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各色各樣的群眾的想象力,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戲劇表演。”
一、群眾的觀念
在上一部著作中,在研究觀念在民族演化過程中的作用時,我們業已說明,每一種文明都是少量的基本觀念的產物,這些觀念極少更新。我們說明了,這些觀念如何被植入群眾的腦子里,這一過程難受影響,觀念一旦確立就擁有很強大的力量。最后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大動蕩就是由這些基本觀念的變化造成的。
既然已經用了很大的篇幅介紹過這個問題,我們就不再多議,只想用三言兩語談談群眾能夠接受的觀念,以及他們形成這些觀念的方式。
這些觀念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環境影響下偶發的、朝生暮死的觀念,比如個人迷戀的觀念或教義;另一類是基本觀念,環境因素、遺傳規律和公眾意見賦予它們極大的穩定性,這些觀念包括過去的宗教信仰和今天的民主觀念。
這些基本概念好像溪水,徐緩流淌。短暫的觀念像漣漪,流變不息,只擾動水面;和底層的溪水相比,更顯而易見,卻并不重要。
如今,對父輩而言中流砥柱般偉大的基本觀念,正在搖搖欲墜,其堅實基礎業已喪失殆盡。同時,基于其上的制度也受到極大的動搖。每天,那種轉瞬即逝的次要觀念紛至沓來,但它們之中罕有被賦予生命活力者,無法獲得持久的影響力。
無論群眾得到的觀念是什么,只有在這些觀念具有絕對、不通融和簡單明了的形式時,它們才能產生有效的影響。它們都披著形象的外衣,唯有以這種形式出現,才能被群眾接受。這種形象化的觀念不依靠邏輯相似性或連續性作為紐帶,它們能互相替換,就像幻燈片能從幻燈機里被抽出來并重新放置一樣。這就可以解釋,為何最矛盾的觀念能在群眾里同時流行。同理,因時機的不同,群眾里儲備的不同觀念對其產生不同的影響,所以群眾能干出大相徑庭的事情。由于完全缺乏批判精神,群眾不能察覺到這些矛盾。
在孤立的個人身上,不僅僅是原始人,還包括其他許多人身上,我們都能看到這種現象。以狂熱的教徒為例,在智能的某個方面,他們就像原始人。在歐洲讀過大學并拿了文憑的印度教徒,就展現出這種令人費解的現象。若干西方思想疊加在他們身上,然而,其基本的習俗或社會觀念卻維持不變。隨著時機的變化,這一套或那一套基本觀念會浮現出來,伴以獨特的言談舉止;如此,同一個人表現出極為矛盾的樣子。不過,這些矛盾與其說是真實存在,不如說是表面現象,因為只有代代相傳的觀念才能對孤立的個人產生足夠的影響,成為他的行為動機。只有在不同種族雜處、受到不同傳統傾向的影響時,人的行為才會出現此一時刻、彼一時刻截然矛盾的現象。在心理學上,這些現象十分重要,但在這里過多解說卻徒勞無益。我認為,若要理解這些現象,至少要花上十年時間周游各地進行考察。
只有以簡單明了的形式出現,觀念才能被群眾接受;唯有經過徹底的改變,觀念才能通俗易懂。當涉及高深莫測的哲學或科學觀念時,我們尤其會看到,為了適應群眾低下的智力水平,對觀念需要進行多么大的改造。對觀念的修正程度取決于群眾的性質,或取決于群眾所屬的種族的性質,但修正的傾向總是觀念的低俗化和簡單化。這可以解釋一個事實:從社會的角度看,實際上罕見觀念的等級制,也就是說,觀念罕有高下之分。無論發軔時多么偉大或正確的觀念,一旦陷入群眾能理解的范圍,并對群眾產生影響,其高雅和偉大就消失殆盡了。
再者,從社會的角度看,觀念的等級價值、固有價值并不重要,必須考慮的是它所產生的效果。中世紀的基督教觀念,上一世紀的民主觀念,或今天的社會觀念,都不是十分高尚。從哲學的角度看,它們只能被視為令人遺憾的錯誤,但它們已經或將要顯示出強大的威力,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們將構成決定各國行動的最基本的因素。
經過徹底改變的觀念,方能被群眾理解;只有在進入無意識領域后,經過若干過程的修正,觀念才能產生影響。彼時,觀念變成了一種情感。至于觀念的修正過程,我們將在下文討論。
不要以為,僅僅因為觀念正確,它就能對有教養的人產生有效的影響。只要看一看,即使最確鑿的證據對大多數人的影響也微不足道,我們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誠然,十分清楚的證據是可能被有教養的人接受的。然而,由于初始觀念的影響,改宗的信徒很快就會被他無意識的自我帶回原點。幾天后見面時,他又會用老一套語言來證明他改宗前的觀點。實際上,他仍處在以往觀念的影響之下,這些觀念已經變成了他的情感。唯有這些觀念影響著我們的言行舉止的最隱秘的動機。在群眾中,情況也不會例外。
