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就聽說過市場上有賣‘星期狗’,但想著這個倒霉事不會讓我們碰上。”今年3月,武珈和男友決定買一只比熊犬,抱著這一僥幸的想法,他們在社交平臺上搜索“武漢本地比熊”等信息,聯系上了一位店主。對方發來一個大廈的定位,推薦他們前往武昌區綠洲廣場的一家寵物店。
店里的比熊犬只有一只,不到3個月大,安靜地蹲在籠子里。武珈和男友被它乖巧的性格吸引,花了1200元將它帶回了家。但次日,小狗開始嘔吐、腹瀉,幾乎不吃不喝,第三天突然離世。
武珈的男友在網上搜索這家寵物店的信息,才發現類似的遭遇并非個例。他被拉進了一個維權微信群,有十多位消費者都在近期買到了“星期寵”。今年4月,中南路市場監管所相關負責人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提到,這家寵物店的法人5年來已更換了多次,所里接到投訴將近100起,涉及金額達數十萬元。
所謂“星期寵”,是指那些在售賣時看似健康,但在購買后一周內便出現嚴重健康問題甚至死亡的幼貓幼狗。隨著社交平臺、二手交易平臺等成為養寵推薦的新渠道,越來越多年輕人在線“種草”寵物,不經意間掉入了不良商家的陷阱。
伴隨人口結構變化與“它經濟”興起,寵物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情感陪伴。中國寵物家庭滲透率在2023年已達到約22%——平均每5個家庭中就有1戶養寵。高盛的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但與此同時,“星期寵”問題在寵物交易市場中長期存在。在社交平臺上,多地消費者反映維權無果,即使起訴,也只作為民事糾紛處理,難以對涉事寵物店形成有力懲處。
今年3月,上海閔行區人民法院公開披露了一起寵物交易案件,涉事的多家寵物店因售賣“星期寵”等一系列違法行為,12人獲刑,引發行業關注。承辦該案的閔行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曹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該案中,本地司法部門首次將長期受到詬病的“星期寵”交易作為刑事犯罪進行打擊,這一做法會對后續國內類似案件的辦理具有一定的參考和指引作用。
2021年5月,四川成都市,100余只以“寵物盲盒”形式售賣的小狗小貓,被眾多愛心志愿者救下并安置到一處動物救助中心。圖/中新
千條投訴,170多人報案
上海是國內寵物經濟和寵物消費重鎮。
上海擁有寵物犬超100萬只,寵物貓超120萬只,總數超220萬只。根據上海市寵物行業協會統計,上海市寵物消費這幾年在增長,犬貓市場規模在230億—250億元,增速達10%—15%,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長三角地區貢獻了全國寵物市場52%的份額,上海為區域核心城市。
上海也是寵物門店和醫院最多的城市之一,寵物相關注冊企業超過12萬家。近年來,上海出現了不少寵物友好空間,包括餐廳、酒店、城市公園、商業綜合體等場景,成為消費引流的重要入口。
然而,一些無良商家也盯上了這塊“大蛋糕”。上海“星期寵”第一例刑事案中,涉及消費糾紛的主要有兩家寵物店:玖只喵以及上海冠柯寵物。審理該案的閔行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副庭長王明森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這幾家門店皆由同一個犯罪團伙成立。
該團伙在上海販賣“星期寵”長達六年。早在2017年3月,他們曾在上海浦東新區成立九命寵物店。因“星期寵”投訴過多,2021年和2022年,相關負責人又來到閔行區,成立了玖只喵、冠柯寵物,但仍投訴不斷。
涉事寵物店通常是通過線上平臺發布寵物短視頻,吸引消費者購買視頻中的可愛寵物。但套路從這一步便已經開始——你在視頻里看中的顏值超高的貓狗,可能并不存在。發布視頻的并非該寵物店,而是他們雇傭的職業中介。“這些中介專門負責做短視頻引流,被稱為‘槍手’。當消費者在平臺上咨詢如何購買時,‘槍手’會將其引流至線下的寵物門店。”王明森解釋說。
