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2月,蔣介石聯合李宗仁、馮玉祥、閻錫山發動了與張作霖爭奪東北的戰爭。
隨著國民革命軍北進,英美勢力也開始向北延伸,尤其當蔣介石兵臨濟南城下后,日本侵略者為鞏固自身的利益,向濟南國民黨軍發動進攻。
由于蔣介石一味妥協退讓并下達不抵抗命令,使得大量中國軍民遭到日本侵略者的屠殺,這其中還包括國民政府山東特派交涉員蔡公時等17名外交人員。
可是蔣介石為了繼續北伐,卻與日本侵略者達成協定,主動將國民革命軍撤出濟南,讓日本肆意為禍山東地區。
很顯然,蔣介石只是想著盡快完成北伐,在名義上統一中國,至于西方列強的侵略,蔣介石卻并不愿去阻止,畢竟他覺得能威脅他統治的只有內憂。
濟南慘案使北伐停止了一周時間,以妥協的姿態取得外國勢力支持的蔣介石,一連解決了阻礙其北伐進程的吳佩孚和孫傳芳兩個軍閥。
眼瞅著軍閥只剩下唯一的張作霖,蔣介石對北伐事業信心滿滿,可是他卻并不打算以武力讓其屈服。
1928年6月,蔣介石派密使去東北,卻許諾任命張學良為國民革命軍副總指揮,那么蔣介石此舉的用意是什么?
被炸身亡
在眾多軍閥中,長期虎踞在東北地區的張作霖,可謂是勢力最強盛的一個。
他趁著南方大亂趁機入主北京,還自任為海陸空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可謂是春風得意。
不過當蔣介石率領北伐軍一路向北挺進時,張作霖頓感壓力山大,尤其是當吳佩孚和孫傳芳被北伐軍打敗之后,他已經積極在尋求退路。
在楊宇霆的建議下,本著好漢不吃眼前虧的張作霖則打算讓出北京返回奉天,畢竟那里才是他的地盤。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對外發布通電,宣布他將率領奉軍將撤出關內,只是讓他想不到的是,日本人已經在盤算著如何取他性命了。
張作霖早年曾靠日本人的支持起家,后來當日本人要在東北地區攫取權益時,張作霖卻并不愿意給日本人行方便。
日本人很惱火,覺得張作霖是阻礙他們侵略的阻礙,對他進行過多次暗殺結果都未成功。
這次張作霖返回奉天,他們覺得機不可失,便在專列必經的皇姑屯三孔橋,埋下炸彈,張作霖當場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后不久便不治身亡。
何去何從
張作霖在大帥府身亡的消息,并沒有及時傳到蔣介石那里,在大帥府嚴格對外保密的情況下,連日本人也未能探聽到張作霖的確切情況。
等到張學良返回奉天接管了東北軍穩定了局勢后,才對外放出張作霖身亡的訊息。
在張作霖讓出北京之后,蔣介石帶領著北伐軍進駐此地,此時蔣介石的北伐事業也達到了巔峰時期。
打鐵要趁熱。
按理來說,蔣介石應該立即趁著張作霖去世的契機,繼續向北挺進,可是他卻出乎意料地停下了腳步。
那么面對這種極其不利的局面,少帥張學良該何去何從?
當蔣介石沉浸在占領北京的興奮之中時,張學良率先派出了密使與蔣介石談判,但是沒有談出任何結果。
背后算盤
對于張學良的主動,蔣介石剛開始并不感興趣,因為他覺得東北已是囊中之物。
可是身為蔣介石身邊的第一毒士楊永泰卻勸阻蔣介石不要抽出力量對付東北軍,應該收編張學良,讓他為自己所用。
至于楊永泰之所以提出這樣的建議,是因為當時盤踞在山西的閻錫山勢力不容小覷,雖然他已經表示效忠蔣介石,但卻得不到蔣介石的信任。
利用張學良牽制閻錫山,蔣介石頓感這是一條妙計,便秘密派遣蕭冬竹前往奉天,并讓他帶去許諾:
任命張學良為國民革命軍副總指揮,并讓他的部隊留在東北。
張學良要的就是能繼續在東北地區守著家業,蔣介石的許諾明顯打動了他,更何況他還得到了副總指揮的任命,這可是其他軍閥夢寐以求而不得的榮耀。
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正式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并在東北各省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史稱東北易幟。
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統一。
只是讓陶醉在北伐勝利喜悅中的蔣介石想不得到的是,在八年之后,張學良差點要了他的命……
參考資料:《蔣介石傳》、《中華民國史》等。
(圖網,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