通過多種方式,觀念最終深入群眾的頭腦以后,就具有了難以抗拒的力量,并會催生一系列結果。此時,再和觀念對抗就徒勞無益了。引發法國大革命的那些哲學觀念,用了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才扎根在群眾頭腦中。眾所周知,一旦扎根以后,這些觀念就具有了不可抗拒的威力。于是,全民就被動員起來,為社會平等、抽象權利和理想自由的實現而不懈努力,致使一個個王室搖搖欲墜,使西方世界經歷了巨大的動蕩。在二十年的時間里,各國都禍起蕭墻,歐洲經歷的大屠殺連成吉思汗和帖木兒也會心驚膽戰。觀念的傳播竟然引起了如此大規模的沖突和屠殺,前所未聞。
觀念在群眾的頭腦里扎根需要很長時間,若想根除也需要很長時間。因此,就觀念而論,群眾總是落后于博學之士和睿智哲人,要相差好幾代。今天,所有的政客都十分清楚,上文提及的基本觀念中混雜著錯誤。然而,由于其影響依然十分強大,所以,政客也不得已根據業已過時的原理來進行統治,盡管他們已不再相信這些原理。
二、群眾的推理能力
不能絕對地說,群眾沒有推理能力,也不受推理的影響。
然而,從邏輯上來看,群眾所用的論證,能影響群眾的論證,都屬于低下的一類,因此將其稱為推理,只能說是一種比喻。
與高級的推理一樣,群眾低下的推理也基于觀念。不過,在其所采用的觀念之間,只存在表面上的相似性或連續性。群眾的推理方式與愛斯基摩人類似。愛斯基摩人從經驗中得知,冰是透明體,放在嘴里要融化,于是就認為,玻璃也是透明體,放在嘴里也會融化。群眾的推理方式又像一些野蠻人。野蠻人想象,吃下了驍勇的敵手的心臟后,便能得到他的膽量。他們的推理方式還像一些勞工——被一個雇主剝削以后,他們立即斷定,所有的雇主都會剝削他們。
群眾這樣進行推理,他們把表面有關聯、實際不同的東西聯系在一起,并立即把具體的事例推而廣之。那些知道如何控制群眾的人,給他們提供的正是這種論證。唯有這些論證才能影響群眾。對群眾而言,鏈條完整的邏輯論證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因此可以說,群眾不會推理,或者可以說,他們只會錯誤地進行推理,也不受推理的影響。讀一些演說詞時,你會發現,其中的漏洞使人震驚。然而,它們曾經對在場的聽眾產生強大的影響。人們忘記了,這些演說詞不是寫給哲學家閱讀的,而是用來說服集體的。那些同群眾親密交流的演說家,知道如何塑造形象來誘惑群眾。誘惑了聽眾,他的目的就達到了。皇皇巨著是認真思考的產物,但二十本大部頭還不如演講詞中的幾句話,至少這些話能打動聽眾。
毋庸贅言,群眾不能正確推理,不能展現絲毫的批判精神。換言之,他們不能區分真理和謬誤,不能針對任何事物形成任何準確的判斷。他們接受的判斷僅僅是強加給他們的判斷,絕不是討論后被采納的判斷。在這個方面,許多人并不比群眾高明多少。有些意見之所以能輕易地被廣泛接受和贊同,主要是因為,大多數人不能根據推理形成自己獨特的看法。
三、群眾的想象力
正如缺乏推理能力的個人一樣,群眾形象化的想象力非常強大,而且活躍,他們很容易受到強烈的影響。一個人物、一件大事或者一次事故在他們腦子里喚起的形象,栩栩如生。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群眾宛若睡眠中的人,其理性已被暫時懸置,任由極其鮮明的形象在腦海中浮現;一旦夢醒開始思考,夢中的形象就會迅速消失。群眾不會反思,不會推理,腦子里不存在辦不到這一觀念。應該指出,一般地說,他們會認為,最不可能的事情便是最驚人的事情。
給群眾留下特別深刻印象的,為何始終是事件中令人驚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面?其原因就在這里。分析一種文明時,我們就會發現,支撐該文明的實際上正是那些神奇的、富有傳奇色彩的事物。在歷史上,表象總是比真相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非現實的因素總是比現實的因素更為重要。
群眾只能以形象思維,因此也只能被形象打動。唯有形象能嚇唬他們,吸引他們,成為他們行為的動機。