值得注意的是,涉事的寵物店在大眾點評、小紅書、抖音等平臺上早有負面評價,不少消費者都曾分享過買到“星期寵”的經歷,并提醒大家“避雷”。王明森介紹,為避免潛在顧客提前發現這些“黑歷史”,中介人員通常會以“位置偏僻不易尋找”等理由,引導顧客到達指定工業園區,再由店員接到店內。
2022年1月,家住上海的養狗新手王城想買一只灰色巨型貴賓犬,咨詢淘寶上一家名為“萌寵上海店”的店鋪客服后,被推薦加了微信,對方建議他到線下看狗。考慮這家店在淘寶網的信譽度,加之在上海有實體店,1月23日,王城便來到了玖只喵。
他在店員的推薦下,購買了一只兩個月大的“純種巨型貴賓犬”,售價12500元。付款后,店員又拿出一張廣告單樣的紙張,稱必須購買養寵套餐才能把狗帶走。王城不得不額外支付高達42000元的三年期套餐費——包含每月兩次寵物美容及狗糧供應等全方位售后服務。
涉事寵物店的主要盈利模式,并非單純靠寵物銷售,而是通過強制捆綁各類附加服務來獲取高額利潤,包括購買寵物套餐、疫苗注射、芯片植入等。消費者普遍提到,門店捆綁銷售的套餐中,包含要購買的名為“谷波樂”的貓糧和狗糧,聲稱如果貓狗在成年之前,不吃已經習慣的寵物糧,容易因腸道問題夭折,屆時寵物店將不承擔任何責任。一位有十多年寵物繁育經驗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指出,這個說辭明顯是在制造焦慮和欺騙消費者,一般寵物在更換環境后,只需吃熟悉的寵物糧過渡一段時間即可。
2025年3月,上海公檢法部門披露,已打擊了多家售賣“星期寵”的寵物店。(視頻截圖)
該寵物店推薦的品牌寵物糧,價格高于市面上其他品牌的價格。多數消費者都選擇了現場購買。2021年,一位家住長寧區的消費者花了2000元購買了一條灰貴賓幼犬,同時支付5800元購買9個月狗糧套餐。一位2022年初在冠柯寵物購買美國短毛貓的消費者向媒體提到,當他拒絕店員推薦的套餐時,還被要求在合同中寫下“本人自愿無售后”的條款。
多數消費者在這些門店購買幼犬后,還會被強制要求必須注射芯片,并謊稱是官方的養犬證、養貓證——芯片用于記錄寵物的基本信息和聯系方式,方便找回遺失寵物,但要再額外支付1000元。但根據現行上海市物價局、市農業農村委聯合發布的文件,城鎮犬植入電子標識的指導價為每犬60元。
但即便支付了高額的捆綁套餐費用,多數消費者并不會享受到對方承諾的“無憂售后”服務。王城購買的幼犬第二天便開始打噴嚏,后連續幾天出現拉稀、不肯進食、嘔吐等情況。寵物店先“診斷”小狗喉嚨發炎,建議喂食酸奶,后又建議吃驅蟲藥,都未見起效。2022年2月10日,王城只好提出更換寵物。但寵物店告知,新的小狗價格為28000元,要從王城已支付的5萬多元中抵扣,還需他額外支付800元的調換費。這只體重不足1公斤的替換小狗,很快又出現了相同病癥。更令王城憤怒的是,店員最后承認,這兩只狗都不是巨型貴賓犬,而是個頭更小的標準貴賓犬,并拒絕了退貨退款的要求。
曹化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說,針對這幾家涉事的寵物店,上海市12315、12345等平臺共收到投訴舉報1000余條,上海市公安局閔行分局(以下稱“閔行公安”)最后查證,已報案被害人170余名,被騙金額共計144萬余元。
過去幾年中,不少消費者都在事后進行了上門協商維權,甚至報警或起訴。但王明森指出,這些交易披了一個民事合同的“外衣”。寵物店總是會辯解,“我們簽了合同,我是受法律保護的”。
消費者在這些門店購買寵物時會簽訂一份協議,下方有“溫馨提醒”:因本店所售是活體,特殊商品,一經售出,不包、不退、不換;如客戶在購買后24小時發現寵物有細小、犬瘟、冠狀、咳嗽、腹瀉等癥狀,本店承諾可以協商換狗或貓;24小時后至一星期內生病,本店免費救治。店外任何救治費用本店一律不承擔。
即便消費者決定起訴,基于合同,也只是民事訴訟。王明森注意到,過去許多民事判決中,法院認定這些寵物店有民事欺詐的成分,但涉案的被告人拒不履行賠償金。
定罪關鍵
