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你是不是吃飯都不放糖了?我媽說你得了糖尿病,是不是缺鉻啊?”
那是一個中午,剛放學的小外甥蹲在廚房門口,好奇地問。
老太太低頭洗著米,眼皮都沒抬一下:“誰告訴你的?亂講。”
鉻這個詞,大多數人壓根兒沒聽過。
聽過的,大多是在一些保健品宣傳里看到的。
“鉻能降血糖”“鉻是糖尿病的救星”這樣的說法,聽起來確實有點讓人心動。
但凡是對糖尿病有點了解的人,也會疑問:到底有沒有科學根據?
人體確實需要鉻。
這個金屬元素,在營養學中被劃歸為“微量元素”。
也就是說,它雖然不多,但不是可有可無的。
研究顯示,鉻參與葡萄糖的代謝過程,能協助胰島素正常發揮作用。
但問題來了:鉻不足,到底能不能直接導致血糖升高?答案并不簡單。
有人曾做過一項回顧性研究,對比了300多名2型糖尿病患者和200多名健康人的血鉻濃度,發現糖尿病人群的平均血鉻水平確實比對照組低了大概15%。
但這是不是說明鉻低了就一定得糖尿病?研究者自己都說不敢確定。
因為這可能是“結果”,不是“原因”——也就是說,是糖尿病讓身體代謝紊亂,才導致鉻的利用率下降。
更復雜的是,即便發現鉻水平低了,補充進身體之后,也不一定有效果。
一項在美國進行的大型臨床試驗中,研究人員給400名糖耐量異常的成年人補充鉻酵母,一年之后,只有大約12%的人在空腹血糖上有顯著改善,而其余人幾乎沒有變化。
這個數字不算小,但絕對不值得用來大肆宣傳。
那到底是誰在推波助瀾?
很多保健品公司在宣傳時會有意模糊“因果關系”和“相關性”的區別,把“糖尿病患者中鉻偏低”這件事,說成“鉻低就會得糖尿病”。
在邏輯上,這是偷換了順序。
真正的健康科普,不該只盯著一句話斷章取義,而是要回到機制、數據和個體差異。
更有意思的是,有不少人關注鉻,卻忽略了兩個真正影響血糖波動的核心營養:鈉和維生素D。
說到鈉,很多人第一反應是“別吃太咸”,但鈉的角色遠不止鹽那么簡單。
鈉調節細胞內外的電解質平衡,是神經和肌肉活動的基本條件。
胰島素的釋放,是個高度依賴離子信號的過程。
研究者在一項橫斷面調查中發現,長期低鈉攝入與胰島β細胞功能下降存在關聯。
原因是細胞外液鈉濃度長期處在低水平,會影響鈣鈉交換機制,進而干擾胰島素囊泡的釋放路徑。
也就是說,吃得太清淡,也可能慢慢讓胰島素的反應變遲鈍。
數據并不樂觀。
在一個覆蓋5個城市的城市營養調查中,發現老年人日均鈉攝入量不足2000mg者,其糖耐量異常比例為28.6%,而鈉攝入正常者的這一數字僅為19.4%。
雖然不能說這是唯一原因,但差距背后提示了一個常被忽視的事實:鈉不是越少越好,人體有它運行的基本需求。
維生素D則是另一個被嚴重低估的因子。
很多人以為它只是“曬太陽能補的東西”,最多就是管骨頭。
其實遠不止。
維D是個典型的激素前體,能參與調節200多種基因表達。
它直接參與胰島素的合成和分泌,也影響胰島素作用的敏感性。
美國國家健康調查數據(NHANES)顯示,維生素D水平在30ng/mL以下的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比正常者高出大約38%。
這是個很大的差距,而且已在多個種群中重復驗證過。
研究進一步發現,維D可以影響胰島素受體的表達水平,以及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效率。
也就是說,不僅幫助胰島素“造出來”,還幫它“用得上”。
現實中,缺維D的人很多。
尤其是老年人,戶外活動少,皮膚合成效率低,飲食又清淡,基本很難從天然食物中攝取到足量。
大約70%的65歲以上人群,血清25-羥維生素D低于推薦水平。
結果就是胰島素水平不穩,血糖上上下下波動很大。
看上去,血糖問題好像很遙遠,其實和人體很多基礎機制緊密掛鉤。
不光是飲食控制、運動調節這些表層手段,連微量元素、電解質、維生素這種平時容易忽視的“小東西”,都可能是系統運行的關鍵螺絲釘。
這也讓人開始重新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些人明明吃得清淡、規律運動,血糖依然控制不好?
