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蘇丹籍留學生卡邁勒·艾爾德(Abdelmottaleb Aldoud)在國際著名地質學期刊《地質學》(Geology)發表學術論文,這是地大留學生首次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Index期刊上發表國際高水平SCI學術論文。從開始投入研究,到文章最終發表,耗時僅不到一年。在卡邁勒·艾爾德的導師王璐教授看來,這對常人而言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卡邁勒·艾爾德頂住了巨大壓力,借助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提供的優質教育資源,創造了奇跡。
卡邁勒·艾爾德
追求卓越,同向而行
來中國求學之前,卡邁勒·艾爾德在蘇丹已經擁有一份穩定長久的工作。然而,他心中對學術探索的熱情如同火焰般熾熱。在他看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在地質科學領域實力強勁,潛力無限。
作為在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行業極具學科優勢及深厚底蘊的高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也在著力遴選優秀學生,以培養國際化高端能源礦產資源行業領軍人才和專業人才。學校實施了“國際學生生源質量提升工程”,盤活校內資源,充分依托學校優勢特色學科導學團隊的國際合作網絡和校際交流信息,擴大招生宣傳主體,明確優秀生源推薦的學科人才導向。同時,將學校中國政府獎學金項目招生指標全面向學校“雙一流”建設學科傾斜,向高層次人才、教授、博導、優秀科研團隊和國際學術合作交流基礎較好的導師傾斜,最大化發揮優勢學科在生源質量上的引領作用。
正是在這樣的雙向選擇下,2017年,卡邁勒·艾爾德成功申請到中國政府獎學金,踏上了前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求學之路,并于2019年加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全球大地構造中心主任蒂姆·科斯基教授和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王璐教授的研究團隊。
科研之路,道阻且長
2020年,疫情如同烏云般籠罩全球,徹底改變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軌跡。彼時,卡邁勒·艾爾德正在中國緊張地進行博士生的學習和研究,本該在當年4月前往土耳其開展博士論文研究的他不得不選擇3月回到蘇丹。這意味著項目無法繼續跟進,之前的努力功虧一簣,卡邁勒·艾爾德的學業進入了停滯狀態。雖然陷入了巨大的迷茫與沮喪,但他從未放棄對學術的追求。盡管身處蘇丹,他仍堅持與國內導師溝通,保持與學術界的聯系,積極尋求發展學術的機會。
與導師商量后,卡邁勒·艾爾德將自己的研究項目區域改為蘇丹,計劃在蘇丹紅海山脈進行實地工作。在蘇丹,他重返過去的崗位,在紅海大學擔任講師,繼續傳授知識,培養下一代學者。同時,他還在一家礦業公司擔任地質勘探經理,負責識別和評估礦產儲量的工作。即使無法繼續完成學業,卡邁勒·艾爾德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蘇丹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而這些,也為他3年后重返學術研究崗位打下了基礎。
時間無聲無息地流逝著,卡邁勒·艾爾德一直在等待著回到中國的機會。然而世事難料,命運弄人。2023年4月,蘇丹爆發武裝沖突,卡邁勒·艾爾德的內心充滿了掙扎與矛盾。一方面,他擔心家人的安全;另一方面,他又非常渴望實現自己的學術目標。
幸運的是,卡邁勒·艾爾德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的導師蒂姆·科斯基教授一直在試圖聯系他。有一天,卡邁勒·艾爾德接到一個電話,對方稱自己曾經是蒂姆·科斯基教授的學生,受到教授的委托給予他和家人幫助。蒂姆·科斯基教授也聯系到卡邁勒·艾爾德,鼓勵他回到中國。最終,卡邁勒·艾爾德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2023年8月28日,將家人安頓好后,卡邁勒·艾爾德離開了喀土穆,回到了中國。他知道,只有在中國,他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和機會。因此,他毫不猶豫地決定回來完成學業。這一刻對于卡邁勒·艾爾德來說,無疑是人生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之一,他深知,自己即將迎來一個新的開始。
錨定目標,重新起航
在導師王璐教授的記憶中,回到中國后第一次出現在辦公室門口的卡邁勒·艾爾德整個人情緒低落,狀態不好。“那天是充滿希望和憂慮的日子,我作為返校學生努力適應3年未見的陌生環境。”當時的卡邁勒·艾爾德心中充斥著疑慮與不安:我是否能夠趕上科研進度?土耳其的項目已經結題,我在蘇丹的學術工作是否能支持我撰寫學術論文?我是否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這一切?這些不確定因素使得他憂心忡忡。
第二天,兩位導師遞給卡邁勒·艾爾德一張地質圖,并對他說道:“這就是你的博士研究項目區,試著研究一下,想想你應該怎么做。”圖上顯示的是位于澳大利亞西部的皮爾巴拉克拉通。