閔行法院立案庭法官助理安冉也指出,2020年至2022年,閔行法院受理寵物消費類案件呈上升趨勢,“2022年達小高峰”。
王明森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2022年,閔行公安通過警情排查發現,圍繞玖只喵、冠柯寵物兩家寵物店的警情,最高時一天內達到了400多起。隨后,閔行公安以詐騙罪對這幾家寵物店立案,并進行了長達近一年的偵查。因社會影響惡劣,閔行區檢察院提前介入,成立辦案組,引導警方偵查取證。
一直以來,“星期寵”維權困境的核心難題,在于寵物疾病溯源難。幼年期犬貓因免疫系統發育不全,原本就容易感染犬瘟熱、貓瘟及細小病毒等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而且這些疾病存在潛伏期,傳播途徑復雜。在案件審理時,被告人也通常會辯解,他們并不是故意賣病貓病狗。
承辦該案的閔行區檢察院副檢察長曹化指出,能否構成詐騙,也是該案構成刑事犯罪,而非民事糾紛的一大核心。其中,寵物店是否在明知寵物感染致死率極高的傳染病的情況下,還要售賣給消費者,是在取證環節中證明涉事寵物店的行為是否構成詐騙的關鍵。
據介紹,閔行公安在立案后,先是整理現有的報案信息,發布公告重新摸排有多少個受害者。曹化提到,在所有報案信息中,多數消費者購買的貓狗,在一兩天內就出現嘔吐、腹瀉或咳嗽等病癥,不少人到寵物醫院檢查后認定,這些貓狗有犬瘟熱、貓瘟、冠狀病毒感染等傳染病,寵物在一周內死亡。
涉事寵物店的環境,也是重要的判斷依據。在2022年10月25日和11月10日的兩次突擊檢查中,閔行區農業農村委檢測發現,店內所有待售寵物及飼養環境均攜帶犬細小病毒或犬瘟熱病毒。這意味著,在售的貓狗患病率達100%,在這個環境中,即便一個新進入寵物店的健康貓狗,也極容易被感染。
2023年4月,閔行公安對涉事寵物店進行查封,并跨省將犯罪團伙成員抓獲歸案。檢察官在辦案時提取的關鍵證據顯示,涉案寵物店員工的微信聊天內容,也能證明其主觀上知道寵物生病的事實。店員會將生病的寵物安放在特定區域,還會提醒“某區的寵物已經快不行了,趕緊把它賣掉”。
閔行公安同時對寵物的來源也進行偵查。據犯罪嫌疑人供述,其銷售的寵物貓主要來自東北地區,狗主要來自江浙一帶。閔行警方專程前往東北某地,找到上游供貨商展開調查,雖未獲取銷售病寵的直接證據,但有一些證據表明,寵物店的主要訴求就是用300元—800元的低價進貨,幼貓的品相和健康并不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這個價格買不到很好的品種”。供應商也承諾,如果運到上海,“死一只賠償一只”。
“從這些寵物店的行為來看,被告人只是想把寵物運到門店,不管是好是壞,能賣出去就好。一旦發生糾紛,就把責任推給消費者,稱是消費者自己沒養好。”王明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閔行公安獲取的證據也顯示,涉事寵物店售賣的貓糧狗糧,也存在黑色產業鏈。公安通過第三方檢測發現,寵物糧中并不存在包裝上寫的成分。而且掃描包裝袋上的二維碼顯示的產品信息發現,“這家生產商在2018年已被注銷”。曹化介紹說,被告人承認,他們有自己的合作企業生產這些寵物糧,通過貼牌的方式在店內捆綁銷售。
涉事寵物店誘導消費者付費接種的寵物疫苗、辦理“狗證”“貓證”,都被證實是造假。據介紹,閔行公安查封門店時,大部分疫苗已被銷毀。但查獲的疫苗貼紙顯示,所有序列號完全一致。經公安機關委托疫苗生產廠家鑒定,確認疫苗及疫苗本均是偽造。負責接種的兩名門店員工最終供認,他們注射的多為生理鹽水。而寵物店沒有辦理狗證的資質,他們以寵物身份信息芯片冒充犬只飼養證明,并向沒有養寵經歷的消費者虛構養貓證。
白某強等12名被告人通過銷售患病寵物、不合格飼料、接種假疫苗、辦理“貓證”“狗證”等方式,謀取140余萬元。
曹化提到,認定構成刑事犯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該案被告人的行為構成尋釁滋事罪,同時應該被認定為惡勢力犯罪集團。
