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圖由豆包生成,提示詞:導盲犬 陪伴
近日,一位視障博主攜帶導盲犬入住酒店時遭拒,話題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這位視障博主發視頻稱,她到深圳參加活動時,預訂了全季酒店深圳北站地鐵站門店。入住前,她曾多次致電酒店,試圖確認攜帶導盲犬入住的相關事宜,但始終未能獲得明確答復。
此前,該博主曾攜導盲犬成功入住全季酒店位于上海、北京的門店。
被酒店拒絕后,由于不能線上退款,博主來到酒店后當面溝通,酒店方面最終以“無相關接待機制”為由,拒絕為博主及其導盲犬辦理入住手續。在此過程中,據說博主“被迫在酒店大堂等候三個多小時”。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不想接待,一個非要住。最終,不知道誰報警了,在警方及酒店前臺的協調下,博主被安排至附近其他酒店入住。
不出意外的,事情鬧到網上,事情搞大了,有了輿論壓力。5月4日凌晨,全季酒店深圳北站地鐵站門店發布道歉公告,稱由于疏忽,給客人的入住造成了不便,也違反了品牌的規定,對此深表抱歉,真誠歡迎帶導盲犬的客人入住該酒店。
修訂后的殘疾人保障法明確規定,“盲人攜帶導盲犬出入公共場所,應當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但這個規定并不是一種強制性的義務。
酒店作為公共場所,要接待很多人,盲人需要導盲犬,但有人怕狗,有人帶著小孩。有人說,導盲犬不會咬人,不管怎么說,狗畢竟是狗,更何況,怕狗,是一種合理的情緒。住酒店的客人的權利,都是平等的。作為私人經營場所,酒店有自主經營權。
但在輿論場中,殘疾人再加上可愛的狗狗,這個政治正確,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甚至,“拒絕導盲犬”都能成為一個視頻直播的賽道了。
所幸的是,這一次接待的酒店員工沒有丟掉工作。2023年3月,北京一盲人女子帶導盲犬去公園時,遭到保安阻攔,并被其質疑不是盲人,引起廣泛關注。
后來公園回應,已將涉事保安開除。北京曾明確了公共場所不得拒絕持證導盲犬進入。違反規定的,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應予以警告或者通報批評。
任何政治正確之下,都有另外一面。首先,導盲犬表面上是保障殘疾人的權利問題,但它同時,也是一個階層問題,平等問題。
實際上,我國導盲犬的數量非常稀少,國內的導盲犬估計才200多只。2019年中國盲人協會曾發布一條數據,全國視覺障礙人士在1731萬左右,而國內可上崗的導盲犬卻不到200只,普及率還不到0.001%。
導盲犬那么少,是因為導盲犬的訓練非常貴。一只素質比較高的優秀導盲犬,訓練的過程很長,導盲犬通常是在寄養家庭養到2歲多才開始訓練,從開始訓練到合格畢業,一般需要用一年多的時間。費用也不便宜,包括導盲犬的吃喝拉撒,以及訓練費,大約在23萬元左右。
2021年大連基地有一百多只幼犬參加訓練,犬只的狗糧、藥品、繁育,加上基地25名工作人員的工資、辦公和差旅費,所有支出將近700萬,最終有35條導盲犬順利上崗,平均每只的培養成本就在20萬左右。考慮到各個環節的利潤,賣出來估計就得上30萬了。
不過,導盲犬是不賣的,是免費申領的。大連的導盲犬基地是內地首家導盲犬培訓機構,2006年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批準成立,是一家免費為盲人提供導盲犬服務的公益機構。
申請導盲犬,一般還要考察申請人的經濟、文化、職業等條件是否符合要求。經審查符合條件,一般還需要等到3~5年以后才能領到。
既然是申領,而且數量那么少,那么,能申領到的人,就是少數有著更廣人脈、經濟條件更好的視障人士。起碼,狗狗要住一個更好的環境吧。所以,導盲犬背后,有著深刻的不平等。絕大部分盲人,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的導盲犬煩惱。
作為公益機構,訓練導盲犬的機構的經濟來源主要依靠社會募捐和政府補貼。每年來自全國各地的公益組織捐款在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加上大連政府對基地的財政補貼有96萬,每訓練出一只導盲犬再補貼6萬。除此之外,基地開設了網店,通過紀念品銷售,每年也有幾千元的收入。
