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實驗小學以“同心圓共成長”為發展理念,探索“家校社協同育人”路徑,通過體制機制創新、資源整合優化、服務效能提升,打造了具有縣域特色的教聯體協同育人新生態。
一、頂層設計,構建“教聯體”協同育人新體系
1.頂層設計,組建"教聯體"組織
依據教育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工作方案》,構建以學校為圓心、區域為主體、資源為紐帶的協同機制,我校成立陽信縣實驗小學同心圓共成長教聯體協同育人指導委員會,由校長張廣昌擔任指導委員會主任,德育處為辦公室,出臺《陽信縣實驗小學同心圓共成長“教聯體”建設三年規劃》《同心圓共成長,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規程》等5項制度,確保工作落地見效。
2.搭建模型,明確“教聯體”各方職責
整個模型以 “融合” 為核心要義,凸顯學校、家庭、社會三方通過多維協作,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功能互補、資源共享的協同育人體系,共同為學生成長發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定期開展“家校攜手育人”課程,集成課程學習、活動預約、咨詢答疑等6大功能模塊,受益人達5000人,日均活躍度達65%。
二、創新實踐,夯實三大支點育人工程
(一)圓心固本—學校五育融合提質
1.建立“教聯體”師資培訓體系
(1)建立“教聯體”以來,師資隊伍的建設進一步擴大,由原來的心理健康教師,擴大到班主任和任課教師,承擔動態觀察任務。
(2)搭建“一主四翼”該體系以豐富多元、高效實用的課堂教學為核心主軸,圍繞這一核心,精心延展出“學習培訓”“心理咨詢”“教研活動”“研究課題”四個關鍵維度,猶如蝴蝶絢麗的四翼,相互支撐、協同共進。
2.開發“五育融合”潤心課程
(1)心理健康教育課堂領航
“心理課堂”是主陣地,學校一直堅持上心理健康課,為學生護航。每學年進行一次學生心理健康篩查,篩查出一類,二類學生,根據分類進行團體輔導、個輔導、動態觀察、轉介等。設立“陽光心語”心理咨詢室,年接待咨詢300余人次;建立“家校e站”16個。
(2)“五育融合”課程潤心
學校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體強心、以美潤心、以勞建心,組建“五育融合”課程群潤心,建立全方位、全學科育人體系。
(3)“社團”課程賦能
學校有機器人、編程、射擊、足球、合唱等社團活動,它搭建了多元社交平臺,既滿足學生興趣需要,又有助于學生鍛煉溝通協作、緩解社交壓力,收獲認同,提升自信。
(二)內圈賦能,家庭教育深度參與
家庭教育深度參與學生的成長,主要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進行。
(1)每學期邀請專家來校為家長開展4次家庭教育講座,受眾人達到2500余人,培育20名“家庭教育指導師”,形成穩定支持力量。
(2)邀請家長參與學校衛生檢查、早中晚執勤、家長進課堂、家長會等多元活動,更深度的了解學校,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
(3)每學期進行前任大家訪活動,教師走進學生家中了解學生的生活。
(三)外圈拓展,構建社區教育生態
(1)學校每學年進行紅色研學,三年級和五年級分別在陽信、惠民、濱州等紅色基地研學,四年級和六年級游泳研學,七公里徒步研學。目前校外研學基地鼓子秧歌、紅色文化等基地12處;萬畝梨園等15個實驗研學基地。
(2)學校邀請醫生、消防員、法制輔導員等專業人員為學生作報告,攜手“啟航安全教育”,借專業設備開展災害體驗活動。高校學者、醫療專家等28人成立指導團隊,提供專業支持,“非遺小傳人”項目累計培養學員120名,"田間課堂"開展農耕體驗46場。
陽信縣實驗小學同心圓共成長,教聯體協同育人新生態探索出了一條縣域學校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有效路徑,未來,學校將繼續深化實踐創新,為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貢獻"陽信智慧"。
聲明
本文來 源于陽信縣實驗小學。以 上圖 文,貴在分享,版權 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僅為作者觀點,并不代表本公 眾號立場。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本文編輯:鐵扇公主
責任編輯:林美妮
山東教育發布 |
| | | |
投稿/新聞線索/爆料視頻
一經采用將獲得線索獎勵
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