這類人往往會陷入自責或者過度控制,但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血糖控制差,是因為身體里某些“微變量”長期被忽略了。
不是熱量的問題,也不是糖的問題,而是身體底層調節系統的問題。
比如長期精神緊張、慢性缺覺,也會改變皮質醇分泌節律。
這個激素與胰島素是一對“拮抗對手”,一旦節律紊亂,胰島素敏感性就會下降。
再加上電解質失衡、維生素不足,整個調節系統就跟一輛缺了齒輪的車,跑不穩,也剎不住。
糖尿病不是靠“少吃糖”就能解決的事。
它更像是身體多個調節系統失衡之后,露出的一個“破口”。
真正要從根上處理,就不能只盯著血糖本身,而要往更深處去找——微量營養、電解質、激素節律、神經調控、代謝通路,樣樣都不能落下。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既然微量營養對血糖控制有這么大影響,那有沒有可能,很多早期血糖波動的人,其實是從腸道吸收開始出了偏差?
畢竟,營養素要起作用,得先“進去”才行。這個問題值得好好聊聊。
大量數據支持,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腸道菌群失調的比例接近70%。
而且具體到某些細菌種類,研究發現某些產丁酸菌減少,會影響短鏈脂肪酸的合成,而這些短鏈脂肪酸正是幫助腸道吸收微量營養的關鍵因子之一。
缺了它們,哪怕吃再多維D或鉻,也可能進不到血液里,白白浪費。
有項在芬蘭進行的研究,把糖耐量異常的成年人分成兩組,一組補充益生菌,另一組不補。
一年后,兩組人攝入維生素D的劑量一樣,但血清維生素D水平差距達到16%。
這說明,腸道健康決定了補進去的營養能不能真正吸收。
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往往在不知不覺中破壞著腸道菌群結構——高脂肪、低纖維、加工食品太多,再加上作息混亂、壓力大,腸道環境變得貧瘠,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人明明“營養攝入達標”,身體卻依然“功能性缺乏”。
這不是個可以靠吃幾片營養片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更像是身體里一個隱秘的迷宮。
每個通道,每個關卡,缺的都不是“熱量”,而是“通路”的完整性。
如果一直用最表層的邏輯去理解健康,比如“吃糖多了就得糖尿病”,那就像只看到了冰山的一角,真正的隱患,全藏在水下。
那么一個新問題又冒出來了:是不是在未來,治療糖尿病的路徑,不是靠胰島素或者降糖藥,而是靠重建腸道菌群來改變血糖調節能力?
答案其實并不遙遠。
研究已經在這方面有不少突破——比如糞菌移植,在一些小規模試驗中,確實幫助改善了糖代謝狀況。
只不過,這種方式仍處于探索階段,適應人群、操作流程、副作用控制,都還有很多未知。
不過有一點已經可以肯定:血糖這件事,從來不是只靠一個指標、一個營養素就能搞定的。
它是一場多系統參與的協同工作,每個看似無關的小變量,都可能是決定性的引爆點。
認清這一點,才是真正理解“健康”的第一步。
對此,您有什么看法?歡迎評論區一起討論!
參考資料
[1]陳曉紅,穆湘霖,黃偉旭.黃偉旭從濕論治糖尿病經驗[J].國醫論壇,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