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身在哪兒,媽媽的心就在哪兒。5月11日,由濱州市新聞傳媒中心(集團)、山東“車小鎮”創意產業園有限公司、濱州市攝影家協會共同發起的“母親河·母親節——接來老媽,順著黃河看濱州”活動溫馨上演。
活動中,兒女和母親攜手并肩,沿著黃河濱州段一路走、一路看。聽,笑聲、歌聲、掌聲在訴說牽掛;看,河水、湖水、淚水在訴說思念。溫馨的母親節、溫暖的母親河、溫柔的故事匯,一連串的沿黃景點、魯北風情,讓媽媽們漸漸讀懂了濱州,也讓兒女們安居在濱、安心在濱。“我今年65歲了。今天,是我這輩子過得最美的一個母親節!”參與活動的周學軍動情地說。
當天早上7點,“母親河·母親節——接來老媽,順著黃河看濱州”活動啟動儀式舉行。儀式上,在主辦方介紹完活動內容后,在場的兒女都為媽媽獻上一束康乃馨,并與媽媽深情擁抱、攜手登車。
為啥發起這個活動?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母親,是給予我們生命與溫暖的至親。兒行千里母牽掛,兒女工作的地方,始終是母親們日夜惦記的遠方。”濱州“車小鎮”項目總顧問、習華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鋒說。
濱州“車小鎮”以創新型TOD為核心,融合汽車文化與濱州文化,致力打造多業態“產+商”結合的汽車文化產業總部經濟基地,實現“人·車·生活”的新場景。“做企業講究不忘初心,這初心就是人心、文化。我的媽媽遠在西安,也是黃河流經地。我在濱州創業,是個新濱州人,所以媽媽也非常關注濱州,非常牽掛在濱州的我。所以,我想通過舉行這次活動,邀請更多在外地的媽媽來看看濱州這座城市,沿著黃河走走,從而了解濱州,這樣她們才能放心,我們才能安心。”趙鋒感慨地說。
此行首站,是鄒平市碼頭鎮黃河梯子壩。在那,緊鄰黃河的險工風情讓這些外地媽媽們感到驚訝:“黃河水離著岸邊這么近啊”“黃河水也沒那么渾嘛”“這兒的花花草草長得真好”……一問才知道:參加活動的多數外地媽媽都曾來過濱州,但幾乎都沒有近距離觀察過濱州的黃河。
從齊東古城遺址公園到魏氏莊園、黃河樓、打漁張,參加活動的外地媽媽們了解了黃河濱州段的變遷,更看到了黃河安瀾帶給濱州的發展福祉。在黃河樓,崔敏女士向媽媽詳細介紹了黃河入海路線的變化。崔敏的老家在菏澤,如今她與哥哥都在濱州安家立業。她說,媽媽這輩子不容易,養育了兩個兒女,晚年還照顧著生病的老伴以及幾個孫輩,希望她能在活動中放下平日的壓力,盡情欣賞黃河的美景,感受濱州這座城市的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媽媽里,有的是退休職工,有的種地一輩子,但也有好幾個女性創業者。如,菏澤籍的郭彥杰女士,在濱州創業多年,從事軟裝色彩搭配工作。還有,老家溫州的胡芳蘭女士于1990年來濱創業,當時她只有21歲。她記得,她當時新婚不久,在濱州大集、農貿市場做小買賣,幾乎每個見到她的濱州大爺大媽都感慨:“這么小就出來做生意,不容易啊……”
胡芳蘭說,那時候外出闖蕩的濱州人少,但溫州人往往剛成年就外出闖天下了。30多年來,她在濱州養大了女兒,如今有了外孫。跟她家聊天,明顯感到:胡芳蘭的溫州口音挺明顯,但女兒的口音滿是濱州味,而外孫說的就是標準的普通話了。
在萬物生頤福園,媽媽們看到了一個養老生活的理想范本——愉悅集團傾心打造的八星級社區。在那,醫養結合深度嵌入社區“肌理”,醫院、營養師、廚師班緊密協同,為每位老人“量身定制”專屬餐單,消除出行障礙;社區里SOS呼叫系統沿途密布,娛樂休閑設施完備,超300個項目點亮長者生活,讓“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愿景照進現實。
此次活動,只是 “黃河為媒·感恩母親”系列探索的一個開端。一次游覽、一封家書、一份濱州記憶,都是“在濱州、知濱州、愛濱州、建濱州”的生動體現。未來,主辦方將傾力打造全國首個以“新濱州人母親”為主題的文旅IP,讓母愛與黃河文化交相輝映,賦能“心安城市”建設。
記者 李默 劉清春 王敏 孫娜 徐志強 報道
來源:濱州日報
編輯:吳愛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