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10月17日,波蘭作曲家、鋼琴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與世長辭。肖邦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最受歡迎的鋼琴作曲家之一,是波蘭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更是歐洲19世紀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鋼琴是浪漫的,而肖邦讓這種浪漫成為了永恒。
▌浪漫詩人:鋼琴音樂史上的一場革命
肖邦在其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的優秀鋼琴作品,是西方音樂史中少有的畢生以鋼琴創作為主的藝術家。肖邦賦予了音樂以無限的情感與思想,并將其對生活的熱愛、對大自然的贊美、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通過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他的音樂在當時形成了和主流的德國音樂不同的另一種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細膩的情感和豐富的音樂表現形式形成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彈奏肖邦的作品無時無刻不使人感受到它那詩一般的優美旋律,好似在輕輕吟誦又仿佛在激動的宣敘。
正如著名波蘭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所說:“每當我彈奏他的音樂時,就會感覺他在和我說話一樣”。縱觀肖邦的鋼琴曲每一首作品都包含了深刻的內涵,每一個樂曲都無不閃爍著音樂美學的光彩。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肖邦美學:人類音樂史上的璀璨明珠
在肖邦的鋼琴音樂中,時而優美清新,時而激昂奮進的旋律無疑是最直接最有藝術力的表現手段,使他無愧為被稱為最偉大的旋律大師。
里母斯基·科莎科夫曾這樣說道:“肖邦是音樂文化史上最偉大的旋律作家之一”。
◎抒情的旋律美
在肖邦所創作的鋼琴作品中,一首首如歌的美妙的旋律從他的筆下流淌,或淡淡地憂傷,或靜靜地沉思,每一段旋律都給人以聽覺上美的享受。
聽肖邦的音樂,仿佛真的體會到了那詩意的鄉愁,懷舊與歸家的惆悵時而變幻為靜謐的田園,時而變幻為靜夜的幻思,時而又變幻為憤怒的力量,最后消逝在瑪祖卡的情愫中。
肖邦旋律美的另一個特點是變化的美。肖邦很喜愛在多次回到主題時通過新的變體來豐富它,表現出新的意境。
◎動人的意境美
在肖邦眾多的鋼琴作品中,夜曲是其獨放異彩的音樂體裁。肖邦的夜曲,在情感的表述及作品的意境等方面擁有一種獨特的魅力。正如費爾曼所描繪的情景:
夜間的狂風暴雨、霹靂雷鳴勾起的惆悵,夏夜溫存恬靜令人銷魂的陶醉。夜鶯熱情的歌唱若癡若迷的深情,這些動人的意境在你聆聽肖邦的某些夜曲時都能深深地感受到。
◎創新的形式美
浪漫主義時期之前的作品在形式上、體裁上相對來說較單一,作品的結構大多也是沿用前輩的創作手法。相對古典時期而言,肖邦的鋼琴音樂體裁十分豐富,只有少部分是沿用古典時期的創作形式。
浪漫主義美學觀念崇尚個性與個人主義,在樂曲的創作中大量出現以“我”為中心的新的體裁形式。肖邦鋼琴作品的創作形式飽含深情的浪漫主義審美取向,獨具個性。
◎熾熱的愛國主義情操美
1831年9月,堅持了十個月的華沙革命,終于被沙俄軍隊血腥鎮壓。受當時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他的鋼琴作品中有許多都表達著濃郁的愛國情懷。
