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清晨,銅梁區少云鎮少云村七組三層房院子,何及碧拿著大掃帚,不僅把自家門前的院子打掃干靜了,順手也幫前面陳進明家的院子除了除雜草。何及碧說:“平時都是打掃到的,過年他女兒女婿要回來住。”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何及碧和陳進明兩家人還水火不容,院子中間修起長長的圍墻,既影響環境又破壞鄰里關系。
鄰里不和,修墻堵路
何及碧的丈夫陳進學其實是陳進明的堂弟,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兩家人就鬧起了糾紛。
“其實也沒有什么大矛盾,無非是你家柴火堆到了我的地壩里面,我的雞鴨跑到你的院子拉了幾泡屎。”少云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文俊說。這些雞毛蒜皮的糾紛日漸升級,后來,在陳進明翻修房子時,他直接貼著宅基地邊上陳進學的房子建。不但如此,還在房子邊上修了一堵墻,堵住了陳進學他們的房門。兩家人經常爭吵,甚至還互相倒垃圾潑糞。
事態并沒有因為后來陳進學的意外去世緩和。陳進明的墻越修越長、越建越高,何及碧他們出門非常不方便,還影響了家中采光。就連院落中間的陳進隨一家也受到波及,不得不將入戶大門換了個方向。
為了各人自掃門前雪,后來院內其他住戶也修墻把自己門口圍起來。你修一截,我修一段,高高低低、橫七豎八的院墻時間久了破敗不堪,還存在安全隱患。
打通人心,拆除圍墻
前兩年,少云村被確定為全國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村里對農房持續實施村容村貌提升。眼看著村子里其他院落“顏值”都提升了,三層房院子里的墻成了最后丑陋的“風景線”。
少云鎮黨委政府和少云村黨支部為此下了不少力氣,一次次上門講道理、擺事實。“我們村還是邱少云烈士的老家,你看你們為了自己間一點矛盾,就把整個村都影響了。”少云村黨支部書記邱德洪苦口婆心,“這里離少云故居這么近,前面還是我們的西瓜基地,游客來看到亂七八糟的,會留下什么印象?”許多院民積極配合,很快,院里其他圍墻被拆除,只剩陳進明家旁邊這堵墻成了“釘子戶”。
邱德洪和村干部們從鄰里關系說到居住環境。陳進明起初還說“我就住破院子”。后來看到周圍農戶改造了既漂亮又實用的院房,態度逐漸松動。邱德洪趁熱打鐵從居住安全角度入手,表示破損的墻面有坍塌風險,又推心置腹,“畢竟是一個院子的,老陳你年齡也大了,女兒又長期不在身邊,遠親不如近鄰啊。”最終,陳進明點頭同意拆圍墻,這堵鬧心墻最終被拆除,鄰里間的紛紛擾擾,也最終平息。
小院建成,樂享生活
這幾年,銅梁區在積極推進黨建統領基層治理現代化改革中,探索以院落為單元建起的“銅心小院”,每個院子都成立議事廳、議事堂,院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
何及碧他們的三層房院子也成了少云村的“銅心小院”之一,張文俊被推選成為召集人。他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院民召開議事會:“我們這個地方,是紅色美麗村莊建設的重要區域,大家一起商量下房前屋后要怎么美化,以后活動怎么開展。”你一言我一語,小院規約上了墻,每年、每季度定期的活動也制定出來。
拆除圍墻后,大家有了更寬敞的空間舉辦活動,也有地方栽花種草了,院壩可以停車,每次露天電影也有了場地,陳進明和何及碧也受邀參加。受到小院熱絡氛圍的感染,兩家人從一開始板著臉一言不發,到后來一起參與討論。
“心墻”逐漸拆去。一年多前,陳進明因病去世,何及碧幫著他的女兒張羅喪事。“以前的事情都過去了,現在院子幾家人這么團結,關系這么好不容易。”念及此,加上小院平時青壯力不多,何及碧和在家的幾名院民主動承擔了小院的清潔工作,每天打掃小院和外面的公路,共同把得來不易的環境維護好。(李慧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