巖石圈分裂成許多巨大板塊,它們在軟流圈上做大規模水平運動,從而構成了地球表層種種的地質地理景觀。地球上包括山脈形成、大洋開閉、礦產形成、地震火山等一系列的地質作用都是在板塊構造的影響下產生的。板塊構造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它究竟是何時開始的,至今仍是一個謎。而地球早期是以水平運動為代表的板塊構造體制為主,還是以垂向構造為代表的非板塊構造體制為主,也仍存爭議。現代板塊構造體制在晚太古代地球運作的地質學記錄已越來越多被發現,該體制能否繼續往古-中太古代推進,尚未有明確答案。
而皮爾巴拉克拉通保存了大量古-中太古代地質記錄,是研究地球上板塊構造最早的地質記錄的重要場所。
和導師討論完項目的科學目標、工作思路和實施方案后,卡邁勒·艾爾德發現這個課題很讓人激動,該地區有著堅實的研究基礎,導師提出的新想法如果通過系統多方論證,可以對該區和地球的早期演化產生全新的認識,這為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起點。“這是一個全新的任務,我決心展現出最好的自己,因此我每天都堅持去實驗室努力工作。”
學校也為卡邁勒·艾爾德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和良好的學習環境。秉持著對“學術卓越”的追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堅持以學術理念為主導價值,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遵循人才培養規律,實施“國際學生學術能力提升工程”,著力提升國際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通過積極樹立學術典型,營造“學在地大”的濃厚科研氛圍。自2019年學校成立“國際學生學術互助中心”、創辦“絲路講壇”和“絲路博士講壇”以來,累計舉辦70多期學術活動。通過中外師生學術互助和學術交流,強化國際學生的科研意識,培養國際學生發現科學問題的能力,鍛煉國際學生的邏輯分析能力,指導國際學生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和嚴謹的論文寫作方法,提高國際學生的學術素養和學術能力。
堅守初心,碩果累累
在導師和中國朋友的關懷與支持下,卡邁勒·艾爾德對學業的擔憂慢慢消失。再次來到中國3個月后,卡邁勒·艾爾德終于與家人取得了聯系,懸著的心也安定下來。過去的陰影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樂觀的心態和臉上時常綻放的笑容。
當被問到在研究過程中有沒有想過放棄時,卡邁勒·艾爾德非常堅定地搖了搖頭,說道:“我深知這篇論文的創新性,因此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我始終堅持不懈地努力著。”
2024年2月,論文取得了關鍵性的突破。皮爾巴拉克拉通的研究熱點之一就是板塊間水平運動為代表的板塊構造在該地區是否起過作用。卡邁勒·艾爾德與團隊在研究區域分析、觀察到顯著的多方證據,加強了板塊構造體制在中太古代(29億年前)時期就已在地球上運作的觀點,于5月撰寫完論文并投稿,已連續18年成為Web of Science排名第一的地質學類期刊Geology。不久,這篇論文便在Geology上成功發表。
卡邁勒·艾爾德取得的成績,正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不斷推進來華留學教育高質量內涵式發展最鮮活的體現。近年來,學校開展“國際學生轉學風、提質量”行動,加大培養過程督察力度,完善國際學生培養環節的管理機制,營造“嚴在地大”優良學風,打造“留學地大”品牌。明確將國際學生學風建設納入評優評先體系;加強課堂教學管理與監督,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課堂考勤巡查制度;每學期實施學分清查和學業預警制度,促進優良學風的形成;啟動國際學生“研究生學業督學計劃”,對國際學生培養質量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強化國際學生研究生學術道德建設,完善研究生學位論文質量的內部保證體系和外部監督體系,保障國際學生研究生培養質量。3年多來,學校國際學生累計發表國際高水平學術論文232篇,其中T1級別48篇、T2級別184篇;7名國際學生畢業論文榮獲“校級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校級優秀碩士學位論文”。
回顧這一路,卡邁勒·艾爾德不禁感慨道:“我的人生充滿了意想不到的挑戰與轉折,每一段旅程都為我指明了前行道路。生活就像流動的河流,引領我度過那些塑造我韌性的時刻;感謝中國政府給予我在中國接受博士教育的機會,感謝導師蒂姆·科斯基教授和王璐教授團隊、地大的同學和國際教育學院的老師們給我提供的無私幫助。”(作者錢成果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學生記者,楊素系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國際教育學院教師。本文圖片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國際教育學院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5期)
作者:卡邁勒·艾爾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