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靖哥哥」曾是起點,也是終點。”
2025年春節期間,徐克導演的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上映。
新版“郭黃”縱馬草原時,一曲《世間始終你好》響徹銀幕。
難說是否有內地高人指點,專門選取了83版香港無線電視臺(TVB)出品的《射雕英雄傳》(以下簡稱《射雕》)主題曲,來牽動內地觀眾的心思意念。然后,它短暫地帶來了另一股邊際效應——
對于有些年紀的觀眾而言,他們終于又想起了當年(1985年)這版《射雕》曾引得萬人空巷的時代情懷。包括在四十年間,后人用“獵奇”角度重新解讀TVB版《射雕》時,“終于”發現導演組里有杜琪峰、編劇之一是金庸,周星馳、吳孟達、吳鎮宇、劉嘉玲、歐陽震華等一批后來的明日之星在這部劇中給男女主作配。
這種觀感在21世紀的第十個年頭中看來格外有些宿命之感,只因上述所有人物,包括主演主創,其演藝生涯基本都已塵埃落定。
所以當2025年徐克版《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上映后,一個顯見的觀眾情緒隨之而來:
經典與演員從來密不可分,但誰都知道,那種“萬人空巷”的盛景對于今日的影視作品而言,復刻很難。甚至對于如今看似正在進行時態的演員們來說,他(她)們固然重復著前輩們的愛恨情仇,卻難以在草根輿論場中獲得統一的好評。
獲此殊榮的,少之又少。
比如“靖哥哥”黃日華,或“喬幫主”黃日華。
前者盤桓在他身上的名頭更響亮一些,以至于某書上一位博主常以與到內地參加活動的黃日華合影為榮,開口便是“靖哥哥”——
四十余載春秋,那個苦守襄陽,不做趙王的英雄,便是黃日華于內地最深刻的角色印象。
只是并非唯一。
01
陳榮峻,“又名”全冠清,內地互聯網戲稱“丐幫亂不亂,全冠清說了算”。
這個網梗同樣出自1997版TVB出品的《天龍八部》,劇中拱火大師全冠清總能在大家理解喬峰的時候適時拋出一兩句話,重新喚起眾人的怒火。
現實中,這位開著出租車被乘客黃霑看中邀請去當“演員”的男人,后來幾十年如一日地在TVB賣力,從主角到配角,從頭婚到二婚。內地娛樂頻道到香港采訪這位金牌反派時,他提到了入行之初(1980年代)受到的關照,主要來自兩個人:
苗僑偉與黃日華。
因此當他在照顧重病發妻直至其離世后再度結婚時,婚禮上亮相無數觀眾熟悉的老面孔,黃日華還在其中。不過2018年再談“無線五虎”已是記憶,五位曾被邵逸夫“欽點”打造的臺柱子也早已各自安好。
關于“無線五虎”真實存在過的嫌隙已不可考,大抵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勞資糾紛”以及誰是第一個“反水”的人。
只能說TVB之于香港乃至中國影視文化史中是一個復雜矛盾的結合體,一方面全國各地的逸夫樓有目共睹,曾持續輸出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影視經典。另一方面它也是實打實地以“刻薄”著稱,這一點邵逸夫本人在世時也不否認——
供養資本的祭品,不只是觀眾,還有員工。
因此在TVB發展史上,演員憑作品成名后,觸發覺醒意識而出走的人不少,自己當老板的人更多。如周星馳、劉德華、古天樂等。
唯有一點不可否認:
在彼時香港影視最輝煌的時代,無線(TVB)和亞視制造的經典影視劇很多,尤以前者為主,許多香港演員今天依然在內地保持一定活躍度也基于這個時代條件和角色印象。
