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6歲殉國,33歲就升任軍長,是黃埔第六期最年輕的將領之一。
五年后,妻子拒絕赴臺,獨自留在長沙,終因悲傷與肺病早逝,三子一女命運也迥異……
李仲辛與周黛西的結合
1938年,武漢淪陷。炮火連天中,李仲辛走進醫院,第一次見到了周黛西。
戰場上,他是團長,身披軍裝,帶傷而來,他是護士長,身著白衣,目光冷靜。
醫院擠滿傷兵,濃重的藥味與血腥混雜。
李仲辛傷在肩胛,咬牙不吭聲。周黛西一邊處理彈片,一邊皺眉問他:“疼嗎?”他搖頭,問:“還能打仗嗎?”
回答:“只要不是死,就給我站起來。”
周黛西,湖南湘潭人,畢業于復旦大學醫護系,不喜歡笑,講話利落,從不拖泥帶水。
早年投身國民黨軍醫系統,三年時間,從實習護士做到護士長。
他們的交集,來自一場意外:李仲辛的副官在她面前,失血過多死亡,她卻沒有選擇急救,而是優先處理李仲辛傷口。
有人質疑她判斷錯誤,她冷聲說:“這個人能指揮三個團。”
也正是這句話,讓李仲辛看到了,這個女人的決斷力。
戰后兩月,二人訂婚,次年正式成婚,婚禮簡樸,在重慶郊外一個將官宿舍舉行,沒有親人到場,只有幾名戰友作證。
婚后第二年,懷孕時,李仲仍然奔波于晉察冀邊區作戰,電報中只寫五個字:“保重,勿念我。”
她回了四字:“你若不歸,勿念我。”
這對夫妻的話,總像在打仗。
他們總共育有四個孩子,三子一女。
大女兒李莎出生在昆明時,正是1941年緬北戰事吃緊之際,李仲辛只見過她一次就匆匆上前線。
殉國與失控:開封城下的最后命令
1948年6月22日,開封,李仲辛死于一顆流彈,年僅36歲。
他那時已是軍長,黃埔系中升遷速度最快的一人,帶領的部隊隸屬于國民黨整編第11師,正在參與豫東戰役,企圖奪回戰略要地開封。
清晨,炮聲未歇,他站在指揮部前線指揮,親自布置火力點,強令工兵加固城墻,不肯后撤,反復說:“一個將軍不該躲在后面看弟兄送命。”
那天上午,陣地失守。
李仲親自帶一營官兵突圍時,右額被流彈擊中,當場倒地,鮮血浸透軍服,他最后一聲命令:“別停,往南打通。”
半小時后,尸體被抬回指揮所。
消息傳到南京,蔣介石震怒,命軍統徹查,隨后又改口,追贈中將軍銜,發布褒揚令。
長沙,周黛西接到電報時,正準備給幼子打疫苗。
電報只寫:“李軍長于前線壯烈犧牲,望節哀順變”,她沒哭,直接癱倒在地。
醫院門口,抱著李仲辛的尸體不放,反復拍打,直至雙手見血,圍觀者不敢勸,只能默默轉身。
三天三夜,她不吃不喝,手一直抱著那件血衣,孩子沒人照顧,軍醫院護士替她喂奶、換尿布。
第四天,蔣介石親筆信抵達長沙,勸慰她“以國為重”。
信中還有一紙調令,授予她“陸軍少將軍銜”,并任命她為南京陸軍醫院護理部主任。
她沒拒絕,也沒接受,只是把信紙撕成碎片,扔進火爐。
第二個月,南京方面派專機接她赴任,她卻將軍部官員請出家門,留下五個字:“我不去臺灣。”
從此不再與軍界往來。
“不走”的選擇:命運裂痕從此開始
1950年春,長沙,一個女人帶著四個孩子,站在大碼頭邊,看著最后一艘軍艦開往臺灣,沒挪一步。
那年周黛西36歲,身體已大不如前。
肺部感染時常復發,咳起來一連好幾分鐘止不住。
街坊鄰居都知道她是“女將軍”,可她從未穿過那身授銜制服,也從未拿過那份俸祿。
她把四個孩子留在身邊,親自照顧、教讀、煮飯、洗衣。
鄰居回憶她常在夜里獨坐,眼神發空,嘴里不停地念李仲辛的名字。
有一次幼子發燒,她抱著孩子去醫院,正遇上一位中校軍醫調任上崗,對她敬了軍禮,轉身就走,說:“我早不是將軍的女人了。”
那年長沙物資緊張,部隊撤退后更是缺醫少藥。
周黛西四處找藥,拿自己的首飾換退燒針,甚至為了一個藥瓶,走了十幾里地去黑市。
她拒絕任何“特殊照顧”。
陸軍醫院來人,說可以重新任命她,為護理部顧問,她冷笑一句:“那些人一個都沒替仲辛擋過子彈。”然后關門。
精神狀態越來越差,夜里經常驚醒,大喊:“撤,快撤!”
孩子們慢慢長大,最受她關注的是長女李莎。
這個女孩安靜、聰明,外形像極了李仲辛,對李莎格外嚴厲,甚至要求她每天寫戰報式的學習總結。
有人勸她:“孩子不是軍人。”她卻回答:“李仲辛的女兒,不該像個普通人一樣活著。”
一封來自臺灣的信,打破了這個家的平靜。
信來自她的妹妹周黛蓮,曾是軍統下屬,早年已隨軍赴臺,信中寫道:“讓李莎來臺,我培養她,有用。”
她沉默三天,最終答應了。
沒人知道她內心如何掙扎,只是那天送別李莎時,她蹲下來抱著女兒,小聲說:“不要忘了你姓李。”
她死在長沙,女兒卻成為另一個世界的籌碼
1954年8月,長沙入秋,周黛西咳得厲害,胸口發悶,一夜沒睡。
凌晨三點,掙扎著起床想煮水,剛打開煤爐,人便倒下了。
第二天清晨,鄰居發現她時,已倒在廚房地上,嘴唇發黑,眼睛沒閉上。
醫生診斷為肺部,嚴重感染導致呼吸衰竭,去世。
葬禮極為簡單,遺體葬于岳麓山南麓,緊鄰李仲辛墓,兩座墓之間只隔著一棵老槐樹。
她的身邊只剩三個兒子,生活拮據,靠著變賣她留下的一些衣物、舊表、證書維持生計。
次子李明明,成年后成為一名中學教師,終生未婚;幼子李鳴則進入科研單位,專研工程設計。
而此時遠在臺灣的李莎,正在經歷一場截然不同的命運。
周黛蓮把她送進了“69101培訓中心”——一個由情報部門操辦的特殊組織,專門訓練年輕女性從事情報滲透工作。
李莎被改名“林莎”,接受為期兩年的密訓,課程包括心理控制、毒物學、暗語與潛伏技巧。
她被賦予的任務是:“接近目標人物,建立關系,尋找下手機會。”
1958年,李莎被派往香港,試圖通過文化渠道回大陸,最終卷入一起代號“X行動”的刺殺計劃,目標直指高層。
行動最終失敗,她在邊境被截獲。
由于身份模糊,且未攜帶武器,官方將其遣送回原籍接受改造。
回到長沙時,她站在母親墓前,一言不發,整整站了一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