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孩子的每一個“錯誤答案”,都是他們認知世界的邏輯腳印。
Hello,大家好,我是豆芽媽媽。
孩子做事不專注、三分鐘熱度,動不動就哭,或者總是和大人對著干、不服管教,是個"小犟種"……
你還在為孩子的一些“壞習慣”而煩惱嗎?
哈佛大學聯(lián)合一些權威機構,曾對高智商兒童的行為特征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看似"負面"的行為,實際上并非我們所看到和預感的那般糟糕。
反而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一些“壞毛病”,是高智商的表現(xiàn),如果正確引導,孩子長大后反而會更有出息。
“注意力分散”的孩子
在我們身邊,如果某個孩子做事非常專注、認真,尤其是特別小的孩子,我們覺得好笑之余,會感慨其“像個小大人”,專注力強,以后肯定學習好。
妞妞是個活潑好動,專注力不那么強的孩子。
上舞蹈課會被老師反復點名批評,一直對孩子教育很關注的姥姥,認為“得向其他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朋友看齊”。
之前因為摳舞蹈細節(jié)動作,導致她很排斥,每次打卡都像一次“戰(zhàn)爭”。
想到她不過才四歲,學習之路還很長,不想因為家長緣故,早早地讓她對學習、探索新事物產生厭惡。
于是現(xiàn)在就抱著很佛系的心態(tài),每天堅持練習即可,盡管身邊有批評的聲音,聽聽即可。
很多家長對此表示很焦慮,看直播時會聽到家長反復問樊老師這些問題:孩子的專注力怎么辦?
他回答的大概意思是,不好就讓他自己不好唄,孩子是在探索,專注力太好意味著孩子已經失去了很多發(fā)展的可能性,思維早就定型了。
通過查閱資料,豆芽媽媽發(fā)現(xiàn),原來高智商孩子根本就不是那些看起來專注力很好的孩子,而是在某件事上“選擇性專注”。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追蹤發(fā)現(xiàn),“天才兒童”的大腦對新穎性和復雜性需求更高,枯燥任務會導致額葉皮層激活不足,導致會快速失去興趣,顯得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不要再羨慕有些孩子專注力好;
那些專注力不好的孩子,大腦在環(huán)境刺激中快速發(fā)育,修剪神經元突觸,在發(fā)展新的能力呢。
孩子能夠在自己某個感興趣的領域,如閱讀、搭建或者玩沙的時候沉浸其中,能“選擇性專注”,就是孩子高智商的表現(xiàn)呢。
“過度情緒化”的孩子
鄰居孩子小小是個十分敏感愛哭的小女孩,經常看她抹眼淚,有時候可能小伙伴一句不經意開玩笑的話,她都會難過傷心很久。
小小的媽媽很頭疼,感覺女兒玻璃心、太脆弱。
一些家長對于孩子愛哭、經常鬧情緒感到很抓狂,都喜歡那些安安靜靜、溫順可愛的孩子。
其實,一些孩子過度情緒化不是壞事,而是孩子自身情緒感知能力強的表現(xiàn)。
這類高敏感孩子看似容易情緒化、動不動就哭,表面上讓家長很頭疼,實則孩子隱藏著獨特的特質和優(yōu)勢。
第一,共情能力強
心理學家Elaine Aron提出,高敏感人群的腦島,即負責情緒覺察的腦區(qū)會更活躍,這使得他們能更細膩地體驗情感,共情能力更強。
《乘風2025》中的各個年齡段的小姐姐們,我們發(fā)現(xiàn)她們情緒捕捉能力都非常強,非常能感同身受。
在最近的一次排練中,馬吟吟“冷眼旁觀”羅予彤的練習,居然看哭了。
