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的糾結(jié):
孩子的行為到底是對,還是錯?
哪些行為該制止,哪些行為該支持?
什么時候該順從孩子,什么時候不該順從孩子?
這也是養(yǎng)育5歲前叛逆期孩子的難點所在。
嚴格管教孩子吧,擔心不利于孩子發(fā)展獨立自主的人格。
滿足順從孩子吧,又害怕助長了孩子的壞習慣。
造成這些搖擺不定的根源,并不是孩子真的難養(yǎng),而是養(yǎng)孩子的我們太不了解孩子。
養(yǎng)孩子,是一個有體系、有規(guī)劃、有規(guī)律、有進度的大工程。
啥也不懂,只會要求和命令,那肯定是要出問題的。
01
養(yǎng)育叛逆期孩子的
一條黃金法則
養(yǎng)育叛逆期孩子,不是讓父母聽孩子的,或者讓孩子聽父母的,不要陷入這種二極管思維。
分享一條黃金法則給大家:父母的主觀期待要與孩子的客觀成長規(guī)律相契合,才能推動孩子成長。
這條法則能讓父母打開第三視角,從更高、更遠的角度審視孩子的行為和自己的要求。
當孩子出現(xiàn)了一個不符合我們期待的行為時,我們就要運用這個法則,問自己這么幾個問題:
1、孩子行為背后的客觀成長規(guī)律是什么?
2、這個客觀成長規(guī)律重不重要?要不要遵循?
3、我如何做才能滿足這個客觀規(guī)律的發(fā)展?
4、我這么做,是幫助孩子成長,還是阻礙孩子成長?
這幾個問題能夠幫助我們跳出主觀的局限性,始終以孩子成長的需求為目標,做出理性的判斷。
每個家長都有希望孩子好的意愿,但有好的意愿,不意味著就能做出好的教育決策。
這么說還是有點抽象,下面我就會用四個案例來詳細解釋,如何運用這條法則。
02
如何運用叛逆期黃金法則
這條叛逆期黃金法則要求父母在孩子的客觀成長規(guī)律,與自己的主觀期待要求之間做判斷、找平衡。
這期間會出現(xiàn)四種情況:
1、孩子的行為,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但不符合家長的要求
有個家長認為孩子2歲以后就不能再穿尿不濕,要學會自主如廁,結(jié)果訓練了小半年都沒有達成目標,孩子總是尿在褲子里。
家長很生氣,覺得孩子就是明知故犯,打屁股也不管用,于是想了一個自認為絕妙的招數(shù):往孩子的褲子里倒水。
家長認為孩子只要充分體會過濕噠噠的不舒服的感覺,自然就不會尿褲子了。
結(jié)果呢,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尿褲子。
這個案例中,孩子的行為的是:不會自主如廁,總尿褲子。
家長的要求是:孩子要學會去小馬桶如廁,不能尿褲子。
我們首先要思考的問題是:孩子自主如廁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是什么?
《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的建議是:一般來說,孩子在一歲半到2歲左右的的時候,孩子具備自我控制的能力后,就可以自主如廁訓練,但家長需要做的是,摒棄揠苗助長、速成的心態(tài)。
這個2歲的孩子年齡雖然滿足了,但控制能力還不達標。
孩子無法辨認出想要上廁所的感覺,以及沒有將上廁所與小馬桶聯(lián)系起來的意識。
家長的要求明顯高于客觀成長規(guī)律,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降低自己的要求,而不是采用更加嚴格的方式去要求孩子改變。
后來,我給這個家長的建議是:
1)降低對孩子自主如廁的要求,不要用倒冷水、責罵、打屁股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2)教會孩子辨認要上廁所的感覺,比如小肚子那里會脹脹的。
3)給孩子準備一個可愛的小馬桶,帶著孩子用游戲的方式,開開心心的演練想尿尿去馬桶的過程,唱著歌去,拍著手去,讓孩子和小馬桶熟悉起來。
4)要么重新穿上尿不濕,要么多準備幾條褲子,等待自主如廁的時機成熟再引導。
當我們抱怨孩子總是達不到我們的要求時,不妨反思一下:
是不是我們的主觀要求太高了,超出了孩子的客觀發(fā)展水平。
如果忽視孩子的客觀水平,一味地的要求孩子達到我們的期待,那結(jié)果必然是阻礙孩子的成長。
2、孩子的行為,符合家長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
孩子昨天已經(jīng)買過了玩具,但是今天又要買,在商店大聲哭鬧。
為了快速安撫孩子,家長說:你不哭了,我就給你買。