因此,戲劇表演總是能對群眾產生巨大的影響,因為表演中呈現出來的形象最為清晰可見。面包和壯觀的演出構成羅馬平民幸福的理想,他們別無所求。多少個時代過去了,這種理想幾無改變。對各色各樣的群眾的想象力,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戲劇表演。所有觀眾的體驗基本相同;也許這些感情沒有立刻變成行動,那是因為,即使最無意識的觀眾也不可能不意識到,他們是幻覺的受害者,他們的笑聲與淚水,都是為了迎合舞臺上那虛幻的奇遇。然而,因人物形象的暗示而產生的情緒有時會非常強烈,以至于會像在習慣性暗示的作用下一樣,情緒往往會轉化為行動。我們常常聽說這樣的故事:一個頗受歡迎的劇場的經理,偶爾推出了一部讓人情緒低落的戲劇,其結果卻是,觀眾們對那個扮演叛徒的演員狂怒不已,幾欲訴諸暴力,經理不得不掩護那個演員離開劇場。雖然知道演員叛變的罪行是虛幻的,但有些觀眾還是免不了義憤填膺。我認為,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群眾心理狀態最顯著的征兆,尤其是暗示所產生的心理效應。非真實因素的影響幾乎和真實因素一樣大。群眾的明顯傾向是,不區分真實和非真實。
征服者的權力和國家的力量,便建基于大眾的想象力。領袖統率群眾時,尤其要在刺激其想象力上大做文章。一切重大的歷史事件,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興起,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以及我們這個時代的某種思潮的興起,都是因為強烈地刺激了群眾的想象力而產生的直接或者間接的結果。
再者,所有時代和所有國家的政客,包括最絕對的暴君,都把群眾的想象力視為權力的基礎,他們從來不會嘗試依靠與群眾的想象力作對來進行統治。拿破侖對國會說:“由于我成為天主教徒,我終止了旺代戰爭;由于我成為穆斯林,我在埃及站穩了腳跟;由于我成為信奉教皇至上的信徒,我贏得了意大利神父的支持;倘若我要去統治一個猶太人的國家,我就要重修所羅門神廟。”自亞歷山大大帝和愷撒以來,大概還沒有哪個偉大的人物比拿破侖更了解怎樣影響群眾的想象力。他始終全神貫注地追求的,正是強烈刺激群眾的想象力。在凱歌高奏、侃侃而談、發表長篇演說時,在他的一切行動中,他都牢記要調動群眾的想象力。直到臨終時刻,他依然對此念念不忘。
那么,如何影響群眾的想象力呢?我們很快就會明白。此刻只說一點,若要掌握這一絕技,萬勿訴諸智力或推理,即不能采用論證的方式。為了讓民眾群起反對謀殺愷撒的人,安東尼不是靠機智的說理,而是手指愷撒的尸體,同時宣讀愷撒的遺囑。
愷撒之死
無論刺激群眾想象力的是什么手段,其形式都是驚人而鮮明的形象,免去了一切多余的解釋,最多伴有幾個奇異或神秘的事實:一次偉大的勝利、一個偉大的奇跡、一宗大罪,或一個誘人的前景。事例必須擺在群眾面前,囫圇一團,不去細察,其來源要秘不示人。一百樁小罪或小事,絲毫也不能觸動群眾的想象力,相反,一件大罪或大事定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其危害遠不如一百樁小罪。幾年前,流行性感冒僅在巴黎就造成5000人死亡,但是這件事對民眾的想象力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原因在于,這場名副其實的浩劫沒有體現為任何生動的形象,人們是通過每周發布的統計信息對這一狀況有所了解的。相反,一個事故,導致500人死亡,而不是5000人,但是發生在一天之內,發生在眾目睽睽之下,它就非常引人矚目。比如,倘若埃菲爾鐵塔轟然倒塌,那就會強烈刺激群眾的想象力。一艘跨洋巨輪大概已在大洋深處沉沒,然而由于沒有新聞進行報道,反而刺激了群眾的想象力,長達一個星期。官方的統計表明,僅在1894年,失事的海輪就達850艘,汽輪就達203艘。以生命和財產損失而論,這要比那艘跨洋巨輪的失事嚴重得多,但群眾從未對這些接二連三的事故表示過關切。
可見,刺激民眾想象力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它們發生和引人注意的方式。如果容我發表觀點,我就會說,唯有對這些事故進行濃縮加工,才能產生令人瞠目結舌的形象并且這些形象會在群眾的頭腦中徘徊不去。掌握了影響群眾想象力的藝術,也就同時掌握了統治他們的藝術。
選自《烏合之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