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國際中文日”活動在英國倫敦舉行。這一活動不僅是對聯合國“國際中文日”的呼應,更成為中英文化交流的縮影。
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趙飛在開幕式致辭中回顧了中文的國際地位:“自倉頡造字起,中文就以其獨特的魅力記錄著中華文明。”
中文作為聯合國官方語言之一,承載著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智慧,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鑰匙”。自2010年聯合國設立“國際中文日”以來,中文教育已覆蓋了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2億多人通過這門古老而鮮活的語言,探索著中國的歷史、當下與未來。
今年活動以“中文:穿越時空的禮物”為主題,通過VR體驗、“唐詩印刷工廠”“彩繪臉譜”“中國武術的永恒魅力”等多元形式,展現了中文的獨特魅力。
來自英國三所文法學校和三所私立學校的100多位師生參與了此次活動。學生們通過親身參與、積極互動,體驗著書法、詩歌、武術、雕版印刷等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學生參加雕版印刷體驗活動。
學生參加“彩繪臉譜”體驗活動。
學生參加中國書法體驗活動。
學生參加中國舞蹈體驗活動。
學生參加創意繪畫體驗活動。
教育合作:應對全球化逆流
在活動現場,英格蘭西北部卡爾戴·格蘭奇文法學校(Calday Grange Grammar School)的12名男生,以歌舞形式表演了中文歌曲《你是我的花朵》,贏得臺下陣陣掌聲。
帶隊校長帕特里克·亞當森在發言中,以學校參與的“中文培優計劃”(MEP)為例,闡述教育合作的價值。該計劃通過引進中國教師和文化課程,不僅提升了學生的中文水平,還通過文化課程(如文學、音樂、哲學)讓學生深入體驗到真實的中國,實現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浸潤的結合。
亞當森指出,“中文培優計劃”顯著改變了學生的認知,他說:“從最初對中國地理的陌生,到如今能用中文自信交流、參與傳統節日慶祝,甚至赴華實地學習,這些經歷培養了學生的全球視野、同理心與跨文化能力。”亞當森還說,這種轉變培養了跨文化理解力,而這是應對氣候變化、科技革新等全球挑戰的“核心能力”。
亞當森校長直言,當前全球化逆流、孤立主義抬頭加劇了東西方的文化隔閡,但“教育合作是破局的關鍵”。他呼吁中英通過語言教育“培養能跨越國界的溝通者”,為兩國關系注入韌性。這一觀點與聯合國中文日主題“詩意中國,浪漫風華”不謀而合——面對全球性挑戰,文明互鑒比任何時候都更緊迫。
學生視角:從課堂到文化的深度聯結
倫敦城市中學(City of London School)八年級學生諾亞·埃斯基納齊·尼邁作為學生代表發言。在演講一開始,他用中文介紹了自己,隨后又分享了兩年中文學習的感悟。
他坦言,來到倫敦城市中學之前,他從未接觸過中國的語言和文化。因為在課堂上接觸的春節習俗、中國美食激發了他對中華文化的興趣。現在學習中文起來格外興奮。他說:“中文幫助我了解了中國文化,這與我以前經歷過的文化非常不同。”
每年春節期間,諾亞都會前往倫敦唐人街,在舞龍舞獅和燈籠裝飾中感受“中華文化的生命力”。諾亞計劃將中文學習延續至A-Level(高中)階段,并期待未來能夠去參觀北京的長城、故宮,再去看看大熊貓。
諾亞還定下了一個目標,希望未來他選擇的職業都能讓他在一生中與中國保持聯系。
諾亞的經歷印證了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公使趙飛的觀點:中文不僅是語言工具,更是“理解中國的窗口”。
教育者的堅守:文化浸潤與教學創新
來自威勒爾半島卡爾戴·格蘭奇文法學校執教十多年的甘為老師,親歷了中文教育從邊緣到主流的轉變。該校自1998年將中文引入學校教學時,是以課外興趣班的形式出現,后來納入為必修課,是英國最早開設中文課程的五個學校之一。目前,七年級的半數學生選擇了中文,遠超其他歐洲語言。
在接受《華聞周刊》采訪時,甘為介紹,學校對中文教育高度重視,通過豐富的文化活動激發學生興趣。每到中國的傳統節日,她都會與學生分享她親手制作的餃子和月餅,并請來古箏表演、功夫展示等讓“文化活起來”。她所在學校還會定期帶領學生赴中國杭州、上海等地交流互訪。
甘為尤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結合視覺化教學(如將漢字與繪畫結合),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文。她的學生中文成績優異,在GCSE(中考)和A-Level(高考)考試中普遍取得7-9分(相當于A及以上)的高分,部分學生因“漢語橋”比賽獲獎獲中國大學獎學金深造機會,甚至留在中國工作定居。
盡管中文學習難度較高,學校仍堅持嚴格標準,通過持續激勵和文化浸潤,使學生在語言能力與文化理解上取得顯著成效,成為英國中文教育的典范案例。
中文學習者:挑戰與療愈的雙重旅程
利茲大學中文與國際關系專業的大四學生Francesca Pala(中文名:方可心)的故事,展現了語言學習的深層意義。這位意大利籍學生在接受《華聞周刊》采訪時坦言,最初選擇中文時因其難度,希望挑戰自我。
盡管母語為意大利語且此前毫無中文基礎,方可心通過每日投入6至8小時高強度練習(尤其是漢字書寫和聲調訓練),逐步克服了語言障礙。她坦言,意大利語無聲調,初期常因中文發音鬧笑話,而漢字結構“像解謎游戲”,初期雖困難,但通過堅持已逐漸適應。
方可心特別提到專注書寫的過程反而成為了她“緩解壓力的療愈方式”。她曾于2024年參加“漢語橋”比賽,并獲得了英國賽區亞軍以及最佳口才獎及最佳人氣獎,同時還獲頒2024中國旅游推廣大使(英國)獎項。她借此機會游覽了中國的九寨溝、北京和上海,對北京的歷史底蘊尤為喜愛,認為其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特點更吸引自己。
關于自己的未來規劃,她表示將于今年九月赴北京大學攻讀國際關系碩士(兩年制項目,第一年在北京大學,第二年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并希望畢業后能在中國生活工作。她的經歷展現了語言學習中的堅持與熱情,以及跨文化探索帶來的成長與機遇。
2025年的英國“國際中文日”不僅是一場文化活動,更是一次文明對話的實踐。從諾亞的青春熱情、甘為老師的教學堅守,到亞當森校長的戰略視野,各方力量共同詮釋了語言的終極使命——連接差異,孕育共識。
或許正如諾亞在演講開始用中文說出“大家好”的時候,說的不僅是問候,更是對另一種文明的理解與尊重。
- The End -
圖/文 陳甲妮
內容合作或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editor@thechineseweekl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