共情力強的人擁有更深厚的人際關系,容易捕捉他人需求,建立信任感;在未來領導力方面也會有所加持,成為一個備受愛戴和尊敬的好leader。
第二,更具成長優(yōu)勢
心理學上有個理論——“過度激動”,指出高智商兒童神經系統(tǒng)的敏感性更高,導致他們對感官、情感或道德問題的反應更強烈。
孩子高敏感,其實根據成長優(yōu)勢,因為具備:
l 深度信息加工能力強,大腦具備更強大的學習和洞察力,對繁復的信息可以梳理、分類
并建立復雜的關聯(lián)。
l 更謹慎和反思,這類孩子大腦中的杏仁核對潛在威脅更敏感,因為習慣性的預演各種可
能,所以遇事會更冷靜;且善于權衡利弊,成年后財務和健康管理能力更強。
第三,創(chuàng)造力更強
有位名人說,敏感不是缺陷,而是他們感知世界的特殊天線。
高敏感的孩子,感官更敏銳,視覺、聽覺、觸覺等閾值更低,能體驗到更豐富的世界。
她們對世界的獨特觀察常轉化為藝術或創(chuàng)新靈感,在社會影響力、人文藝術方面會有很高的建樹。
劍橋大學追蹤研究發(fā)現(xiàn),童年期被評估為高敏感的個體,成年后從事藝術職業(yè)的比例是普通人群的3.2倍。
莫奈說:"我畫的不是風景,而是風景給我的感覺。"
柴科夫夫斯基因高度敏感而長期抑郁,卻將情緒轉化為《悲愴交響曲》等杰作。他曾說:"我的音樂是那些無法用眼淚表達的情感的出口。"
“不服管教”的孩子
在小區(qū)樓下遛娃,和鄰居寶媽說起育兒心得和體會,一位年長的爺爺帶小孫子來,他聽到我們的談話內容,非常感興趣,追問:你們都是這樣管孩子的?
接著他說他們管教孩子,就一個字“打”,不聽話就打,直到打到孩子順從為止。
他還很沾沾自喜,自己的教育方法很管用,打出來的孩子也很有出息,都順利上了大學。
不服管教的孩子,有自己的主見、愛和大人對著干、頂嘴,確實很讓大人頭疼,家長很容易激發(fā)自動駕駛模式,打或者罵。
其實,錯不在孩子,而是家長沒覺察孩子的需求和變化。
看似不聽話、沒禮貌、難管教的背后,還有一種積極的可能——高智商的信號。
因為孩子狡猾擅辯,能發(fā)現(xiàn)成人話語中的漏洞,代表著思維性更強,這也是他們批判性思維形成的萌芽,未來可能在法律、科研等領域表現(xiàn)突出。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天賦者的反抗性",其表現(xiàn)是高智商兒童常具有更強的邏輯思維和求知欲,他們需要理解規(guī)則背后的合理性而非被動接受。
所以會出現(xiàn)諸如挑戰(zhàn)權威、規(guī)則、過度提問、不服管教等看似忤逆的行為,大人要做的是耐下心來,和孩子辯論、研討、思考,找尋事物的答案,而非簡單壓制。
最后劃重點
高智商研究專家Linda Silverman強調:“看似問題的行為,往往是天賦被誤解的語言。”
分享個教育者的“黃金法則”,下次再遇到孩子難管、不聽話,不必一直默念“孩子是親生的”一百遍,而是家長要做到重塑標簽:
√ 孩子不是“坐不住、多動”,而是“你的身體喜歡用運動學習”;
√ 孩子不是“情緒化愛哭”,而是“內在敘事豐富”;
√ 孩子不是“不聽話難管教”,而是“偽裝的天賦”。
然后根據孩子的行為類型“設計出口”,比如說拒絕服從命令,給孩子有限的選擇,讓其自主決策。
總之,孩子的壞毛病是成長階段的常態(tài),因為在不斷地發(fā)展中,神經具有可塑性,所以會表現(xiàn)出“難管教”的特質。
《園丁和木匠》一書中提到,混亂和無序就是童年的主旋律。
而愛讓一切變得有序,成為可能。
希望我們都能做孩子的園丁,允許孩子犯錯,給孩子試錯成長的空間,讀懂行為背后的代碼,給孩子搭建更廣闊的運行環(huán)境。
孩子身上的哪些“壞習慣”,會讓你覺得很累難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