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揚州市中心荷花池公園一隅,有一處看似不起眼的地基遺址,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數百年前,這里曾是一座“于尺幅之間,變化錯綜,出人意外”的園林,名為影園。這里不僅是明代造園家計成的得意之作,更是引得書畫家董其昌為其留下墨寶。可惜的是,在戰火中,影園被付之一炬。數百年前的影園長什么樣?有著怎樣獨特的魅力?這一切仿佛成了謎。記者昨天從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獲悉,該院“廣陵絕勝處:影園遺夢”團隊通過查閱大量史料,并經過多次探訪和嘗試,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以三維數字化的方式復原了影園。這座曾經的揚州八大名園之一,以另一種方式繼續向人們講述著揚州園林的風姿綽約。
據介紹,約400年前,影園就已經有了“設計圖”,繪制圖紙的不是別人,正是影園主人、明朝揚州畫家鄭元勛。影園所在,本是鄭元勛購置作為閑居之所。作為畫家的他,決定自己設計一座心儀的園林。圖紙繪制成功后,鄭元勛找到了好友、造園家計成,二人一拍即合,影園很快動工,歷時8個月竣工。
這座并不算大的影園,到底有著怎樣的獨特魅力?“廣陵絕勝處:影園遺夢”團隊負責人劉小玥告訴記者,這其中還有個小故事,開建前,書畫家董其昌來到揚州,看到了鄭元勛的圖紙,大贊“得山水骨性”,喜愛至極,于是題贈“影園”二字。吸引董其昌的,是其坐落于柳影、水影與山影之間——選址于水中長嶼之上,柳樹環繞,是為佳景;北眺,可見平山堂。在鄭元勛《影園自記》中就有描述:“但前后夾水,隔水蜀崗蜿蜒起伏,盡做山勢,環四面,柳萬屯,荷千余頃,萑葦生之,水清而多魚,漁棹往來不絕……升高處望之,迷樓、平山,皆在項臂,江南諸山,歷歷青來……無他勝,然亦吾邑之選矣。”
槨翠亭復原設計圖
入清后,鄭氏家族逐漸衰敗,影園也隨之荒廢。但即使如此,它仍然被評為“揚州八大名園”之一。《揚州畫舫錄》作者李斗就曾描述過:“遺址猶存……影園門額久已亡失。”最可惜的是,因為戰火,影園最終于晚清時期被毀,僅存部分基座等。
一座小小的影園,留下了太多的遺憾。古人感慨的嘆息聲穿越時空,傳到了當代年輕人的耳朵里,更引起了揚州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師生的注意。“曾經燦爛的文化瑰寶不能就此被埋沒!”劉小玥表示,2024年下半年,她和同學們就有了用三維數字化技術復原影園的想法。他們團隊先期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并數次前往影園遺址實地探訪。整理巨量素材后,團隊使用了3ds max軟件開展各點位的模型搭建、位置確定工作。隨后,將模型導入建筑可視化軟件Twinmotion中,依據參考文獻和實物模型圖像確定景點位置放置模型,進行了地形搭建、材質制作、水體制作、植物配景等操作,并根據四時變化、日落月升等自然規律編輯好關鍵幀動畫,處理后期畫面美化等問題,最后導出分鏡頭視頻。
3d-模型對比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鄭元勛與計成歷時8個月建成了影園,3D影園的“施工”,也花費了8個月左右。從廊道緩步“走”入,整個園林的亭臺樓閣被包圍在樹影水影之中;推開花窗,滿眼青綠之色……跟著“數字影園”的游覽視角細細品味,這座小園子當年的風骨盡收眼底。
“接下來,我們還將聚焦更多歷史上的揚州名園。”團隊成員孔昕怡表示,團隊將利用三維數字化技術,還原更多文化瑰寶,園林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助力。
通訊員 王成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胡林
校對 盛媛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