孩子立刻不哭了,家長也買了玩具。
“不哭了”這個行為完全符合家長的要求,但“用哭鬧索要玩具”不利于孩子建立規(guī)則意識,發(fā)展情緒能力。
這個時候就要求家長具有敏銳的洞察力,看到孩子哭鬧這個行為所帶來的成長價值,而不是孩子一哭,心亂如麻。
孩子的行為總是符合家長的要求,但不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是一件短期內(nèi)看沒什么弊端,但長此以往可能會帶來大麻煩的事情。
尤其是家長帶娃想要圖省事、急功近利、想要速成的時候,
比如當孩子想要家長讀書的時候,家長懶得讀,放故事給孩子聽,孩子從此以后一直聽故事,不來纏家長讀紙質(zhì)書。
上學以后發(fā)現(xiàn)孩子再也靜不下心來讀書,閱讀理解能力遠遠落后于同齡人。
我們再給孩子提要求的時候,一定要思考這個要求是否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是否能幫助孩子成長。
而不僅僅是要求孩子按照我們說得做就行。
3、孩子的行為,既不符合家長的要求,也不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
這種情況就非常好辨認了,比如下面這些案例:
已經(jīng)到了睡覺的時間,但孩子還要玩
馬上要吃飯了,孩子要吃完一整袋餅干
孩子經(jīng)常搶別人的玩具
約定好看一集動畫片就關(guān)電視,可一集完了孩子還要看
只要家長不溺愛孩子,這些行為都會第一時間制止,做出既符合家長要求,又符合成長規(guī)律的教育決策。
4、孩子的行為,既符合家長的要求,也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
這是最理想的狀態(tài)了,父母不會面臨糾結(jié)和矛盾,孩子也不會激烈抵抗。
父母既能幫助孩子獲得成長,又能和孩子保持融洽的親子關(guān)系。
舉個常見的案例,一個3歲多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坐飛機,航程需要3個小時,這對一個3歲孩子來說是不小的挑戰(zhàn)。
為了避免孩子坐不住、鬧騰、打擾到其他乘客,家長提前準備了畫本、黏土、動畫片等工具來安頓孩子。
孩子全程安安靜靜、不吵不鬧,專注于畫畫、做手工、看動畫片。
這個表現(xiàn),既符合家長的要求,也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
假如家長不理解3歲孩子根本坐不住這個客觀規(guī)律,沒有準備那些道具,只是口頭要求孩子保持安靜,不要亂動,那結(jié)果可想而知。
這種理想狀態(tài)肯定是能實現(xiàn)的,但需要父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鋪墊工作:
1)和孩子保持安全穩(wěn)定的親子關(guān)系
父母只有始終如一的給孩子提供無條件的愛,才能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度,我們給他提的要求,他才會積極配合。
如果親子關(guān)系比較冷淡、緊張,孩子和父母始終處于對立的狀態(tài)。
即便我們提出的要求是符合客觀成長規(guī)律的,孩子也不會輕易配合。
2)父母能系統(tǒng)的學習兒童心理學
正確解讀孩子行為的前提一定是父母提前學習,而且一定是系統(tǒng)的學習,因為每個成長規(guī)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
孩子的成長體系是一個復雜且完整的網(wǎng)絡,各個規(guī)律之間是有聯(lián)系的。
我們評估孩子的時候,也不能單獨把一個點拎出來,要放在整個體系中去看才行。
3)正確處理孩子那些“不符合成長規(guī)律的要求”
比如我們之前說得晚睡、搶玩具、打人、破壞規(guī)則等行為,都是不符合孩子客觀成長規(guī)律的,一旦處理好了,就能讓孩子從錯誤中獲得成長。
孩子從父母的反饋中,學會了如何遵守規(guī)則、如何管理自己、如何正確社交,也看到了父母亦師亦友的權(quán)威性。
慢慢得,孩子就會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善于接納父母正確合理的建議。
父母和孩子就會進入到良性循環(huán)中,雙方都能不斷獲得正反饋。
此時,養(yǎng)叛逆期孩子的過程就會越來越輕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