根據閔行區市場監管局在2023年發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自2021年玖只喵在閔行區成立以來,公安部門接相關報警354件,主要內容為消費者在與被告人協商售后事宜時發生沖突,向公安部門求助,寵物店負責人馮某祥因毆打消費者,被處以行政拘留十日。
法院還查明,該團伙在其開設的寵物店附近,曾對因購買患病寵物后要求退款、賠償損失的50余名被害人實施追逐、辱罵、恐嚇、毆打、頂撞等,甚至對到涉案寵物店執行公務的農業農村委執法人員實施辱罵、推搡、驅趕,對派駐在店門口維持秩序的特保隊員等人也實施辱罵。
該案最終判決,12名被告人所實施的共同犯罪已經具有為非作惡、欺壓百姓的惡勢力犯罪特征,已經形成了以白某強為首要分子、成員固定、分工明確的惡勢力犯罪集團。
交易規范“缺位”
《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24年中國寵物總數達到了1.24億只,同比增長2.1%。而高盛最新研究報告指出,2024年中國寵物數量首次超過4歲以下嬰幼兒數量,且預計到2030年寵物規模將達到嬰幼兒群體的2倍。但寵物在中國家庭的滲透率僅17%—18%,與美國(65%)、日本(38%)等成熟市場相比仍有3倍—5倍增長空間,預計2028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15萬億元。
這是一個仍在持續擴大的藍海,吸引了越來越多從業者入局這一行業。與行業的高速增長相伴,不可避免會出現種種“成長的煩惱”。
“星期寵”首例刑事案,給行業亂象敲響了警鐘。在社交平臺上,來自廣州、昆明、南京、西安、武漢等多個城市的消費者分享買到“星期寵”以及維權的經歷。
“吳個億好有錢”是一名網紅博主,家住廣州。今年“315”期間,上海“星期寵”首例刑事案剛被引發討論后不久,她在3月20日發布視頻講述了自己被騙的經歷:3月12日晚上,她在廣州天河區車陂街道一家名為“圓樂園”的寵物店買到一只薩摩耶,對方聲稱寵物很健康。但次日小狗開始咳嗽,兩天后查出感染狗瘟和細小病毒。她聯絡寵物店,但對方拒絕負責,強調合同顯示只有購買后兩天內生病才包售后。
“吳個億好有錢”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介紹,視頻播放量迅速突破了700萬人次。她收到更多消費者的回復和私信,才發現有許多人都曾在這家寵物店買到“星期寵”,投訴和報警都無濟于事。
2025年3月28日,以“和合共生”為主題的第四屆上海寵物時裝周在上海國際時尚中心開幕。攝影/本刊記者 殷立勤
“吳個億好有錢”在“圓樂園”購買寵物的經歷,與上述玖只喵等門店的套路如出一轍,包括線上引流、不告知寵物店名字、引導捆綁銷售、售后無門等。在她發布了3條相關視頻后,她得知當地警方也開始調查該案件,“圓樂園”寵物店已經人去樓空。據天眼查信息,該公司已于2025年3月31日被注銷。
為何“星期寵”長期存在?褚峰有十多年高端貓犬繁育經驗,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解釋,“星期寵”流入市場的一個重要前提,在于幼貓幼狗售賣時日齡太小。一般來說,貓狗要在6周左右接種第一針疫苗,之后每隔3—4周再接種一針,直到滿16周,這樣可以大大減少貓狗感染病毒的風險,也能降低寵物店交叉感染的風險。
但業內卻存在一個不健康的行規:幼貓幼狗大多在60天(即8—9周)時就被賣了出去。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的寵物看上去更萌,是處于品相最好的階段,更容易被消費者喜歡。過了四五個月,寵物會進入成長階段的外貌“尷尬期”,銷售難度增加。另一方面,大多數繁育戶賣出的貓狗是健康的,否則他們賣不出價錢,但寵物在來到消費者手中時,會經歷幾道貓狗販子的轉手,每個環節都想通過更低的價格從上游收購,每個環節也都希望盡早將幼寵脫手,降低養育成本。
60天內的幼寵,大多可能尚未接種疫苗,或者只接種了一針,在運輸過程中也處于寵物聚集的高風險環境中,生病的概率會大大增加。為了減少售后問題,褚峰會在幼寵品相最好的兩月齡在線上預售,在自己的貓舍給小貓完成3針疫苗接種、植入芯片后,再進行運輸或更換成長環境。但這種做法并不普遍。