包括黃日華。
可能觀眾對于一個時代中產出的經典角色太過深刻,以至于網民在討論“靖哥哥”和“喬幫主”時無意間忽略了許多黃日華更值得關注的作品。
只能說因為太經典,所以太聚焦。
事實上黃日華還未成為“五虎”前,“靖哥哥”固然是打開局面的成功示范,但使其成為1980年代矚目新星的代表作卻是在內地不那么有知名度的電視劇《過客》(1981年),據說女主角鄭裕玲在片場還因為他扔過劇本,因為這個“小鮮肉”看著很“笨”。
不知道冥冥之中是否真的有一股命定之力,今天再看黃日華最廣為人知的角色,基本印象幾乎都是“傻憨憨”,包括一心赴死的郭靖和在雁門關外自戕的喬峰。
好在這種印象是正面的,先入為主的。
所以在成為“五虎”之后,即便黃日華曾勇敢突破角色印象,出演過反派人物(電視劇《銀狐》等),只要他那張臉出現在屏幕上時,觀眾依然堅持認定他是好人。
注意,和其他“五虎”相比,黃日華走的是實打實的“印象派”路線。
02
黃日華演藝生涯中容易被內地忽略的有兩部電視劇作品,一是1989年的《義不容情》,這部劇故事內容極慘,有意思的是劇中飾演丁有健(黃日華 飾)之母的女演員同樣是83版《射雕》里的“郭母”蘇杏璇(1952-2013),所以當年先看《射雕》再看《義不容情》的內地觀眾很有代入感,主題曲《一生何求》(陳百強演唱)更隨著該劇在內地熱播傳唱大江南北。
《義不容情》有幾個看點:
一、黃日華飾演現代戲角色自此開始基本固定,同樣被圈定了印象的是男二號溫兆倫——自此之后內地觀眾看溫兆倫就成了審視黃日華的鏡像:壞人。
二、彼時尚需磨礪的劉嘉玲飾演女主角,女二號是周海媚,兩位女士稚氣未脫。尤其是劉嘉玲,她在劇中有一段和黃日華公車醉酒的戲,唱了一段《帝女花》,“落花滿天地月光,借一杯附薦鳳臺上”,1992年周星馳在《鹿鼎記2:神龍教》里唱過,2024年電影《破.地獄》里黃子華和許冠文討論“南音”時也出現過。
三、丁有健這個角色生動演繹了一個出身底層的老實人如何通過勤儉刻苦,大膽嘗試,在當時經濟活躍健康的環境中一步步白手起家的全過程。這個意義對于尚未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內地觀眾來說相當震撼,那個“幾十塊錢隨便吃火鍋”的創意據說影響了一批勇敢“下海”的人。
四、未發跡的“丁有健”以出租車司機身份做客節目,發出底層人士的艱辛告白,一句“我25歲了,還沒坐過飛機”打動了劉嘉玲——但對于當時(重申:1989年)的內地人而言,大多數人的震撼在于:
25歲沒坐過飛機很“苦”?
以上,隨著時代漸進,都被掩埋在歷史中。
另一部黃日華主演的電視劇《馬場大亨》(1993年)的看點較之《義不容情》更足,基本上可視為“丁有健”的暗黑激進版:
同樣是“搏命撈世界”“李大有”的發跡路真實再現了一個普通人面對的殘酷和冷漠。雖然有人評價說這部劇“從頭到尾節奏緊湊”,但因題材內容問題無法在內地播出。
曾擔任《義不容情》監制的韋家輝在這部劇中擔任導演(總),他的風格偏暗黑寫實派,第一部執導的電影是《和平飯店》(1995年),次年與杜琪峰合作成立了銀河映像,在這里的第一部作品便是影史邪典《一個字頭的誕生》。
看過的觀眾自然能夠理解他對內地及港臺的另一種“講故事”的視角。
以上兩部電視劇給黃日華帶來的則是1993年TVB十大經典電視人物獎(義不容情),以及1994年《壹周刊》的十大電視藝人獎第五位(馬場大亨)。
在1990年代中期,“五虎”基本名存實亡,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小事”:
一是83版《射雕》女主演翁美玲自殺,直接導致“五虎”之一的湯鎮業事業受挫,從此一蹶不振。一是TVB內部無法構建新的組合,因薪資酬勞問題更一度成為全城熱議話題。
而黃日華也在這個時間段里基本固定了其“電視咖”的發展路線——無論是否本人愿意,相較于其他“四虎”的影視歌綜合發展,對于內地觀眾而言,黃日華最后一次輝煌角色便是1997年的電視劇《天龍八部》,當時媒體曾對此撰文解析為什么《天龍八部》再度引發觀劇熱潮。
時至今日,盡管網民屢屢吐槽TVB糟糕的服化道等硬件問題,但對于經歷過那個時代的觀眾而言,依然無法忘懷《難念的經》音樂響起時,直給“喬幫主”的環視鏡頭,以及“北喬峰、南慕容”“凌波微步”和劇終時站在海邊指點江山的慕容復。
至于喬峰,則是金庸家國史觀下極好的注釋。一句“你雖是契丹人,卻比我們這些漢人強百倍”的哭訴被黃日華演到了極致。
至于黃日華,則漸漸淹沒在97之后香港影視的逐漸衰敗中。
03
2025年春晚,葉童、趙雅芝現身舞臺演唱。
2025年春節,電影《射雕英雄傳》上映。
2025年初似乎也是一波情懷輸出的高峰。
但在2020年代開始后,“XX再聚首”似乎在喚醒一代人記憶的同時,似乎也在映襯當下影視作品的境況——
隨著文化載體的多樣化和消費取向的變化,“情懷”不再是沖動消費的動力。
如今還在內地社交平臺上展現的港星們,多以“講古”的形式試圖喚醒粉絲記憶。
相比之下,黃日華的存在感難以概論。
他仿佛是真實版的“丁有健”——
過著普通人的生活,認真對待自己的愛人和家庭,然后在耳順之年還要面對一些網民的惡意揣測,比如“緋聞”和“再娶”等問題。
但這個世界似乎不會放過任何人,無論是名人還是普通人。
1991年一部紀念“五虎將”出道十年的電影《五虎將之決裂》預示了幾個人的不同境遇:
“劉德華”慨然赴死,“湯鎮業”還是“壞人”“苗僑偉”和“梁朝偉”令人唏噓,獨留下“黃日華”眼睜睜看著一批熱血兒郎分崩離析。
后來劉德華在新世紀主導了一部電影,試圖再度重聚“五虎”,但梁朝偉缺席,電影本身也沒有喚起觀眾共鳴。
倒是1994年,成龍的《醉拳2》里黃日華用“蔡李佛”拳跟這位國際巨星打得有來有回,那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代,維多利亞港的夜色很美,許多市井人物風華正茂,他們用悲壯的詼諧,抑或詼諧的悲壯講了一個關于“中國人”的故事。
然后,大家都老了。
仿佛一夜之間的事情。
只有陳榮峻心心念念地說“那年剛入行,他們在幫我……”
有人說黃日華本人與“郭靖”的性格很像,對于演員而言,可能是一種贊譽,也可能是一種限制。但“各人各命”,就像重溫經典之后回到現實:
日益萎縮的市場讓在TVB工作了幾十年的老人們哀嘆世道艱難,何止他們難,連年輕人都很難。“丁有健”們似乎不再能復刻1980年代的活力與憧憬,只留下“郭靖”和“喬峰”被“擺”在神壇上,供內地一波又一波的情懷紀念。
我們可以繼續邀請“喬幫主”扮上熟悉的造型,在內地綜藝節目里演示許多經典橋段。那是一種善意的回憶,也是一種悲涼的安慰:
對于演員和許多尚有余力的人來說,時代記憶存在嗎?存在。但終究會過去。
唯一不變的,是接近古稀之年的黃日華及那批風華絕代的人物們逐漸親和、不再崢嶸的面容。
一聲“靖哥哥”曾是起點,也是終點。
作者/摸金校尉
編輯/小白
排版/板牙
「四味毒叔」
出品人|總編輯:譚飛
執行主編:羅馨竹
聯系郵箱:siweidushu@126.com
微信公眾號lD:siweidush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