子連連向她叫苦。
她微笑著表達了自己的同情:“是呀,怎么辦呢?”
然后,就回臥室睡覺了……
心理學中認為:
當孩子犯錯時,最科學的懲罰方式,是讓孩子承擔這件事的直接后果。
放學忘拿作業,那就自己回去取;回家不寫作業,那就自己熬夜補完……
不過,《正面管教》中也提出過:
如果當孩子處于危險中;孩子太小還不能理解因果關系;孩子并不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種懲罰方式會影響到他人的權利。
除了這四種情況,放心讓孩子承擔自然后果吧。
畢竟有時候父母太多、太過的幫助,反而對孩子有害無利。
4、“沒啥大不了的!”
知乎問題“為什么過去的孩子沒有那么多抑郁”下,有位網友回答:
“因為過去每家每戶生的孩子多,父母沒有那么多時間關注到每一個孩子。
當父母的關注少了,孩子就會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長大。
以前可能是一個父母關注6個孩子,但現在可能是6個大人關注1個孩子。
關注越聚焦,孩子身上的缺點就會被越放大。”
確實如此。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孩子一出校門,就追著孩子連環問的父母,生活中的關注點百分之八九十,幾乎都在孩子身上。
而且你有沒有發現?父母對孩子越過度關注,還會放大我們自己的焦慮。
越緊張、越關心、越出錯。
做個60分父母,養育60分的孩子,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
當父母和孩子都“放松”了,親子關系自然也就融洽了。
最后想說: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都只愛得剛剛好。
正如一句話所說:
所有的心疼,都誕生于平等的對視。
接孩子放學,不過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但它也是親子關系構建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當我們開始松弛,親子關系就會逐漸走向互洽。
孩子的感恩,從來不是被管出來的,而是在真實、細節、自如的愛、肯定、鼓勵中,一點點養出來的……
共勉!
作者 | 牧青野,教育從業者,家庭教育指導師,青少年學習指導師,已出版《第一性原理學習法》。
主播 | 應猶,公眾號:枕邊經典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