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徐鵬飛 通訊員 張志剛
一條橫幅,一張桌子,一塊展板,一群“紅馬甲”,在熱鬧的集市上引得群眾紛紛駐足。“陌生的電話不能接,都是騙錢的”“遇事要用法律維權,千萬不能意氣用事”……
5月8日,濱城區秦皇臺鄉單寺大集,來自鄉總工會、司法所、綜治辦、婦聯的“宣講員們”一邊發放宣傳資料,一邊用“土言土語”向群眾宣講。
“以前的宣講都在會議室,現在村廣場上、集市上、家門口,閑聊時就能了解國家的政策,更方便了。”這是今年以來秦皇臺鄉基層宣講發生的新變化。為推動宣講工作往實里抓、往深處走,秦皇臺鄉多維度拓展宣講形式,打造“小馬扎”理論宣講特色品牌,通過小切口、微宣講的方式將“流動課堂”搬到群眾身邊,讓群眾聽得進、聽得懂、有收獲。
“現在惠民政策是越來越多,水泥路、小汽車、天然氣,大家說說衣食住行各個方面,咱們農村和城里相比,還有什么不一樣的,咱們老百姓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在朝陽新村段李家“同心亭”里,宣講員李愛民熱情洋溢地和村民說著村里的變化。
“想想以前的日子,再看看現在,簡直不能比,做夢也沒想到能有今天這樣的生活。”85歲的村民劉美蘭笑著說。
群眾集中的地方,就是宣講員最常去的地方。從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文化書院、城市書房等固定場所,到農家庭院、健身廣場、街頭巷尾等流動宣講點,“小馬扎”課堂將理論學習延伸至基層“神經末梢”。
“我們以見縫插針的宣講形式、潤物無聲的宣講模式,打造出不限時間、不限地點的移動式宣講陣地,真正實現‘哪里有群眾哪里就有宣講、群眾在哪里就宣講到哪里’的宣講格局。”秦皇臺鄉黨委宣傳、統戰委員劉玉潔表示。目前,已有各類宣講微場地60余個,示范宣講點8個。
前幾天,在富民新村東張集東街舉辦的“移風易俗”宣講會上,宣講員張青彬圍繞婚事新辦、厚養薄葬、喪事簡辦等方面,向村民詳細介紹了移風易俗的主要內容。
“大家都知道移風易俗是好事,可是誰來帶頭?”“沒有硬性規定,誰來監督?”“總體來說,現在風氣越來越好了,但是對于極個別的村民,咋來約束”……會后,村民們便爭執了起來。
聽完大家的發言,張青彬了解了村民的“后顧之憂”。隨后,他現場講解了移風易俗相關規定、村規民約和紅白理事會制度等,發放了移風易俗倡議書。
最后,在張青彬的講解下,村民達成“共識”:村里誰家有事由紅白理事會操持,統一報備、從簡操辦,紅白事“瘦身”。村民齊聲喊好,矛盾迎刃而解,文明新風撲面而來。
從以前的“一言堂”,到現在“大家議”,宣講后聽眾反饋、討論交流,秦皇臺鄉把宣講融入進了“柴米油鹽”“茶余飯后”,實現了宣講“零距離”,讓宣講內容更加深入人心。今年以來,全鄉累計開展各類宣講活動20余場,覆蓋黨員群眾2000余人。
“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探索新的宣講形式、宣講角度、宣講方式,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精準把握群眾需求,用大眾化語言和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小講臺’形成‘大磁場’,切實增強宣講的吸引力、感染力,切實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后一米’,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在基層走深走實。”秦皇臺鄉黨委書記張碩表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