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爾夫人執政11年,經濟數字亮眼,掌聲與怒罵卻一樣響。
很多人至今不愿提起她的名字,有人甚至慶祝她的離世。這份恨,到底從哪兒開始的?
私有化狂飆后的崩塌聲
1979年,撒切爾正式入主唐寧街,口號喊得很清楚:政府不該養懶人,市場才是出路。
上來第一刀,砍向的是國有企業。煤礦、電信、天然氣、公交,全打包賣。
賬面數據在漲,股票瘋搶,報紙叫好,可工人手里的飯碗,一個接一個碎。
上百萬工人一夜之間失業,礦區大門貼著紅紙條,寫的是“永久關閉”;車間鐵門焊死,再沒人來;電話局、郵政局、能源公司,熟人打工的地方都換了招牌。
再也不是國家養你,是老板看你順眼不順眼。
煤礦工人最慘,干了幾十年的老礦長,養老金還沒批下來就得收拾工具走人。
沒人告訴他下個月飯錢從哪來。他們一家人吃救濟,老婆擦眼淚,小孩上不了學,街坊都心知肚明,卻誰也幫不上忙。
1984年,礦工實在扛不住了,爆發了全國大罷工。
撒切爾強硬下令鎮壓,警棍對礦帽,軍警站滿街頭,幾萬人扔下鐵錘上街抗議,換來的只有一紙命令:“非法集會,驅散!”NUM(全國礦工聯盟)被打成“內部敵人”,領頭的直接抓。
那些礦工社區,從此變成了鬼城,青壯年離開謀生,留下老弱病殘和廢棄的礦井。
幾十年后的今天,還能看到寫著“撒切爾滾出約克郡”的涂鴉。
經濟是騰飛了,倫敦交易所忙得很,但中部和北部工人家庭的生活,卻像被踩斷了氣管,曾經的工業心臟地帶成了失業荒地。
而更讓人咬牙的是“人頭稅”,不管有錢沒錢,一人交一筆。
清潔工跟銀行總裁一樣,統一繳稅標準。抗議?政府說是“人人平等”。
一時間,年輕人不上學,老年人賣房過活,游行、堵路、扔磚頭,1990年暴亂席卷全國。人頭稅成了撒切爾最后一根稻草。
她把老百姓的日子當成數據處理,財政平衡了,平衡的是幾千萬人的痛苦。
工人倒下,工會被踢出局
撒切爾口口聲聲,說要“治理國家像治理企業”,先得干掉“冗余機構”,眼里礙事的,就是工會。
70年代的英國,工會是老百姓的保護傘,出了事就能組織罷工、談判、給工人撐腰。
可是到了撒切爾手里,這傘說拆就拆,1980年開始,一系列反工會法律出臺,罷工得先投票、必須登記、要通知七天,動不動就非法集會。
1984年礦工罷工那一年,全國動蕩。
警察堵住工廠門口,貨車被攔,領頭的戴著頭盔往前沖,背后是幾千雙眼睛看著。
撒切爾直接給他們扣上“暴徒”帽子,罷工失敗后,NUM元氣大傷,英國工會整體力量一落千丈。
工人沒了組織,像孤島一樣被甩進了市場。
諷刺的是,撒切爾出身中產家庭,父親賣雜貨、講規矩。
可她上位后對工人階級下手最狠。
年輕時候喝過免費牛奶,上臺后第一個砍的就是牛奶政策。
從此背上“牛奶掠奪者”的罵名,小孩在街頭涂鴉,畫她戴巫婆帽,手里拿著牛奶瓶。
曾經支持她的工人選民開始反感,電視上罵她“資本家的仆人”,酒吧里掛著“打倒鐵娘子”的橫幅。
曾說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家,最后卻成了他們不想提起的噩夢。
撒切爾嘴里說“市場萬能”,可她打碎的是工人的尊嚴和退路,沒了工會,沒了保障,底層人連個商量的對象都沒了。
信仰崩塌的年代
改革一波波搞下來,政策不是沒邏輯,可人心越來越散,撒切爾講究效率,但老百姓活得越來越不體面。
教育首當其沖,她一刀砍掉,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撥款,大學從“讀得起”變成“看家底”。
學費一漲再漲,貸款政策一改,十七八歲的孩子背著債進大學,畢業還沒工作就欠一屁股錢。
過去靠獎學金和公費,出國的窮學生,全被擠出賽道。
住房改革同樣沖擊巨大。
政府原本提供大批公屋,給沒錢買房的人住。
撒切爾鼓勵大家買下這些房子,聽起來挺誘人,還給折扣。
很多老百姓咬咬牙貸款買了下來,可這些房子一賣就是終點,幾年后公屋儲備見底,新一代年輕人連租都租不起。
城市開始出現大規模“住房斷層”,倫敦郊區睡車里的人多了,報紙報道“住房難民”,卻沒人再管。
“市場會調節”成了萬能回復。
文化層面也出了問題,撒切爾有句名言:“社會不存在,只有個人。”
這話說出來,老一輩聽了直搖頭,社區、鄰里、工友全成了過去式,互助變成競爭,集體主義變成負擔。
過去礦區孩子沒飯吃,鄰居家肯分一口;撒切爾年代,只能去政府排隊領罐頭。
人情淡了,身份標簽成了衡量標準。
年輕人互稱“負債人”,上班族住在臨時床位,一個月要搬三次家。
街頭涂鴉寫著:“我們不是窮,我們是被拋棄。”那時候的年輕人心里很明白,你越努力,越知道社會不為你開門。
她執政11年,把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強行塞進了英國。
有人變富了,坐進了股票交易所,有人被甩出軌道,再也沒回來。
信仰、規則、人情、歸屬,統通打碎。她說“沒有退路”,可很多人連正路都沒機會走一遭。
強硬背后的裂縫
國際舞臺上,撒切爾也沒低調過,1982年馬島戰爭打響,事發突然,消息傳來,英國艦隊緊急南下。
馬島離英國幾千公里,卻是前殖民地,阿根廷想收回,英國說絕不讓。
撒切爾下令直接開戰,幾千士兵出海,艦艇炮火不斷,七十多天后英軍拿回了馬島,舉國歡慶。
支持率一夜飆升,媒體喊她“民族英雄”,唐寧街燈光通明。
但勝利背后,質疑聲音沒停過,有人說她是為了選票,有人說打的是一場殖民地的“面子仗”。
英國年輕士兵,躺在南大西洋冰冷的海底,無人認領的軍靴,還留在登陸戰場。
更讓人皺眉的是外交立場。
南非在推行種族隔離制度時,全球大多數國家開始抵制。
撒切爾卻拒絕加入制裁,稱南非政府“理性”“有秩序”,讓很多非洲裔英國人憤怒,人議員在議會拍桌子怒喊:“你站在哪一邊?”
智利皮諾切特1988年訪英,撒切爾安排私人接待,還稱其“朋友”。
國內外罵聲一起響,她卻毫不退讓,還在聯合國公開表示:“穩定,比短暫的正義更重要。”這句話收錄進了,無數批評她的文章,成了最具爭議的外交標簽。
2013年,撒切爾去世,全國并未如預期舉行哀悼,一些城市街頭反而出現慶祝場面。
倫敦有百人游行,放煙花,有人拿出早年被開除的工會證書,點燃當祭品。
電視直播被迫切換鏡頭,BBC官方收到數萬封投訴信,罵節目“過于溫和”。
有記者寫道:“英國人的記憶,不全是勝利和改革,也有被遺忘的痛苦與不公。”
這就是現實,撒切爾時代結束了,可留下的裂痕,一條也沒愈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