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醒來
有多少人的第一件事
是拿起床頭的手機
刷朋友圈、看熱搜
在信息流中開啟新的一天
夜深人靜
又有多少人在短視頻中流連忘返
讓屏幕的藍光
悄悄偷走寶貴的睡眠時光
據國家統計局2024年10月31日發布的
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公報(第三號)顯示
我國互聯網使用的參與者
每日平均時間為6小時3分鐘
一天24小時
你又會花多少時間在手機上?
有網友稱
不算網課學習
僅娛樂可花費5~6小時
更有網友一天使用手機超過15小時
把大量時間花費在在手機上
有網友表示自己像是得了
“注意力缺失癥”
沉迷短暫娛樂
有的網友則覺得自己得了
“開屏失憶癥”
想查資料
點開微博卻被熱搜拐跑
要回消息
刷到朋友圈就忘了初衷
說好“就看5分鐘”
結果在App間反復橫跳半小時
還有患上了
“社交恐懼癥”的網友
線上是口嗨王者
線下是社交廢鐵
只找搭子,不交朋友
那么
如何讓自己放下手機
去感受真實世界呢?
不少年輕人開始了數字輕戒斷
奪回生活掌控權
有人從用“聽”
代替“看”開始
也有人使出奇招
嘗試物理戒斷
用物理“隔離”設備
鎖住手機
或是使用視覺“降噪”處理
將屏幕設成黑白色
青年時評
數字輕戒斷,為生活找回平衡
青年報·青春上海特約評論員 唐騁華
現代社會,人們容易滋生焦慮,其中之一就是“數字焦慮”。想必你也有過這樣的時刻:每隔幾分鐘就忍不住看手機,生怕錯過重要信息;明明很困了,還在刷短視頻、追短劇,根本停不下來;在網上當“吃瓜群眾”,忙得不亦樂乎……凡此種種,令人沉迷,更增加焦慮。
年輕人更是數字上癮的典型人群。但也正是部分年輕人,反思數字焦慮,開始采取“數字輕戒斷”行為,以卸載應用、關閉推送、定期斷網等做法,讓自己不被數字技術控制,重構真實與虛擬的關系,避免數字焦慮。數字輕戒斷的行為,折射出青年群體對技術異化的自我反省與柔性抵抗。
在數字技術無孔不入的當下,算法正通過掠奪人類注意力,反客為主,成為日常生活的主導者。長此以往,生活節奏被虛擬快感綁架,人的精神世界也會空心化,最終人淪為數字的奴隸。一旦數字技術實現對人類的隱性控制,后果將不堪設想。對此,不愿束手就擒的人們一直在想辦法扭轉局面。
然而,當前狀況實際上是平臺算法、流量博主及廣大受眾合謀的產物。對抗合謀,談何容易?好在,“數字輕戒斷”這一柔性方式,和徹底斷網、切斷一切數字聯系的“硬剛”不同。輕戒斷承認數字技術不可剝離,但堅持人應該成為數字技術的使用者、駕馭者,而不能反過來被它支配。
在具體實踐中,有人給每一款應用劃定明確的使用場景,遏制其被濫用;有人“劃分賬號”以區分私域和公域,為自己創造獨處空間;有人利用現實錨點,如組織城市漫步、參加線下活動等,用現實體驗稀釋數字技術造成的懸浮感;還有人閱讀紙質書、書寫“戒斷日記”,在思考與記錄中找回被快節奏和碎片化信息攪亂的內心平衡。
從被動接受算法安排到主動劃定使用邊界,輕戒斷是個體針對數字霸權的微觀反抗,也體現了Z世代對現實世界的清醒認知和應對之策。作為網絡原住民,Z世代曾被認為對數字技術的異化缺乏警惕性和抵抗力。數字輕戒斷的興起則表明,Z世代一點也不“傻”——他們既積極擁抱數字技術的便利,又認真護持自由意志的主體性,力求在真實生活的細節中消解數字技術的副作用,筑牢自我的立體認知。
進而言之,數字輕戒斷的意義已然超越代際界限。它提醒我們,不能放任數字技術干擾生活形態。真正的技術文明,不是讓人類成為代碼操控的提線木偶,而是助力每一個個體,實現更自由、更全面的發展。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青年時評: 青年報·青春上海特約評論員 唐騁華
責任編輯:粟瑤、實習生 時少英
校審:姚佳森
終審:沈蔚
今天起,一起“數字輕戒斷”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