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界近日掀起軒然大波。劍橋大學團隊通過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在距地球120光年、位于獅子座方向的系外行星K2-18b大氣層中,檢測到疑似生物標志物二甲基硫醚(DMS)。這是迄今為止人類在太陽系外宜居帶行星上發現的最具說服力的生命跡象,但科學界普遍保持審慎態度。
星際光譜中的蛛絲馬跡
2015年由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發現的K2-18b,半徑約為地球2.4倍,每33天繞其紅矮星運行一周。它處于液態水可能存在的“宜居帶”,被推測為“海洋氫行星”——即擁有氫大氣層覆蓋的液態水海洋。但這種猜想尚未得到證實,另一種可能是其地表覆蓋著巖漿海洋。
劍橋大學團隊通過分析韋伯望遠鏡捕捉的光譜數據,發現甲烷、二氧化碳及微量氧氣的存在。最引人注目的是檢測到二甲基硫醚的信號——這種在地球上僅由浮游生物和細菌產生的化合物,首次出現在系外行星的大氣分析中。研究負責人尼庫·馬杜蘇丹教授稱:“這是人類首次在宜居行星上發現潛在生物標志物。”
數據背后的科學博弈
這項發現引發激烈討論。亞利桑那大學天文學家克里斯·英庇指出,韋伯望遠鏡的數據存在電子噪聲干擾,“信號強度需遠超隨機噪聲才有說服力”。此前,哈勃望遠鏡曾在2016年誤判該行星存在水蒸氣,后證實為甲烷。此次韋伯望遠鏡通過不同儀器重復觀測到DMS信號,但牛津大學團隊指出其濃度比地球高出數千倍,這一異常值令學界存疑。
非生物成因的可能性也未被排除。實驗室研究表明,紫外線輻射可能分解其他化合物產生DMS,星際塵埃云中也曾發現該物質蹤跡。SETI研究所聲明強調:“信號存在模棱兩可性,可能是系統誤差導致。”
謹慎前行的探索之路
面對公眾對“外星生命”的高度期待,科學家們展現出集體克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天體物理學家凱文·史蒂文森警告:“如同'狼來了'的故事,草率結論將損害科學公信力。”行星學會首席科學家布魯斯·貝茨則強調:“任何地外生命聲明都需要全球科學界系統驗證。”
目前,多國科研團隊已著手對原始數據進行獨立分析。馬杜蘇丹團隊計劃進行第三次觀測,使用韋伯望遠鏡的第三種儀器驗證結果。科學界共識認為,需明確DMS在極端環境中的生成機制,并獲取更精確的大氣層垂直結構數據,才能做出最終判斷。
這場持續近十年的星際偵探故事,正迎來最關鍵章節。無論K2-18b最終是否被證實存在生命,其研究過程都將為系外行星探測樹立新標桿。正如馬杜蘇丹所言:“數十年后回望,此刻或許是人類觸及宇宙生命奧秘的轉折點。”但通往真相的道路,仍需穿越重重數據迷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