任何公益,都必須在社會中去購買服務,這就意味著,任何公益背后,都有一門或者多門生意。從募捐、采購、分發到使用,會構成一個生態。而任何生態中,都有各種各樣的物種,并非一塵不染。
比如,一個健壯的生態的基礎,肥沃的土壤,實際上包含了腐葉、糞便、動物腐敗的尸體。同樣的,人類社會中的任何生態,本來就必然包含善惡,有高尚的動機,也有逐利的動機,這都是正常的。但社會輿論要客觀認識,通過討論、共識、建立規范,把各方都維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之內。
從生意角度,不管是買方還是賣方,導盲犬都是一個好生意。訓練10條狗與訓練100條狗,平均成本是差不多的。導盲犬要靠人來訓練,是人力成本的凝結。隨著中國人力成本的不斷上漲,導盲犬可能會越來越貴。
馴狗這個行業,是一個小眾行業,由于沒有激烈的競爭,小眾行業一般成本都比較高。而且,小眾行業往往不透明,所以,馴狗的成本變化非常大。
曾經在小紅書上問過,訓練邊牧跳起來接飛盤需要多少錢,報價是5000元。也有私人出售導盲犬的,價格也不便宜,從兩三千到幾萬都有,但已經大大低于20多萬這個價位了。
不過,據說,這些私人培育的導盲犬良莠不齊,沒有導盲犬血統,有安全隱患。這就見仁見智了。
這些問題在任何公益行業都會存在,如果最終效果是好的,那其實也不是大問題。但隨著技術進步,一個新問題出現了,導盲犬的作用正在被替代。
在2025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新興企業WeWALK推出了專為視覺障礙者設計的Smart Cane 2智能手杖,這款產品不僅解決了六年前舊款產品存在的問題,還加入了人工智能技術。
Smart Cane 2外形和重量,都接近一根視障人士標準白色手杖,其電池壽命大約為20小時,使得用戶能在更多戶外環境中使用這款手杖。
該手杖集成了TDK電子公司提供的超聲波飛行時間傳感器、具備六個方向軸運動追蹤功能的慣性測量單元、脈沖密度調制麥克風以及氣壓傳感器。因此,手杖能夠從多個角度感知外部環境,當檢測到前方有障礙物時,會通過觸覺和聲音反饋向用戶發出警告。
基于GPT技術開發的AI語音助手功能,Smart Cane 2與智能手機配對后,不僅能夠識別障礙物,還能向用戶提供周圍環境的信息,例如附近的商店和餐館名稱。用戶可以語音激活手杖的導航功能,它能識別具體的目的地名稱,也能理解如“帶我去最近的咖啡店”或“帶我回家”等模糊指令,并且規劃路線時還會考慮公共交通方式。
除了Smart Cane 2,CES展會上還展示了另一款名為DotLumen的頭戴式設備,它能智能地識別佩戴者的周圍環境,并通過音頻和觸覺反饋幫助視覺障礙者避開障礙。
WeWALK Smart Cane 2已經開放預訂,手杖的價格本身為850美元(折合人民幣約6231.86元),每個月4.99美元(人民幣約36.58元)的AI助手訂閱費,或總共1150美元(人民幣約8431.34元)買斷手杖和AI訂閱。
這個價格不便宜,但比導盲犬便宜多了。而且,導盲犬只能為熟悉的人服務,而電子產品可以多人共享。盲人可發出申請,定時郵寄到家,這可進一步降低費用。更何況,在導航、規劃路線、安全性上,這種智能手杖比導盲犬強太多了。起碼,導盲犬不會說話。
中國也有類似的產品原型。上海交大團隊開發出一套不足半斤的穿戴設備,能讓盲人精準避障。團隊憋了三年的大招,把導航系統塞進了普通眼鏡框里。這套設備重200克,約等于兩包方便面,卻能干三件大事:看清障礙物、識別運動物體、判斷明暗變化。
另外,通過一個藏在手腕上的人造皮膚里的零件,當左側有障礙物,左手腕就會像被人輕戳般震動;需要右轉時,骨傳導耳機直接往右耳送提示音。這比導航語音播報高明多了——既不會擾民,又能讓使用者保持環境感知力。
上海交大的這個項目的負責人顧磊磊教授說過這樣一句話:墨鏡、手杖、導盲犬該進博物館了!
導盲犬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政府支持的項目。政府支持的項目要講究投入收益的性價比,還有力求覆蓋更多的人,講究公平性,而導盲犬項目,是一個花費巨大,且只能覆蓋少數人的項目。
700萬元只能為20個盲人提供導盲犬,但卻能購買900根手杖,如果一根手杖,一個月在4個人之間流轉,則可以為3600人解決出行問題。而且,更高效更安全。20:3600,這個懸殊的比例之下,導盲犬的輿論正確應該結束了。
No.634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劉遠舉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