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斷山脈腹地,一條全長 34.538 公里的鋼鐵巨龍 —— 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正在被 1600 多名建設者用汗水與智慧一點點雕琢成型。這座最大埋深達 1155 米的超級工程,以近乎苛刻的施工條件,成為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 “地質博物館” 與 “技術試驗場”。
高黎貢山隧道的施工難度堪稱世界級。工程穿越 17 種復雜地質、19 條斷裂帶,“高地熱、高地震烈度、高地應力” 與 “活躍的新構造運動、活躍的地熱水環境、活躍的外動力地質條件、活躍的岸坡淺表改造過程” 構成的 “三高四活躍” 特征,使隧道施工面臨巖爆、涌水、塌方等多重致命風險。建設者們不僅要與堅硬如鐵的花崗巖對抗,更要在最高溫度超 40℃的濕熱環境中,應對隨時可能噴涌而出的高溫熱水與突然迸發的巖塊,每一米的掘進都充滿生死考驗。
十年鏖戰,地下 765 米的 “地心戰場” 見證著建設者的堅韌與創新。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工程團隊研發出智能掘進機器人、高壓涌水封堵新材料等數十項專利技術,創造性地采用 “長隧短打、分段作業” 模式,在山體兩側同步開鑿 10 條輔助坑道,將主隧道切割為 20 個施工面,大幅提升掘進效率。這些突破不僅攻克了技術難關,更填補了我國復雜地質隧道施工的多項空白。
在這漫長的建設歷程中,無數感人故事在黑暗深處悄然上演。工人們每隔 4 小時輪班,在狹窄的隧道內完成鉆孔、爆破、支護等高強度作業;工程師們晝夜監測地質數據,為毫米級的施工精度反復推演方案;后勤團隊將冰袋、鹽汽水等物資送到高溫掌子面,保障一線人員的生命安全。他們用十年青春,在不見天日的地下書寫著中國基建的奇跡。
大瑞鐵路高黎貢山隧道的建設,不僅是一條交通動脈的打通,更是中國基建實力的生動注腳。當這條承載著無數汗水與夢想的隧道貫通之日,它將不僅成為連接滇西與外界的經濟紐帶,更會以 “十年磨一劍” 的精神豐碑,激勵著無數建設者繼續向極限挑戰,在山河之間鐫刻屬于這個時代的奮斗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