更關鍵的是,“星期寵”糾紛暴露出,盡管近年來寵物經濟爆發式增長,產業鏈涵蓋生產、流通、銷售、產品等,但缺乏更統一、明確的規范和監管。
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員會執法大隊萬世平等人發表論文《寵物領域新業態下的動物衛生監管問題》指出,在互聯網經濟刺激下,市場充斥著大量資質存疑的寵物商販,部分涉寵商家防疫管理不規范;寵物繁殖、寵物交易市場管理不嚴格,待售寵物被集中運輸或者高密度飼養,造成疫病交叉感染,達不到合格的動物防疫條件。
多位受訪者均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在售后維權過程中,他們都遭到門店人員的辱罵,甚至遭受了暴力行為。武珈的經歷尤為典型,當購買的寵物死亡后,她聯系門店,對方以“是你們自己不會養”為由,拒絕提供任何售后。次日,武珈和家人到門店討說法,被店員帶到一個房間,隨后遭到多位員工的攻擊。報警后,由于現場沒有錄音或錄像證據,警方無法立案。
另一位受訪者,也有相似遭遇。去年末,這位女生在昆明小板橋狗市購買了兩個月大土松犬,幼犬在購買次日生病,治療一個月后死亡。今年1月,她和其他消費者到市場與老板溝通,據她提供的現場視頻,寵物店主對她們一行人大聲辱罵和威脅。即便到了警察局,對方依然直言“就算賣你們病狗,你們拿我也沒辦法”。該女生無奈地表示:“這是因為賣寵物的人熟知,活體寵物售賣并沒有一個非常完善的法規和標準。”
華南農業大學寵物營養研究中心負責人鄧百川在中國畜牧業協會寵物產業分會擔任理事,他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提到,近期,寵物產業分會正在制定寵物交易的行業標準,尤其是針對線上交易、寵物運輸等規范,已解決“星期寵”售后責任不清等核心問題。此外,行業協會也注意到寵物疫苗本容易造假,且全國缺乏統一的查詢平臺。因此,在制定標準時,他們建議在交易時不僅要檢查寵物是否接種疫苗,還要檢查寵物的抗體檢測結果。
審理該案件時,讓王明森最為觸動的一個細節是,在這類案件中,各方當事人面對的不僅是一個商品,而是一條生命,但被告人并未將其作為一條生命對待。公安機關和司法部門只能在末端進行打擊,未來更多的干預應該在上游環節進行。他建議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寵物店的常態化監管,定期抽檢,增加抽檢頻次,及時公示檢測結果,尤其是對檢測不合格的店鋪,有更多途徑提醒消費者。
萬世平與上海市動物衛生監督所等多位研究者也建議,要擴大監管領域,將寵物飼養、流通、銷售、服務以及寵物保護、寵物福利等各環節納入監管范疇,形成一套完整覆蓋寵物產業生態鏈的法律監管體系。避免出現糾紛維權難,事后動物衛生監督管理部門的調查取證艱難、責任認定缺乏依據,日常監管缺乏法律依據等問題。
在上海“星期寵”首例刑事案中,涉案人員曾在浦東新區開店,因投訴較多才轉至閔行區。許多消費者也提到,當地長期售賣“星期寵”的寵物店,都有多年的“黑歷史”。
在武昌區綠洲廣場二樓,武珈購買比熊的寵物店已經閉店。據報道,4月1日,中南路市場監管所組織商家與部分消費者進行線下調解,但涉事商家負責人并未到場。通過各種聯絡方式,相關維權的消費者了解到,該老板在當地還經營著其他寵物店。即便這家店關閉了,他們仍可能在其他門店繼續銷售“星期寵”。
針對此類情況,王明森建議,市場監管部門也可以建立行業黑名單,對新注冊的同業態經營者進行背景調查。特別是對曾因投訴被查處或存在不良記錄的經營者,應當限制其跨區域從事相同行業經營,從源頭打擊不良商家“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亂象。
(文中武珈、王城、褚峰為化名)
發于2025.5.12總第1186期《中國新聞周刊》雜志
雜志標題:寵物經濟爆發,如何監管活體交易?
記者:楊智杰
編輯:閔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