他的c小調革命練習曲,灌注了他的全部感情,充分表現了在華沙陷落、起義失敗后作者悲憤的心情,也正是他愛國主義情懷的真實寫照。曲風氣勢逼人,象征著肖邦心中的滿腔仇恨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念。
肖邦的藝術是愛國的藝術,也是人道主義的藝術,他的音樂時時刻刻都激勵著波蘭人民不畏艱難奮勇前進。肖邦的音樂也是波蘭民族的靈魂,在他的音樂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對波蘭民族的熱愛,對祖國在遭到為難后的悲憤心情以及在其流亡后對故鄉的思念、對民族前途的憂患。這些內涵始終貫穿在肖邦一生的音樂創作中。
▌追尋永恒:悲情是一種浪漫,也一種抗爭
在肖邦的音樂中,浪漫主義者的鄉愁,化作一團勇往直前的力量,注定了悲情的蔓延與悲劇的開始。“戲劇性”是對肖邦音樂的最為貼切的概括。
雖然穿梭于光怪陸離的巴黎沙龍,但是卻沒人能夠真正懂得肖邦的音樂。他的音樂是為自己而作,以有限追尋無限,以短暫的生命追求著永恒的存在。
庸俗的現實世界中,在遠離故土的外鄉,肖邦在音樂中尋求慰藉。他在敘事曲中與自己對話,時而輕聲細語,時而鏗鏘有力,此起彼伏,仿佛肖邦心底的兩個聲音,想要沖破卻又被束縛,想要高飛卻又無力。
肖邦把孤獨化作獨白式的旋律,承載著浪漫主義沖突與矛盾的永恒主題,即使有限與無限本來就是一種悖論的存在,渺小的個體也總是將自己訴諸于無限的精神世界。在庸俗現實與崇高理想的撕裂中過活,注定了他的悲劇。
孤獨與歸家的呼喚,在肖邦那奔放不羈的和聲語言中溢出了結構束縛,化作一團抗爭致死的聲音!不斷重復的節奏,力度的反復強調以及讓人揮之不去。那重復與強調承載了濃重的悲情,是浪漫主義的懷舊與孤獨,化作一種無以復加的力量,一下一下震撼著聆聽者的心房,仿佛提醒人們這是浪漫主義者的歸宿,死亡是最后的抗爭!
他在夜曲中慟哭,在孤寂的黑夜中,他卸下面具,面對自己,一場不可遏止的“心靈風暴”席卷而至。于是,夜曲不再是夜曲,是返家卻無家可歸的悲情。
悲劇通常分為社會悲劇、命運悲劇、性格悲劇。縱觀肖邦的一生,這三種悲劇方式都在他的身上有所體現。也許這種悲劇性并不明顯,也并不被所有人所接受,但是他夜曲里的悲劇性總是可以教會我們很多的人生道理,這就是他夜曲作品的偉大之處。
這就是肖邦的音樂。他,創造的美是人類永遠的財富!
▌音樂之美:像春雨一樣溫潤人的靈魂
肖邦已經逝去,他的音樂總是以不同的演奏向我們訴說著多樣的肖邦,如同復古演奏一樣,又有幾人能夠給我們一個完全真實的肖邦呢?沒有人能復現一個真實的肖邦,我們唯一可做的就是與肖邦的音樂對話。那不是學術上的對話,而是一種生命的對話,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美學的對話。
那些流動的韻致,包含靈感、旋律、節奏、和聲、結構、激情、哀愁……彼此碰撞,互相融化,起承轉合。增一分減一寸便不美,難以參透,那正是音樂存在于眾因素之間不可捉摸的秩序感。這種秩序感可看作是一種信仰的表現,肖邦就像所有音樂大師們一樣,內心深處對音樂充滿虔誠。
▲從左至右:巴赫、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
對他們來說,有音樂才有一切,沒有音樂的生活,就會索然無味,失去意義。
世界在音樂中得到了完整的再現和表達,它是各種藝術當中第一位的。能夠成為音樂那樣,則是一切藝術的目的。
音樂也是一種能改變人們生活的東西,它像春雨一樣,可以溫潤人的靈魂。
木心說:是音樂拯救了人生。
尼采說:沒有音樂,人生將是個錯誤。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
波普爾、昆德拉、陀思妥耶夫斯基……歷史上太多哲學家、思想家都曾坦言,音樂對自己的思考,影響很深。
但是,音樂的門檻很低,音樂的門檻又很高。聆聽音樂,只需要一個人感受的連結,人人都可以欣賞;但是,從音樂中感受更深層次的魅力,獲得生命的超拔,卻需要最大程度地激發自身的感受力——這來自感官、哲思、識見的貫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