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老一輩革命家紛紛退出歷史舞臺的時候,楊得志將軍卻迎來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
他先是在1980年擔任了總參謀長,又在兩年后擔任了軍委副秘書長,可謂步步高升。
然而,他的下屬們更是能力不容小覷,其中有四個人在后來成為了軍委副主席,在軍中走得比老首長還要遠……
虛心求教的張將軍
其中一位是張震將軍。他出生于湖南平江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中,小時候因為家貧當過學徒,時常遭受雇主的打罵。
大革命開始后,張將軍不愿再忍受上層階級索求無度的剝削,十二歲的他開始參加童子團,并由于表現出色成為了副團長。
在此期間,他曾兩次參加“平江撲城”的運動,冒著生命危險奔走在敵人的炮火中,為前線部隊傳遞情報、探查敵情。
到十六歲時,他正式通過了黨的考驗,成為了一名合格的黨員。
此后,他便正式開啟了動蕩的一生。在中央蘇區歷次反圍攻戰斗中,張震作為連指導員、營長,親自上陣殺敵,并且每次都沖鋒在前,作戰勇敢。
黃克誠將軍多次對他進行表揚,稱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年輕戰士。
在長征過程中,他臨危受命參加了血戰湘江以及四渡赤水等艱險戰斗,作戰能力也開始日益成熟。
在抗日時期,他被調到新四軍工作,開始擔任第四支隊八團參謀長。在這個時期,他與戰神粟裕有了密切的交流,并從對方身上學到了很多指揮技巧。
到了解放戰爭中,身經百戰的張震將軍已經能獨當一面了。
在蘇中、魯南以及萊蕪戰役中,時任華野二縱副司令的他憑借著出色的指揮將敵人打得無力還擊,為部隊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后,張震擔任了武漢軍區副司令一職,而他的上司正是楊得志將軍。
在兩人的默契合作下,軍隊成功轉入正規化、現代化建設。兩人之間的友誼也日漸深厚。
1980年,在楊將軍擔任總參謀長時,張震再次成為了他的副手,兩人繼續開啟了合作之路。
在楊將軍的言傳身教下,張震很快就掌握了總參的具體工作,工作能力也逐漸提高。
1992年,經驗豐富的張將軍被任命為了軍委副主席。
“將軍縣”走出來的功勛
另外一位是劉華清。他出生在湖北黃安這個歷史悠久的革命老城。從這里先后走出了223名將軍,劉華清就是其中一位。
他家境貧寒,常年遭受地主欺壓。后來為了掙一口飯吃,不滿十五歲的他便加入了紅軍,開始參加革命。
豈料,就是這個決定改變了他的一生。
這個“紅小鬼”參加過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攻以及長征等重大軍事活動。
部隊的生活無疑是艱辛的,但劉華清卻從未喊過放棄。不管多大的困難,他都咬牙堅持了下來。
由于表現出色,他屢次得到上級提拔,曾擔任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十五軍團政治部科長等職。
抗日開始后,他又被劉伯承調到身邊,開始擔任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為創建冀魯豫根據地作出了巨大貢獻。
全面內戰爆發后,他擔任中野二縱六旅政委,先后參加了上黨、邯鄲、定陶等戰役,次次在絕境中出謀劃策,帶著部隊化險為夷。
在之后的羊山集戰役中,面對我軍被敵人包圍的情況,他沉著冷靜,親自上陣指揮帶著部隊突破了敵人的陣地,為軍隊立下大功一次。
新中國成立之后,他再次被中央委以重任,前往蘇聯海軍學院學習,掌握了大量的海軍建設技術。
此后,他便將全部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海軍,并開始致力于研發核潛艇。
1980年,他也同樣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成為了楊得志的得力助手。
到了1982年,劉華清開始出任海軍司令員,依舊與楊將軍保持著密切的聯系。
這段時期,兩人共同參與軍委會議,時常針對海防問題提出聯合建議。
在1989年,劉華清憑借著豐厚的資歷和工作經驗,擔任了軍委副主席。
大名鼎鼎的“鐵軍”師長
還有一位是張萬年將軍。
相較于前兩位,張將軍的年紀就比較輕了。他出生于1928年的山東黃縣,在抗日時期參軍。
小時候的張將軍因為受戰亂連累,經常吃不飽飯。此后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跟隨母親去討飯。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他對于戰爭逐漸產生了厭惡的情緒。
后來他的父親被日軍抓走當壯丁,并且一去不復返后,張萬年對日軍更是痛恨至極。
為了家仇國恨,年僅十六歲的張將軍參加了八路軍,成為了膠東軍區的一名戰士。
在許世友將軍的率領下,膠東地區的抗日形勢逐漸好轉。看著許將軍在戰場上奮勇拼殺的樣子,張萬年更是升起了無限敬佩之情。
從此他便暗下決心,今后要像許將軍那樣去戰斗。在之后的日子里,他便開始在戰場上沖鋒陷陣,愈戰愈勇。
在戰斗最危險的時候,他曾幾次將上級從火線上背下來,這也讓他在軍中名聲大震。
此后,他便經常受到提拔,職位也從普通戰士晉升到了排長。
解放戰爭開始后,他陸續參加了遼沈、平津戰役,在之后一系列戰斗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后,他被任命為127師師長,駐防在武漢軍區。當時司令員正是楊得志將軍。
在此期間,兩人共同參與了對越自衛反擊戰。楊將軍在作戰后總結時,高度肯定了張萬年在攻克諒山時“穿插果斷”的戰術。
1980年,張將軍在擔任濟南軍區司令時,多次參考楊得志留下來的山地作戰訓練手冊,狠抓部隊訓練,并從中受益匪淺。
1995年,他出任軍委副主席,繼續奮斗在部隊一線。
年輕有為的將領
最后一位就是遲浩田將軍了。他與張將軍一樣,也算得上是年輕干部。
他是山東招遠人,于1944年入伍。在抗日時期他主要負責文職工作,曾先后擔任過連隊文書、連文化干事等職。
解放戰爭開始后,他開始走上軍事崗位,陸續當過連副指導員、營副指導員。
也是在這個時期,他在軍中出了名。
先是在淮海戰役中,我軍在遇到危險時,他直接帶領戰士們一炮打下了敵人的一輛坦克,其他幾輛坦克也被嚇得落荒而逃。
這一戰也讓他的連隊被稱為“濟南英雄連”。
在解放上海時,由于敵人負隅頑抗,我軍久攻不下。最后將軍帶著兩名戰士,直接從下水道鉆過蘇州河,深入虎穴。
三個人不費一槍一卒,直接抓住了一千多個敵軍,這一仗讓聶鳳智軍長都嘆為觀止。
新中國成立之后,部隊便開始大力栽培他。在楊得志擔任總參謀長期間,他也作為副手之一,開始協助楊將軍處理各種繁雜的軍務。
憑借著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遲浩田很快就成為了軍中的二把手。
到了1995年,他正式被任命為軍委副主席。
雖然以上這四位老將軍后來都做到了比老首長更高的位置,但他們對國家對群眾的心卻是一樣的忠誠。
他們繼承了革命先輩們的遺志,也將革命的優秀傳統傳承給了下一代,完成了先烈們的遺愿。
我們相信江山代有人才出,今后將會有更多的優秀人民干部走上領導崗位,完成革命任務的交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